中国当代重彩画中肌理语言的美学特点研究

2024-04-24 17:04刘玉
书画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重彩画美学

刘玉

内容提要:自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在多元时代背景下结合材料运用,中国当代重彩画回应当代审美需求,将肌理语言广泛应用于创作,成为当代重要的美术现象之一。本文着重从包容性、时代性、形式性三个方面研究肌理语言在当代重彩画中的美学特点,认为肌理语言的运用促进了重彩画乃至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重彩画;肌理语言;美学

一、中國当代重彩画及肌理语言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述:“武陵水井之丹、磨嵯之沙、越嶲之空青、蔚之曾青、武昌之扁青、蜀郡之铅华、始兴之解锡,研炼,澄汰,深浅、轻重、精粗。林邑、昆仑之黄,南海之蚁矿,云中之鹿胶,吴中之鳔胶,东阿之牛胶,漆姑汁炼煎,并为重采,郁而用之。古画不用头绿、大青,取其精华,接而用之。百年传致之胶,千载不剥。”[1]这是史料与论著中首次出现“重彩”的概念。重彩画即主要使用矿物色颜料(如书中所述石青、石绿、朱砂等重色)创作的绘画。重彩画发展至今,概念有所丰富。当代重彩画创作不只运用矿物色,不少艺术家在创作中使用综合材料、其他颜料等,使重彩画具有视觉冲击力,色彩浓重。重彩画在当下的蓬勃发展中更新了其定义与概念,也拓宽了重彩画的发展路径。中国当代重彩画是传统工笔重彩画在现代文化和审美条件下变革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画种[2]。

肌理语言是绘画与综合材料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201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正式成立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在中国画中运用材料进行创作的概念逐渐形成。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当代重彩画与综合材料相结合,呈现多种表达语言,肌理语言是其中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相比传统的中国绘画,肌理的运用在绘画的创新中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寄托观念的载体。重彩画中的肌理语言既可以体现出当代艺术家对过去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延续,同时也能够反映当代艺术家对现代生活的思考深度。肌理的质感丰富了绘画语言表达方法,推动了艺术现代化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画的发展进程[3]。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发现肌理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具有时代性、包容性、形式性的特质。深度剖析重彩画中肌理语言的美学特点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二、肌理语言的美学特点

(一)时代性

近代以来,康有为提出中国画“变法合西洋”,陈独秀提出“美术革命”论,蔡元培主张“以西画补短创新”,徐悲鸿倡导“中国画改良”。潘絜兹曾说:“吸收外来营养也属我们的好传统,汉唐以来就如此。比如佛教绘画由印度传入就被中国化了。一切外来的好东西都要化为我有。”[4]几代艺术家对中国绘画的探索与实践让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持续向前。他们吸收与融汇多元文化,不断滋养我国重彩画,促进其发展,也赋予了我国重彩画新的时代意义。

传统中国绘画技法或内容单一,画面易显单调沉闷,当代重彩画在对肌理的运用中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随机与偶然的艺术呈现是一种不可复制的美,创作中一些出乎意料的处理成为画面出彩之处也十分常见。当代重彩画家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与再创作能力,在反复的实践中把握重彩画肌理的营造。陈孟昕的绘画作品在当代中国画中具有较强代表性,这种当代性不仅表现为空间观念、造型色彩上的创新,也表现为在肌理语言上的探索。在陈孟昕的作品《苗山日归》(图1)、《一方水土》的创作中,为了获得不一样的肌理效果,他作画的工具不局限于毛笔。在创作中,他按照画面效果的不同呈现,灵活选择不同的作画工具,以获得预期效果。陈孟昕作品呈现的时代性,与综合材料的运用密不可分[5]。在重彩画与材料结合的创作中,画家尝试应用各种新媒介,在艺术中表达自我,满足创作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当代重彩画作品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精神和艺术价值[6]。当代重彩画中肌理语言的美学特点使得重彩画的内涵在当今多元时代背景下不断被丰富,从形式到观念的传承与创新反映了新时代重彩画蓬勃发展的现状。

(二)包容性

当代重彩画肌理语言的包容性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指艺术家使用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材料来创造多样的画面肌理,也指画家自由的创作精神。当代画家为追求独特的风格及表现,在绘画工具、材料——笔、纸张、颜料等方面的选择上煞费苦心,多种材料的运用需要不同的技法——拓印、涂抹、打磨、刮擦、揉纸、堆积、冲洗、拼贴等。在创作的过程中,会产生随机性,大部分重彩画的肌理效果都不可能与最初预想的完全一致。这要求画家在创作初期进行大量的草图绘制与肌理实验,保持严谨的态度,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当然,在肌理制作中偶然出现的一些效果如运用恰当亦可增添趣味。肌理制作的包容性大大突破了传统重彩画的僵化模式,为重彩画的转型拓宽了表现空间。

