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创办与发展──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创办10周年而作

2010-04-11 03:55胡学军
关键词:办刊湖南学报

胡学军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期刊社,湖南 长沙 410100)

我于2001年9月应聘到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任学报主编。自那以后的近10年时间里,我一直从事学报主编工作,同时兼任教学督导工作。回顾近10年的学报工作历程,一幕幕动人景象栩栩如生地浮现我的脑际。

一、学院领导高度重视

学院党委与院领导从学报创办之日起,就一直高度重视学报工作,指导思想十分明确,把办好学报作为推进学院教学科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对外影响、创办有特色高水平高职学院的一件大事来抓。2001年上半年,在学院重要创始人、荣誉院长、原省教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陈白玉同志推荐下,我愉快地接受了学院的聘任。

2001年11月6日下午,冯一粟院长亲自主持召开第一次学报编委会会议,方林佑书记亲临会议指导。参加会议的编委们大多是被聘到学院工作的很有经验的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经认真讨论,这次会议明确了当年学报工作的基本思路与主要任务。学院决定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学报工作以大力支持,促进学报工作迅速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在以后的办刊过程中,学院党委书记方林佑、院长冯一粟、副书记姚海涛、副院长方建超与袁维坤等院领导人经常到学报编辑部了解工作情况,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亲自审阅学报稿件,审读学报文章;在稿源不足的情况下,学院领导亲自组织约稿;名誉院长、本刊顾问陈白玉同志对办好学报倾注了一片热情,亲自听取学报工作汇报,担任审读专家,落实办刊经费,为学报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自始至终重视学报质量

2001年10月学报工作正式起动后,按照国家与省新闻出版部门要求,必须履行申办学报时的承诺,在当年内出版两期学报。时过10月,要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完成正常情况下六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不言而喻,任务十分艰巨。为了履行学院承诺,促进学报发展,编委会与编辑部的同志们表示,困难再多,也必须完成出刊任务。

起步伊始,大家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推出一份怎样的学报,是一般地应付差事,还是高标准起步,办出一份有特色、高质量的传媒类高职学院学报。学院党政领导与编委会同志认为,既然办学报,就一定要办好。因此,起步伊始便注重质量,追求卓越。当时,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学报准确定位,突出办刊特色,形成办刊风格。根据高等学校学报特点和我院专业设置实际,同时参阅兄弟院校先进经验,院领导和编委会经反复研究,将本学报的办刊定位和办刊特色概括为“四性”:一是专业性──突出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区别于一般高校的多科性学报;二是学术性──彰显学术特色,区别于政府机关或其它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性刊物;三是开放性──实行对外开放的办刊方针,紧跟时代步伐,吸收优质稿源;四是应用性──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特色,区别于本科院校学报的基础理论研究特色。在版面设计与办刊风格上,认真研究和参考了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学报的办刊风格,努力使学报版面设计大气、新颖。

为了落实以上办刊思想,实现高标准、高质量的起步要求,学报编辑部开展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实地调查研究。学报编辑部与学院科研处的同志们先后到湖南师大、湘潭大学、中南大学等学报编辑部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这几所高校学报在组稿、审稿、编辑、出版、发行、内部管理和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情况;同时,根据国家和省出版部门的有关规定,按照高标准、高质量起步的要求,向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提出了办好本学报的工作报告,报告对组稿、审稿、编辑、校对、审读、经费和内部管理等,均提出了具体要求。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大力支持学报起步工作,完全赞同学报编辑部提出的工作报告。

创刊初期,按照预先提出的办刊理念,根据本学院专业建设实际,编辑部慎重地设计出第一期学报栏目,共8个,即重点文章、新闻与传播理论、传媒与经济、传媒个案分析、传媒前沿、编辑与出版、文史哲经管、信息参考;第二学报又增设“传媒与广告”、“影视文化”两个栏目。这些栏目设计较好地凸现了本学院办学特色,同时考虑到刊物创办初期稿件不足的实际,努力开辟学院外部稿源。例如,在“传媒个案分析”与“传媒前沿”栏目中,分别介绍了湖南电视台《新青年》栏目、享誉全国的媒体湘军《体坛周报》和电视湘军──湖南影视集团,有效地增加了学报信息量,扩大了学报对外影响。为提升学报档次,在学报的创刊期,还特地请省教育厅原厅长蒋作斌同志作“创刊辞”;为扩大学报信息量和可读性,特辟“信息参考”栏,刊登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的最新重要信息。

