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对血浆大内皮素1血清脂蛋白(a)的影响

2015-12-18 01:18刘润过赵云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血浆

刘润过 赵云清

陕西铜川 市耀州区人民医院 1)内二科 2)急诊科 铜川 727100

近年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随着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发病率的升高而呈现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对于出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临床治疗常常能够帮助患者度过急性期,但20%左右的患者卒中部位会再次出现卒中,因此大大降低了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血管壁的结构与功能破坏有关,而氯吡格雷是具有较高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而本文通过氯吡格雷对1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在观察氯吡格雷的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探讨了其对血浆大内皮素1(big ET-1)、血清脂蛋白(a)[LP(a)]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的选择及预后预测提供依据,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01—2014-03收治的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相关诊断标准,经过CT或MRI检查后确诊无出血倾向,无昏迷,无既往脑卒中后遗症,同时入院前未经过抗凝、溶栓等治疗,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并获得所有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排除严重高血压患者、出血性脑梗死、有出血倾向、近期有大手术史、活动性出血、正在使用抗凝药物以及严重心肾等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及合并妊娠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7例,其中观察组中男40例,女27例,年龄41~77岁,平均(63.8±6.1)岁;梗死部位为基底节50例,脑干13例,脑叶3例,小脑1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9例,年龄40~75岁,平均(63.2±5.8)岁;梗死部位为基底节49例,脑干14例,脑叶2例,小脑2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降低颅内压、钙离子拮抗剂、营养神经、减轻脑水肿、清除氧自由基、调节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营养支持等治疗,同时给予10U降纤酶溶于生理盐水静脉注射,1次/2d,治疗3次,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采用波立维硫酸氯吡格雷片(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83),75mg/d,共治疗6个月。

1.2.2 检验方法:治疗前后对患者的big ET-1、Lp(a)的水平进行检测,其中big ET-1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采用美国BIO-RAD680型伯乐全自动酶标仪检测,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Lp(a)水平采用LWC-3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3 观察指标[2]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6个月时采用NIHSS评分量表、ADL评分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同时通过经颅多普勒彩超对大脑动脉的血流速度(VMCA)进行检测,同时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ig ET-1、Lp(a)水平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通过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而多组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观察指标变化比较 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ADL评分均有显著降低,而VMCA显著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各指标在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的NIHSS评分、ADL评分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而VMCA明显高于治疗前,而对照组在治疗6个月时NIHSS评分、ADL评分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VMCA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在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观察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s)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观察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s)

注:组内与治疗前相比,*P<0.05;同时间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NIHSS(分)ADL(分) VMCA(cm/s)观察组 治疗前22.31±2.23 24.36±1.82 34.36±4.71治疗1个月 19.68±2.15 21.89±1.55 41.83±5.26治疗3个月 14.57±1.63*#17.12 ±1.48*#56.04 ±5.91*#治疗6个月 11.23±1.45*#13.81 ±1.36*#69.38 ±6.34*#对照组 治疗前 22.05±2.19 25.12±1.76 35.12±4.25治疗1个月 20.47±2.06 23.37±1.65 39.16±4.86治疗3个月 17.84±1.71 20.16±1.61 43.67±5.27治疗6个月 14.52±1.62*16.92 ±1.53*54.94 ±5.92*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big ET-1、Lp(a)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big ET-1、Lp(a)的水平均显著降低,其中观察组治疗后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big ET-1、Lp(a)的水平变化比较 (±s)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big ET-1、Lp(a)的水平变化比较 (±s)

