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血流变学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1-03-21 12:15林子玲梁海棠耿建红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16期
关键词:功能障碍黏度疗法

甄 君 林子玲 孔 梅 梁海棠 耿建红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1)康复医学科 2)检验科 珠海 519000

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血流供应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其发病率约占脑血管病的75%~80%[1],病死率高,存活者中50%~7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为表现的偏瘫最为常见。运动功能的恢复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重返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以运动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是卒中单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血流变学异常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为此,本研究对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照性治疗,观察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血流变学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03~2010-04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0例。入选标准:(1)临床诊断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2)首次发病或既往虽有卒中病史但未留下后遗症,单侧偏瘫;(3)病程2周~3个月,年龄40~75岁;(4)病情稳定,意识清楚,无痴呆与认知功能障碍。排除标准:(1)大面积脑梗死,生命体征不稳定;(2)合并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与严重的心、肝、肺、肾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5~75岁,平均62.9岁;左侧瘫痪22例,右侧瘫痪18例。观察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43~75岁,平均64.5岁;左侧瘫痪23例,右侧瘫痪17例。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运动疗法,综合应用Bobath、Brunnstrom、Rood、运动再学习等方法进行功能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床上动作训练、转移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要求按照从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的训练规律,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运动治疗。1次/d,每次训练45 m in,每周5次,训练同时治疗师将方法教给患者家属,在其余时间由家属指导以巩固训练效果,以上2组均连续观察4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疗效评定。(1)血流变检测:治疗前后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 L,以肝素抗凝,使用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LBYN6Compact全自动血流变仪进行血流变学指标检测。(2)运动功能评定:根据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3]评定肢体的运动功能,功能越好,评分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流变学指标、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再次进行血流变检测与功能评定发现,各组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与血浆黏度明显降低,FMA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FM A评分比较 (¯±s)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FM A评分比较 (¯±s)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 5;组间治疗后比较,▲P<0.0 5;组间治疗前比较,▽P>0.0 5

组别时间全血高切黏度(mPa◦s)全血低切黏度(mPa◦s)血浆黏度(mPa◦s)FMA(分)观察组治疗前5.94±0.86▽9.86±0.45▽2.33±0.39▽38.26±20.54▽(n=40)治疗后4.14±0.95★▲8.01±0.57★▲1.31±0.17★▲72.45±22.36★▲对照组治疗前5.92±0.91 9.54±0.49 2.53±0.36 35.87±19.63(n=40)治疗后5.21±0.93★8.96±0.54★1.70±0.18★51.52±20.78★

3 讨论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脑梗死后最主要的后遗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各类功能障碍,如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言语功能障碍等。根据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资料统计,脑血管病患者通过康复训练后90%可恢复步行,30%可恢复轻工作[4]。因此,以功能为导向的康复治疗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并被普遍应用于临床。

血液作为一种含有细胞成分的流体,具有流动性和变形性,即流变性。血液黏度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与聚集性增强可造成血栓形成及微循环障碍,使脏器缺血、缺氧,功能受损而导致疾病发生。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呈现黏、聚、积、凝的状态,高血液黏度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5]。纠正脑梗死的血流变异常对减少脑梗死的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疗法是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主要手段,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极大地发挥脑的可塑性,而且还能防止肌肉挛缩,保持关节活动度,避免异常的运动模式,从而使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临床研究报道,积极的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肢体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6-7]。本研究应用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并探讨运动疗法对患者血流变学和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明显下降、FM A评分明显增加,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运动疗法能促进脑梗死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并且对患者的血流变学指标有显著改善作用,可降低血黏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代谢,降低脑梗死复发的危险,改善预后。

[1] 阎骕,高淑红.针刺加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4):423-424.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93-396.

[4] Seieglitz T.Neural prosthesee and functional-electrical stimulation[J].Biomed Tech(Berl),2004,49(4):70-71.

[5] 常玉荣,薄海美,孙尚帛,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实验室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0):3 948-3 955.

[6] 袁学谦,王艳,张莉峰,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1):48-49.

[7] 巩尊科,翟宏伟,陈伟,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6):571-573.

猜你喜欢
功能障碍黏度疗法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高黏度改性沥青黏韧性的影响因素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圆珠笔用低黏度油墨》等行业标准批准发布
护理干预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作用分析
扩链增黏回收PET的特性黏度和结晶行为研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中医毫火针疗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