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良性互构

2014-03-13 12:00朱丽颖曹洪滔
宁夏社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化大众

朱丽颖,曾 薇,曹洪滔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立党立国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同时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要面对与急剧社会转型相应而生的大众文化之间的矛盾与调试。

一、甚嚣尘上的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语境

大众文化是与现代工业文明与现代科技相伴随的一种文化发展趋势,它首先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在资本的逻辑下推向世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不断深入,在市场经济的孕育发展过程中,有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大众社会逐渐形成,普通大众有较多的闲暇时间消费文化产品,又适逢现代传媒技术迅猛发展,打破了精英阶层的文化垄断,使得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日渐兴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是形成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文化,是在工业化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反映我国社会大众日常生活实践,借助传媒系统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位、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参与的通俗性文化。”[1]196需要强调的是,大众文化中的“大众”是一个不断流动的范畴,既非革命指向上的“人民大众”,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底层民众”,而是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支配被知识分子、艺术家、文化媒介人和市场“生产”出来的特定人群。“在一定意义上‘大众’和‘大众文化’具有生产的互为性,价值的相互指涉性。”[2]在现实中,随着大众文化的日渐风靡,参与“大众文化实践”中的“大众”,不仅包括新崛起的中间阶层,还裹挟了所谓的草根阶层,并不断向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场域急剧扩张。因此,大众文化影响力渐趋强势,已然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构成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语境。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3]663-664。在我国,勃然兴起的大众文化,正凭借其独有的技术性、流行性、产业性、平民化以及娱乐性等特征,以极大的张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念、语言风格、行为模式,并日益深刻地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给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重大的影响。

第一,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功利性、娱乐性的凸显有疏离传统与理性、轻视人文精神、消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趋势。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文化应该是独立的,具有批判的本质和超越生活的状态,“反抗的要素内在地存在于最超然的艺术中”[4]259。然而,当大众文化成为商品社会的附属物,沦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时,必然脱离文化内涵着的精神和品格,丧失其本应具有的教育、批判和审美的功能,在价值观上出现嘲弄理想、否定崇高、放弃道德、淡化责任的恶果,在审美情趣上逐渐脱离高雅,趋向感性化、低俗化。大众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不断受到侵蚀、分化乃至颠覆,从而丧失了批判性,成了单向度的人。同时,利令智昏的大众文化生产者竭力地刺激人们的欲望,创作的作品充满了嬉戏和游乐,“媚俗”倾向严重,“娱乐”变成了“愚乐”。当电视征婚俗影未消,歌唱选秀余温未降,明星跳水节目又开始轮流轰炸屏幕之时,人们除了拼命赚钱和被动享乐之外,不再关注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主流意识形态,致使“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日益远离在大众文化中狂欢的大众。

第二,大众文化的多元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社会政治总动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泛指一切社会民众,包括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即“化”的是全体民众而不是少许民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来是一个深刻的政治文化社会化过程,即政治主体不断进行社会政治总动员,加强政治教育、传播政治文化、获得政治认同的过程。”[5]6在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语境时代,国家只需通过政治性的国家机器,就可将一个通俗化的理论,作一种标准化的普及。而在大众文化语境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但要面对消费文化、网络文化、非理性文化的挑战,还要应对一个逐渐成熟的公民社会的约束。公民社会的核心是自治,政府是有限的,公民社会中大众的利益、价值观是多元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依然困于长期潜移默化的路径依赖,在社会环境与制度环境的变化中使政治动员的积极效果日渐衰减,而消极后果愈益凸显,在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不能“化”所有大众,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第三,大众文化使社会呈现了多元化的景观,推进了文化向大众渗透,压缩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主流文化的影响空间。大众文化的出现,打破了文化的垄断,社会各阶层都有权利有可能参与大众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使受众呈现了多元化、多层次化;技术的进步使大众传媒工具、形式、内容也日益多元化,带来了文化信息的极度丰富;同时,大众文化导致生产与消费的多元化以及文化产品的多元化。在同一时空背景下,《新闻联播》和《刘老根大舞台》同时并存;芭蕾舞剧《天鹅湖》和《星跳水立方》同台竞技;《建国大业》与《小时代》携手院线;《恰同学少年》和《甄环传》在同一频道播出;《钢铁侠》票房过亿,《雷锋》观者寥寥……,出现了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语式渐微的趋向。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文化传播的必然冲突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由资本的逻辑推动的大众文化在中国消费主义至上的演化倾向,必然要与党和政府强势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生冲突,也必然受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约束。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精神对大众文化隐含的拜物教的批判。商品化是现代社会大众文化最重要的特征。随着技术理性霸权的进一步扩张,商业支配了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同化了传统社会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商品化。“作为社会意识反映的大众文化,不再是精神的创造性的产物,沦落到像其他商品一样,其目标不再是启迪思想,而是满足某种与生产相关的消费,隐含了拜物教的性质。”[6]33与之相对,马克思主义富有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人的自由和解放”构成了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旨和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关心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及其意义,既关注作为人的第一需要的衣食住行,也关注作为人的最高目标的真正自由和解放。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这种强烈的对人的幸福和自由的价值归宿,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党和国家的神圣使命和迫切任务。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精神一方面使其超越了种种狭隘的物化意识,另一方面也内在地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大众文化的提升。