注:组内与治疗前相比,aP<0.05;同时间与对照组相比,bP<0.05

组别 时间 big ET-1(pmol/L)Lp(a)(mg/L)观察组 治疗前1.89±0.38 256.51±89.63治疗后 1.31±0.19ab 106.25±92.51ab对照组 治疗前 1.91±0.36 251.83±88.42治疗后 1.75±0.25a 156.78±95.81 a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目前大量研究明确了其具有很多独立危险因素,而由于其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及其具有易复发、不良预后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因此寻找合适的临床指标能对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造成血管栓塞,而血栓形成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主要是血管内皮的损伤,血小板活化、抗凝、凝血、纤溶间的平衡被打破,导致血小板黏附聚集,同时机体合成分泌大量并释放二磷酸腺苷(ADP)及血栓素A2(TXA2),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不可逆黏附聚集从而形成血栓[4]。内皮素(ET)是人体血管内皮细胞在缺血缺氧的条件下合成释放的具有缩血管作用的血管收缩物质,其受体主要存在于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多种理化因素调节,血管内皮损伤时血管对ET的敏感性升高,造成局部血管持续收缩,从而引起脑卒中或加重缺血损伤[5]。研究显示,ET能够与其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从而造成神经损伤,因此ET是血管内皮功能的反应指标[6],但是ET-1在循环系统中循环较差,半衰期较短[7],因此对于血浆ET-1水平的检测难度大,而big ET-1是种较为稳定的ET-1生物学前体,形状稳定且半衰期长,因此检测方便的同时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8]。而血浆Lp(a)的水平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Lp(a)是种与纤溶酶原同源的含有两分子的载脂蛋白,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而不受年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9],目前Lp(a)造成脑卒中的主要机制尚未明确,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Lp(a)与纤溶酶原同源的特异性使其更容易在血管内壁固定,从而使含有载脂蛋白的脂蛋白黏附聚集,通过巨噬细胞的作用而引起动脉硬化性病变[10];(2)可以竞争性的抑制纤溶酶原的活性,减少纤溶酶原的结合而延缓血块的溶解,从而减缓了受损血管壁的修复[11];(3)氧化型Lp(a)能够增加对血管舒张功能的损伤,同时会刺激血管平滑肌的生长,选择性地增加纤溶酶原的激活抑制物的合成与释放,从而抑制纤溶,增加血栓形成及心脑血管时间的发生风险[12]。

氯吡格雷是中新型噻吩吡啶类的抗血小板药物,能够通过选择性抑制ADP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还能够阻断血小板的活化,抑制非ADP性激动剂诱导。本次研究中通过常规治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显著改善,同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患者的脑血管的血流速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聚集的同时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对神经细胞产生保护作用,同时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血浆big ET-1、血清Lp(a)水平均有显著降低,表明big ET-1、Lp(a)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治及预后判断的反应指标。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浆big ET-1、Lp(a)水平,可通过血浆big ET-1、Lp(a)水平对患者的诊治及预后预测提供依据。

[1]杨伟民,滕军放,王月玲,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展与预后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山东医药,2012,51(43):23-25.

[2]段洪连,刘美云,张拥波,等.缺血性脑卒中常用评估量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35):4 018-4 021.

[3]张文婷,陈茂刚,张敏,等.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2):168-171.

[4]Geeganage CM,Diener HC,Algra A,et al.Dual or mono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Stroke,2012,43(4):1 058-1 066.

[5]李莉,许涛,宋月霞,等.高血压患者血浆大内皮素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观察[J].河北医药,2012,34(15):2 317-2 318.

[6]Basharat Z,Mumtaz S,Rashid F,et al.Prevalence of risk factors of ischemic stroke in a local Pakistani population[J].Highdensity lipoproteins,an emerging risk factor.Neurosciences(Riyadh),2012,17(4):357-362.

[7]马丽娟,吴嘉,宋佳希,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氧化脂蛋白(a)水平升高[J].临床检验杂志,2013,31(10):751-754.

[8]Mazya M,Egido JA,Ford GA,et al.Predicting the risk of 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ischemic stroke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alteplase Safe Implementation of Treatments in Stroke(SITS)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risk score[J].Stroke,2012,43(6):1 524-1 531.

[9]张景伟.血浆大内皮素1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的预测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4,33(8):10-12.

[10]魏秀娥,许静,荣良群,等.血清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4,54(5):32-33.

[11]贾二娟,张会芬.脂蛋白(a)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3):59-60.

[12]Berger JS,McGinn AP,Howard BV,et al.Lipid and lipoprotein biomarkers and the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Stroke,2012,43(4):958-966.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