当时,打响学报第一炮,取信于上级新闻出版主管单位,迅速立足于传媒学界与业界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按时出刊。万事开头难。当时稿源严重不足。为此,编委会成员各显神通,各尽其力。特别是胥亚教授,为此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胥亚教授以其在湖南新闻传媒界长期担任领导工作的优势,满腔热情地在湖南新闻传媒界组稿、约稿,解决了学报工作的燃眉之急;他还策划并参与了对省广播电视局原局长魏文彬的采访,亲自修改审定采访文章。其他编委会成员都为学报的创建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本学报编辑部人员更是聚精会神、满腔热情地工作,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缺乏办刊经验,就到兄弟院校实地参观学习;缺乏稿件,就走出校门到处求援;部分稿件质量不高,就多次修改润色,较大幅度地加以修改提炼;办公场地紧缺,就挤在一间房子里工作;时间紧迫,就不分白天黑夜加班加点。当时仅有一位责任编辑,在工作高峰期,责任编辑经常超负荷工作,没有星期例假,不计八小时内外,全身心地投入编辑工作,经常是中午不休息,晚上八、九点钟才能下班。在校内网络不通的情况下,许多电子邮件的收发只好到校外网吧去完成。增设编务后,工作也很勤奋,打字、文印、送稿、扫描、邮寄刊物等,什么都做,经常忙得团团转。负责封面设计的美术人员为设计一个较好的封面,费了大量脑筋,付出了辛勤劳动。后来,相继调入新的责任编辑,专业基础较好,敬业精神很强,为了突出办刊特色,不仅努力进行实际探索,而且积极进行理论思考,使学报工作充满朝气与活力,逐步走上持续健康的科学发展之道。在2008与2009年全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年会中,本学报责任编辑撰写的专门论述本刊办刊特色的论文先后被评为二等奖与一等奖,其中一位责任编辑被评为湖南省高校学报优秀编辑。

学报质量不断提高,先后于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湖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成为湖南乃至全国传媒学界与业界一份较有影响、颇受欢迎的学术刊物。

三、积极创新运行机制

在近10年的学报工作中,编委会与编辑部一直高度重视学报工作的制度建设,努力构建并不断创新学报内部运行机制,明确并切实执行了四项基本制度:

一是学报工作的领导体制。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兄弟院校的实际做法,本学报实行学院党委和院长领导下的主编负责制,编委会对学报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报相对独立,经费单列。这样,就从领导体制上保证了学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学报内部的运行机制。学报一开始就认真执行“三审制”和“审读制”。所有来稿均由责任编辑下载登记并进行初审,再送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审稿,然后由责任编辑进行编辑,最后由主编全面修改审定。同时,积极实行院内专家审读制,主动接受院外专家的审读意见。

三是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对主编、责任编辑、美术设计等各岗位均制订了详细的岗位职责,明确了具体的工作流程。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支持、和谐共处,学报工作一直处于积极、主动、有序、和谐的良性运行状态。

四是约稿组稿办法。经近10年的实践总结,本学报组稿主要有三个基本渠道:一是本院教师;二是湖南传媒界;三是有关高等院校与研究院所的专家教授、博士、硕士。经主动联系,本学报已同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等高校保持了良好的业务来往。这方面稿件理论性较深、信息量较大、专业性较强,对提高本刊质量,扩大对外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以上四项基本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使学报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开展,尤其是在稿源方面,不断有所进步,越来越多的新闻传播学界知名学者、新闻传播业界精英向本学报投稿。近10年来,本学报陆续刊发了传媒学界知名专家学者的一批学术论文,如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刘京林教授、胡智锋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桂青山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孙旭培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田中阳和蔡骐教授、湖南大学彭菊华教授、湘潭大学季水河教授、四川外语学院张春林教授等颇有份量的专业论文,还陆续刊发了传媒业界知名人士的一批富有传媒一线信息的稿件,如湖南广电局原局长、现湖南政协副主席魏文彬,《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覃晓光、原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李凌沙,湖南电台党委书记谢跃进等人的重要稿件,有效地扩大了本学报在传媒业界的影响。