当代重彩画所呈现的空前包容性,促使重彩画家大胆创新,致力于对新技法及新材料的探索与实验。在一系列的重彩画创作中,蒋采苹擅长将色粉笔画技法与工笔画技法融为一体[7]。她的作品中重彩的用色与渲染十分强烈,常用大量纯色进行创作。蒋采苹重色的运用既有亮丽醒目的一面,也有沉静含蓄的一面,实现了色彩的和谐统一。她通常将简单的纯色与丰富肌理语言表达相结合,既能利用纯色的视觉冲击力吸引人眼球,又让人在细看时并不觉得刺眼。她的作品《银珊瑚》采用大量纯色做底,通篇的蓝在画面下部奇石肌理的衬托下不显单调,中部用大面积白色绘制珊瑚丰富的纹路,珊瑚的肌理用白色制作,画面物象连贯又透出蓝色的主调。整幅画面丰富的肌理与纯色的结合使得画面简单却不乏味。蒋采苹的作品保留了中国画传统意境,也融入了时代意识。蒋采苹的一系列作品以包容的理念将中国重彩画的传统韵味与材料的创新性相结合,为现代重彩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形式性

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运用绘画基本元素剖析美学中的形式特点,马蒂斯运用浓烈的色彩实践美学的形式性。形式这一概念在不同流派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中出现,呈现了多元的美学特征。在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艺术家对形式这一概念不断探索,衍生出新的形式美学思想。20世纪80年代,吴冠中提出,在造型艺术的形式思维中,“形式美是美术创作中关键的一环,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独特手法”[8]。中国画吸收西方形式美学的概念,促进了中国画的现代化发展,大批画家开始了中国画形式美学的研究。朗格曾提出:“艺术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它们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9]形式与情感相辅相成,形式性是内化于心的情感在画面的外在体现。

当代重彩画的审美取向打破传统而单一的绘画形式,在传统重彩画的基础之上,当代重彩画保留了中国画的意蕴,在颜色、构图及多材料运用等方面进行革新[10]。多材料运用带来的画面肌理特色凸显了当代艺术家与时俱进的审美理念和创新意识。不同的肌理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带来的形式感能够直接表现物象特征,表达艺术家的情感。当代重彩画融汇材料与绘画的特性,利用肌理语言传递了东方艺术中和谐的、高度概括的形式美感,肌理语言的形式性特征使得当代重彩画更具时代面貌。

重彩画家在运用肌理语言进行创作时,往往会深入挖掘其细节和局部,注重肌理的自然和质感的丰富性,利用不同的材料装饰画面,从而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具有强烈的形式感[11]。徐立新在2006年创作的《圣火》中主要采用厚画法增强画面的厚重感与层次感。厚画法起源于壁画,通常采用细颗粒作为底色,在表面覆盖粗颗粒,以增强材质的美感。画家利用写意笔法在《圣火》的背景上营造了类似壁画的斑驳肌理感,利用工笔手法精雕细琢,营造出画面主体花卉与藤蔓美好的意境。兼工带写的画法使画面呈现出不同的肌理层次,具备更加丰富的形式感。当代重彩画为呈现出不同的肌理,对传统技法进行更新与发展,画中银色部分先利用传统的金属色打底,在此基础上加入现代金属颜料,形成不同层次的画面效果。在2012年创作的纸本重彩《盛世阳光》中,徐立新运用细腻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现出花卉的光泽和生命力,强调花卉旺盛的生长态势。而在渲染背景时,画家则采用稍显粗糙、带有曲折意味的肌理来突出花卉的生命力与生长状态,强调庄重和厚重感,这也是绘画形式性的一种表现[12]。多样的表现手法为重彩画走向形式性做了极大贡献。通过对不同形式肌理语言的使用,重彩画家在画面中营造丰富多彩的效果,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与形式美。

结语

师古而不泥,察今而不媚。毫无疑问,这是当代中国画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如何摆脱传统中国绘画固有的思维与技法模式,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保留传统的意境并吸纳国外先进的艺术观念,是当代中国画画家始终在探究的问题。重彩画在发展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丰满自身内涵,肌理语言与当代重彩画结合,走出传统但仍然继承传统。当下丰富的艺术资讯与包容的创作环境,让画家拥有宽阔的视野和胸怀。在今后重彩画的发展中,我们不仅要追求重彩画作品本身的形式,更要让其实现形式与精神的高度统一,不断探索对综合材料的运用,实现重彩画肌理语言艺术上的突破,从而推动艺术观念的更新,为中国画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M]. 俞剑华,注释.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29.

[2]金蕾. 试论当代工笔重彩画形式语言的多元拓展[J]. 艺术教育,2017(23):142-143.

[3]吴娟. 当代工笔画创作中肌理运用思考[D]. 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9:7-8.

[4]潘絜茲. 工笔画的新世纪展望[J]. 美术,2000(6):31.

[5]范迪安. 陈孟昕艺术的意象与情境[J]. 美术,2009(3):63-68.

[6]程飞飞. 探析综合材料在当代中国画中的运用[J]. 美与时代(中),2018(12):25-26.

[7]刘飞.“色彩重现”:蒋采苹的矿物颜料研究与新时期以来工笔重彩画[D].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2:9.

[8]吴冠中. 绘画的形式美[J]. 美术,1979(5):33-34.

[9]朗格. 情感与形式[M]. 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等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4.

[10]杜婵. 论中国现代重彩画的发展[D]. 苏州:苏州大学,2007:13.

[11]来园园. 岩彩画技法在当代中国画中的应用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19.

[12]张景松. 肌理在水性材料中的艺术表现[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16.

策划、组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猜你喜欢
重彩画美学
戴少龙写意重彩画作品选登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生活美学馆
纯白美学
水墨重彩画小品创作课教案
“妆”饰美学
中国工笔重彩画探源与思考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