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访苍山阁老崖

2012-04-29 00:44一苇
大理文化 2012年7期
关键词:石径崖壁苍山

一苇

苍山阁老崖,远观如一只灵鹫振翅欲飞,因此民间俗称老鹰崖。

从久负盛名的无为寺出发,沿着盘山公路,一路杜鹃绽放,春光灿烂,约四五里许,便到了阁老崖下。

大理苍山又称点苍山,古名熊苍山,灵鹫山。从灵鹫山一名,就可以看出“妙香佛国”绝不是空穴来风。无为寺即是苍山中的皇家寺院中的首院。无为寺有八景,阁老崖即为其中之一。

其实无为寺的兴建也与阁老崖有关。无为寺始建于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开山祖师赞陀崛多为天竺高僧,南诏时期从天竺跋山涉水来到苍山之麓,听说兰峰下阁老崖是常提菩萨的修行地,就在这里结茅静修。传说赞陀崛多因道行深厚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初至南诏即被国王阁罗凤册封为国师。凤殁,异牟寻于贞元九年,于阁老崖前两里原有古寺址上,扩大规模再建以佛寺以供养赞陀崛多弘法利生。寺院建成,观音菩萨踏空而至于虚空中颂一偈:有为无为,有岸无岸,身居龙渊,心达彼岸。于是把寺命名为无为寺。由此可见阁老崖与无为寺之间,有着极深的渊源,先有赞陀的苦修,后有无为寺的兴建,此后方有千年香杉、救疫泉等“无为八景”及由此衍生的掌故。也才有南诏国、大理国时期无为寺的鼎盛。由此看来,阁老崖是大有来头的。

伫立阁老崖,举目一看,我失声惊叹,好一只大雕,好像要往云里远遁,怪不得人们叫他老鹰崖。其实不管是鹰、是雕、还是鹫,都是鹰科的猛禽,大同小异。面对这样一扇险峻无比的峭崖,有人看到一只雕,有人看到一只鹰,都是很正常的。那么,阁老崖、灵鹫崖、老鹰崖、老雕崖,都是可以并存的。居住在苍山之麓的白族先民称之为老鹰崖,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而称之为灵鹫崖,是与赞陀在此修行有关,与佛家有关。至于阁老崖,是最为普遍的说法,却难考出处。随意想着,再抬头看,不禁震住了,发现这阁老崖不仅是一只大雕振翅欲飞,往细部看,则是很多只大雕朝着兰峰的方向一齐展翼飞翔。好大的气魄!对于深爱着的苍山,这每日面对却依然神秘莫测的十九座山峰,顿生敬畏之心。我深信,在我们目力所未及的地方,在我们渺小的身躯未曾涉足的地方,一定有着更为惊心动魄的壮丽景观。眼前的阁老崖即是其中的一处。

面对阁老崖,不禁肃然起敬,目光在裸露的峭壁上游移,那是一些铁青色的峭岩,有一种硬度和力量。峭岩之上有几株孤松。再往上看,便是浓云密布的天空,天空中的云层在不断地涌动,仿佛在密谋着一场春雨。对面的兰峰之上,缭绕着游走的云雾,给这座有着清雅之气的山峰笼上了一层面纱。一缕清明之气不觉拂面而来。

在无为寺住持净空法师的引导下,我和白族建筑学者张建春、满族作家铁栗、白族画家杨跃乐等人向阁老崖攀登,力图零距离地接触这座有着历史渊源的山崖。坡不远,但有些陡,沿路都是松林,空气里有着松脂的清香,湿润温和。在路两旁,开满了红、白两色的杜鹃花,是那种低矮的灌木杜鹃,挨挨挤挤的,让人想起一位前辈写杜鹃花的诗:“成片的野杜鹃,像成片的女人在梳妆。”

沿著陡峭狭窄的林间小道徐行,大约十多分钟,我们便到了灵鹫崖下,得以近距离地仰视这座险峻的峭壁。站在阁老崖下,才真的明白这是一个有着历史渊源的地方,这里处处都留下了人类的气息。应当说,就是到了现在,依然有进山的采药人和游客在此留宿,这可以从崖下铺垫的山茅草和残存的玻璃器皿还有石灶上可以看出来。最醒目的便是房屋的遗迹,有几堵石墙依然矗立在这空渺的地方。墙缝间生长着绿意葱茏的茅草,在清风吹拂下摇曳着满目沧桑。这么多的石墙,可见房屋不是一间两间,而每间房都不算小。那么住在此间的人呢,他们哪儿去了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留阁老崖。