四、倾注热情办出特色

学报工作基本打开局面后,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办出特色。特色是期刊的生命,是期刊谋求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关系到期刊的前途和命运。目前,我国新闻传媒类期刊有300家左右,按级别分,有国家级和省部级;按属性分,有由高等学校新闻院系或研究院所主办的学术类和由各新闻媒体、新闻协会(或学会)主办的业务指导类。同以上两类同样主打“传媒”这一专业牌但侧重点不同的期刊相比,我院学报的独特处在于定位于高职学院学报所特有的“专业性+应用性”的传媒特色专刊,它既区别于本科院校学报强调基础理论研究色彩,也区别于新闻业务类期刊强调业务工作指导色彩。为此,近10年来,本学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一)栏目设置凸显传媒特色

栏目设置是期刊特色的具体体现,也是期刊内容策划的关键环节。本学报的栏目设置紧紧围绕“传媒特色”这个中心,除“文史哲经管”及“教育论坛”两个非传媒类栏目外,其余全部是传媒类栏目,所发稿件70%左右为传媒类稿件,从总体上彰显了本学报的传媒专业特色,较好较快地提升了本学报在传媒学界与业界的影响力。同时,在固定栏目中,“新闻与传播理论”栏基本保持在第一栏目的位置上(如有专题策划则居第二栏),以把握住高职学报的学术性基础;而且,“新闻实务”、“传媒前沿”、“新媒体”、“传媒经营与广告”、“影视艺术”、“主持与播音”、“编辑与出版”等栏目均属应用研究型,基本涵盖了传媒业的各个专业方向,着力反映传媒专业范围内的应用研究成果,为本学院及传媒学界与业界的应用研究服务。

(二)栏目策划紧扣传媒特色

学术期刊单靠栏目设置形式上的花哨是难以吸引读者的,“内容为王”才是期刊编辑的主要着力处。本学报自创刊以来,一直紧扣传媒特色和时代步伐,在栏目专题策划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努力从内容上挖掘特色的深度、力度、广度和亮度,逐步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专题策划之路。例如,2008年,由中共湖南省委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10集电视理论专题片《走向和谐》,经中央电视台十套、湖南卫视、湖南经济电视台播出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本刊编辑部特赴具体制作该片的湖南经济电视台,与有关创作人员进行座谈,于2008年第三期编发了专题策划栏目——“《走向和谐》笔谈”。这次专题策划在省内传媒业界获得广泛好评,也起到了向全国更大范围内推介湖南传媒佳作的作用。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热潮,本刊于2008年第六期和2009年第一期策划了两期“学习胡锦涛‘6·20重要讲话’”专题,邀请湖南人民广播电台、《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负责人及本校教授撰文。2008年年底,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本刊特地组织“改革开放30年新闻传播发展研究”专题,梳理改革开放30年间新闻传播发展的长足进步。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的日子,经精心策划,本学报于2009年第五期隆重推出“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闻传播发展研究”专题,刊发了《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覃晓光和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党委书记谢跃进的专题稿件,展现了《湖南日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与共和国同步发展的辉煌历程。

在以上所举的一系列专栏中,既有重在挖掘新闻理论内涵的“学习胡锦涛‘6·20重要讲话’”专题,又有配合新闻工作实践的“《走向和谐》笔谈”、“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研究”、“北京奥运报道研究”专题,更有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改革开放30年新闻传播发展研究”专题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闻传播发展研究”专题;既有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湖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学校专家教授博士的文章,又有《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湖南经济电视台、《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等来自传媒一线精英们的佳作,理论与实际兼顾,实现了实用性和学术性的两翼齐飞,赢得了全省乃至全国传媒学界和业界的好评。

