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故乡情

2012-04-29 00:44杨汝骅
大理文化 2012年7期
关键词:坝子白族故乡

杨汝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不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平民草根,故乡像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后代儿孙就是树枝上的那片叶子。叶片伸展的脉络上,有故乡土壤中升腾的养分;叶面碧绿的毛孔里,滋润着故乡的清泉碧水。不论这片叶子飘落何处,它都来自那棵大树,在它的心灵深处,总会不时生出对那棵大树的依恋和柔情。

小时候,故乡于我而言,只是一个印记。大人们口口相传,把一个虚无飘渺的地名加上他们自认为最有特点的描述,力图让我记住。于是我的脑海里就装满了故乡零碎的记忆:它深藏在往北方向的大山深处,青藏高原风雪的余威经常不经意地触及这块封闭的盆地,冬天的坝子时时被霜雪覆盖。那里水冷草枯,夏天一季庄稼收割,农田就开始休耕了,让地力养精蓄锐,来年才能保证收成。那里的山很矮,山上遍布杂木林,一天可以砍回两背青■栗柴。城边都是梨树,清明前后,千树万树梨花开,粉白的花朵粉红的花蕊缀满枝头,村寨被梨花覆盖,清香四溢。那里的坝子西边有一座山叫金华山,但没有苍山的威猛俊美,巍峨绵延;那里的东边也有一个湖叫剑湖,但没有洱海的清澈妩媚,辽阔壮观。站在坝子里,正北方向绵延起伏的山峦背后,展露出玉龙雪山挺拔的英姿,皑皑白雪被阳光照射,散发着白银般诱人的光芒。

严格地说,那只是父親的故乡。八十年前那个穿着扎染领褂的白族小伙子从大山丫口走出来,义无反顾地把祖母千针万线纳的千层底鞋印踏遍大江南北,以后再也没有返回。在以往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岁月里,老百姓都以读书考学为荣,不愿蜗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有识之士纷纷走出大山,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我家也和大多数的家庭一样,从爷爷辈开始,男人闯荡世界,女人在家主事;男人江湖马革裹尸,女人为家操劳一世。父亲此刻正在苍山脚下茂密的松林中长眠,他旁边有我的母亲相依做伴。而我的爷爷却远在昆明黑龙潭一个坐北朝南的山坡上,残枝败叶中一冢坟茔形单影只,昏黄的夕阳下几蓬蒿草在风中索索抖动。而奶奶也在家乡县城北坡独自相守,让坟前掠过的晚风传递彼此一生的思念。

模糊的记忆一直持续了很多年。但童年的日子都是从饥寒中熬过来的,黑色的记忆涂抹了美丽的色彩,积淀的都是泪水和磨难。被大山阻隔的滇藏公路彷佛直入云端,把一个遥远的记忆越拉越长,变得遥不可及,家乡的概念变得越来越遥远。没有牵挂的亲人,没有熟悉的味道,没有经历也就没有痕迹,家乡只是一个名词,慢慢被现实的画图挤压,深藏到意识的深处。

是我的爱人引领我走回故乡。三十多年前第一次踏上这片故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她偶然相识。从此,她为我打开了一扇故乡的大门,走进了土坯墙环绕的小巷,走进了一个个鲜花绿树掩映的院落。一切开始变得熟悉而又陌生,亲切而又情怯,彷佛开启了心灵深处珍藏多年的记忆。这里的白族话轻柔飘逸,而且语言中受汉语同化较少,韵味十足。民间节日让整个县城沉浸在一片喜庆之中,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大年三十,在距离节日的几天前,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碌起来,想方设法让这个节日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暗中施展着各自的绝招,好在节日那天去接受左邻右舍的惊叹和赞誉。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爱人不断地向我介绍我家的远亲外戚,表叔表婶堂姑大姨,礼节性的问候和客套,一转眼已记不清模样,独自出街大多与亲戚擦肩而过。

我记住了白族妇女背上背着的那张羊皮,那是从一只硕大的绵羊身上完整地剥下来的,有头有尾,羊毛洗得雪白。一是护身保暖,用它抵御严冬凛冽的风寒;二是垫背耐磨,不让随身的背篓挂破衣裳。一块羊皮让白族女人承担了更多的责任,让她们的脊背永远不会空闲。印象中岳母就背着这样一张羊皮,而且身上永远背着一个箩筐,箩筐里背出去夜里煤油灯下千针万线缝成的绣花围裙婴儿裹背,背回来一家人的米面油盐瓜豆洋芋,直到晚年。我的故乡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在我的视野里模糊、清晰、真实、直到触手可及。而随着岳母的辞世,故乡又会在我的视野里远去,那份思念的情感会逐渐淡漠。失去了声声呼唤的牵挂,情感就失去了精髓,处理完岳母的丧事,也就到了与故乡告别的日子。

初冬的金华山树高林茂,苍翠欲滴。车子在平滑如镜的滇藏路上疾驰,喧嚣的县城渐渐离我们远去,心里跳动出几句熟悉的诗句,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挥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责任编辑 彭琼瑶

猜你喜欢
坝子白族故乡
食药兼用野坝子
局部平原的地方名称——坝子
故乡的牵挂
几株月季
走在故乡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保山市粮食生产发展的辉煌历史成就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白族敬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