目光从衰颓的石墙上慢慢向上移动,我们看到了通向阁老崖壁上的小径。虽然现在已经很难看到曾经有人走过的样子,但是同行的几位都是行家,他们很准确地找到依稀的石径,顺着石径往上爬,便可到达崖壁上的山洞。

顺着石径向上攀爬的样子极为狼狈,手脚并用,还要担心崖壁上的山石滚落。我全然没有了人类老祖先猿猴的轻灵,倒像一只蠢笨的狗熊。不过还是爬上去了,没有出现需要搀扶的难堪。向上延伸的石径尽头出现了一个仅容一两个人容身的山洞,山洞里同样留下了人迹。比如洞壁上镌刻的日月标志,还有一些模糊的文字,以及天然的石桌和石几。

同行的张建春先生是行家,他指着那些标志和字迹介绍,这里曾经住过修仙的道长,这也是为什么一直称之为“阁老崖”的原因,“阁老”就是对道人的尊称,或与道家有关。但对这样的说法,我却心存疑惑,从崖壁上绘制的太阳和月亮,还有阴阳八卦的图案来看,这里曾经居住过道人,而且年代并未久远,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阁老”一词,从何而来?却令人费解。“阁老”在唐代即有称谓,唐两省官中书舍人与给事中相呼为阁老,明清称内阁大学士为阁老,阁老是明清之际时人对入阁官员的一种通俗而又不失尊敬的称呼。那么,换句话说,这“阁老崖”就应当是古代某朝某位要员辞官之后的清修之地。那时候,他或为僧,或为道,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高人曾是“阁老”,因此,很多书籍都记载着“无为八景”之一的“阁老崖”,有联为证:“坡曰晒经,风敲玉磬,趁日暖风和,跨过月桥登驻跸;泉名救疫,树立香杉,爱山青树古,阁邀阁老步华楼”。至于这“阁老”到底为何人,至今仍是一个谜。

阁老崖壁上的山洞,主体是天然的石壁,部分有人工的痕迹,比如在山洞的底部,有雕凿的下凹石窝,很显然是支撑圆木的柱脚,可以想见,为了更好地遮蔽风雨,在石洞裸露的地方,肯定还有瓦顶或茅草顶的小棚。而石壁的缝隙里,有流水的痕迹。可以想见苦修的僧人或道士就在洞里取山体的渗漏水或雨水饮用,其艰辛可见一斑。在这世间,有信仰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为了自己的追求,餐风饮露、参禅面壁,苦修经年,这样的精神实在令人崇敬。

从石洞出来,又从石径往下退到崖下,循着另一条石径到了另一个山洞,大体结构类似。在这座阁老崖上,有很多类似的山洞,想见苦修的高人不止一人,应当是一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团队。

苍山上的雨,说来就来,对面的兰峰上已是云雾缭绕,而阁老崖前也是轻风吹拂,雨意濛濛。我们正好在山洞里静坐片刻,想象古时的高人苦修的状态。在料峭山风的裹挟下,雨越来越大,斜织成一张大网,笼住了苍山。我坐在洞里的石凳上,静静地仰望着对面不远的兰峰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蓦然间,心中一片澄明,仿佛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和未来,似乎从来就是如此。那一刻,心好静,静得如一面平湖,照得见自己的灵魂。

从阁老崖下山,心生欢喜。路旁是苍翠的林木,因了雨丝的滋润,更觉漫山碧透。而湿润清新的空气洗净了我的肺腑,心内一片澄澈清明。路上有两只锦鸡,一前一后旁若无人地踱步。停下车来,向这自由的生灵问好,然后行云流水般而去。

责任编辑 王丽敏

猜你喜欢
石径崖壁苍山
怨回纥·茶煮红英疾
山行
山村早行
苍山
示 己
崖壁公寓历险记
风雪崖壁
苍 山
烟云几许著苍山
蒙古国乌布苏省清代汉文崖壁诗作者巴航阿考(蒙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