其次,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对大众文化无政府主义的制约。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任何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身也就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居于统治地位的政治立场。而大众文化的多元化内含着极端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消极思想成为其标榜的潮流,这种对抗和反权威主义,将导致无政府主义倾向的政治立场。显然,这是与我国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背离的。

再次,马克思主义真善美的文化发展目标对大众文化的引领。实际上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一些普遍的价值标准,但是在大众文化和市场化的双重背景下,总是会出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以个人价值观为核心评价外部世界的现象,这些现象必然会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建构。因此,不能无条件地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的出现[7],否则,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将引导社会思潮,整个社会的思想面目势必“喜言通俗,恶称大雅”。中国力量将无从汇集,中国梦的实现必将受阻。

三、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良性互构:相融共生的现实选择

大众文化的发展势不可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针坚定不移,二者相融共生是必然的现实选择。因此,必须实现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良性互构。

大众文化发展的积极意义是良性互构的前提。一是大众文化已成为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新兴产业。目前,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大众文化的发展契合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大众文化塑造了现代人格,促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正如马克思所说:文化的功能,从根本上说是对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的不断塑造,提高他们的素质,完善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代新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大众文化增强了大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

大众文化的繁荣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大众文化的兴盛呼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化”。从大众文化的发展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内蕴的缺失是陷入“化大众”困境的根本内因。马克思主义本是现代文化的产物,但在实践中,往往忽视其作为主导文化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的特质,片面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8]76。这种无视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大众化,自我限制了传播和普及的文化通道。再者,大众文化自发的成功崛起揭示着现代文化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文化大众化。任何文化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而社会实践从根本上说就是社会大众的实践,所以主流文化必须和社会大众结合在一起,必须借鉴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式,才能够得到传播、发展和完善,最终显示自己的功能。

系统协调、优势互补是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良性互构的路径选择。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引导大众文化,充分调动大众文化内部的积极因素,自觉抵御西方大众文化的冲击,实现大众文化的中国化,促其向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亲和力、感召力。二是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传播的审美转换,使大众文化的艺术魅力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光芒相映生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三是政府推动与法律约束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政府着力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大众文化作为新兴的重要产业,同样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同时,大众文化市场的固有弊端,也需要行政手段和法律制度的规范。四是以大众文化为载体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改变过去那种自上而下的以国家权力为支撑的单向度“灌输”路径,顺应大众的审美情趣及接受方式,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运营机制,实现理论内容生活化、理论形式艺术化、传播手段电子化。

唯有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众文化的长效良性互动机制,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文化才能顺利进入大众文化的场域,深深植根于大众文化沃土,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众话语”。如此,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范玉刚.谁是大众文化中的那个“大众”[N].辽宁日报,2011-03-18(11).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李小兵,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5]李宏斌.大众文化语境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1).

[6]吴胜锋.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众文化的理性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12(6).

[7]刘琼.不能无条件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出现[N].人民日报,2013-07-15(24).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6.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大众化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