(三)栏目调整做到与时俱进

传媒新闻界的发展日新月异。为更好地体现“传媒特色”,本学报在栏目设置中及时根据传媒新闻界的新发展、学者研究的新领域和读者的新要求,不断进行调整,做到稳中求变、与时俱进。例如,进入21世纪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传媒领域异军突起,“博客”、“播客”、“闪客”、“印客”等新名词层出不穷,手机报、网络广播、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的媒介形式各展所长,大显身手,本刊原有的“网络传媒”这一栏目日渐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步伐,因为网络媒体仅仅是新媒体中的一部分,不可能囊括新媒体的全部。基于这种现状,本学报果断地用“新媒体”栏目替代“网络传媒”栏目,及时地顺应传媒发展新趋势,较好地满足了作者研究、读者阅读的需求。类似的例子还有“传媒教育”栏目的增设。随着我国各高等院校相继成立新闻学及相关学科专业院系,传媒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发展,不仅传媒专业的学生多了,而且从事传媒教育的教师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在此形势下,本学报不断收到校内外教师关于研究传媒教育的来稿,其中既有从理论角度阐述的,也有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的;既有从宏观层面论述的,也有从某一门具体课程改革入手进行微观探讨的。为适应传媒教育新形势,本学报顺势推出“传媒教育”新栏目,很快受到本学院及各有关高等院校教师的欢迎和好评。

五、不断扩大对外影响

本刊自创刊之日起,一直注重加强与传媒学界与业界的联系,尤其是同省内各主流媒体的联系,取得他们的关注与支持。本学报已聘请《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覃晓光和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欧阳常林为本学报顾问;聘请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张华立、罗毅,长沙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曾雄,《长沙晚报》报业集团社长、党委书记张可夫,电视台常务副台长张华立,《湖南日报》社总编辑董岳林,《三湘都市报》总编辑张云梦,《潇湘晨报》社长刘剑,湖南红网总编辑舒斌等为编委会成员。可以说,本学报的编委会是一个阵营强大、实力不凡的专家组合,这为我们坚持开放办刊方针,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影响,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和保证。

为不断扩大对外影响,本学报十分注重编校质量。几年来,本学报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学报工作流程;在工作中,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参加省内外编辑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执行国家编校标准的自觉性和业务能力。目前,本学报版式、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中英文摘要、名词术语、数字用法、参考文献等,都严格按国家出版行业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主编对每期学报的每篇稿件都一一审阅,并在2008年前的8年中,对每期学报都写出详细的《审稿随记》,肯定成绩,指出问题,以促使编校人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现在,本学报编校工作已步入符合国家出版行业规范化要求的轨道,形成了严谨的学术和编辑之风。

近10年来,由于本学报努力追求卓越,突出办刊特色,学报质量不断提高,对外影响不断扩大,得到学界和业界的一致好评。今年4月5日,我国新闻传播学界著名学者、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孙旭培教授在给本学报主编的一封电子函中说:“谢谢你们经常给我寄来贵刊,我也经常翻阅贵刊,常常发现一些很好的文章,从中获益良多。在相同档次的学术刊物中,你们的刊物是很出色的,祝贺你们的成就。”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张春林教授专门撰写了一篇评价本刊的文章——《一本有影响、够分量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一位作者眼中的<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该文指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不是一家普通的综合性高职高专学报,而是一家有影响、够分量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性学术期刊。”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宁树藩教授今年在寄给本刊编辑部的新年贺卡中写道:“贵刊创刊以来,与时俱进,切实与创新佳作不断涌现,影响日隆。”

当然,作为一家高职高专学报,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本学报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差距,如专题策划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应当经常开展。在今后工作中,学报编辑部的同仁们将一如既往,踏实工作,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努力把本学报办成湖南新闻传媒学界与业界一流的理论阵地和学术交流“窗口”,办成全国传媒学界与业界有较大影响的新闻传播类应用性重点学术期刊。

猜你喜欢
办刊湖南学报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致敬学报40年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