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在超高龄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5-12-18 07:31王朝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高龄阿司匹林

王朝阳

湖北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枣阳 441200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人类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高龄人群作为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并发症及危险因素较多,临床用药情况复杂。研究表明,脑血管病变最本质的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脑血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阿司匹林作为主要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脑血管病预防中[2]。然而高龄脑血管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的安全性一直没有得到明确证实。本文就我院收治的超高龄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03-2014-03收治超高龄脑梗死患者108例。脑梗死诊断标准:按1995 年全国第4 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颅脑CT 或MRI显示脑梗死病灶,伴或不伴肢体、言语功能障碍。纳入标准:年龄≥80岁;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无其他重大疾病及慢性疾病。排除标准:伴急、慢性感染史者;严重心功能不全和血液系统疾病者;近2个月内服用过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及非甾体类抗炎药者。10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n(%)]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他汀类药物,患者如出现胃部不适,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或兰索拉唑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1次/d。

1.3 观察指标 观察时间为16周。疗效评价为血栓事件的发生率,包括脑梗死、血管性死亡为主要终点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经CT 或MRI证实的无症状脑梗死为次要终点事件。联合终点事件包括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3]。观察期间复查血常规和止凝血各项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4]。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 16.0 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不良事件比较 观察组联合终点事件、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和血栓事件死亡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不良事件比较 [n(%)]

2.2 2组凝血指标观察前后变化比较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凝血指标观察前后变化比较 (±s)

表3 2组凝血指标观察前后变化比较 (±s)

指标 观察组(n=54) 对照组(n=54)观察前 观察后 观察前 观察后PT(s) 12.89±0.38 13.15±0.25 13.02±0.37 13.32±0.2 3 APTT(s) 38.98±3.13 39.90±3.33 37.64±3.22 38.33±3.45 TT(s) 16.50±0.33 16.86±0.63 17.62±1.21 17.83±1.23 FIB(g/L) 3.89±0.84 3.72±0.54*3.92±1.02 3.85±0.94

2.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上腹痛或不适、上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鼻出血和血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n(%)]

3 讨论

阿司匹林由于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被广泛用于脑血管病的一级、二级预防。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为通过乙酰化530位的丝氨酸使其失活,从而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1(Cyclooxygenase 1,COX-1),阻断血小板TXA2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5]。

据报道,脑血管病高危患者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其严重血管事件联合终点发生率降低约25%[8]。本文显示,经16周的跟踪随访,观察组联合终点事件、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和血栓事件死亡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阿司匹林作为超高龄脑血管患者的二级预防,可降低其病死率,显著改善预后。赵海霞等[3]报道,高龄心脑血管患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能使联合终点事件危险下降81.4%,主要终点事件危险下降73.1%,血栓事件死亡的危险下降11.5%,与本文报道一致。

由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内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增加了患者出血的风险。超高龄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机体各项功能减退,药物的耐受能力差,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风险较大。本研究发现观察前后2组各凝血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服用100mg/d阿司匹林对高龄脑血管患者并未造成凝血功能的显著改变。任仲玉[6]报道,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和阿司匹林150 mg/次,隔天1次比较,患者服药前后血小板数目、止凝血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与本文结果一致。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本组数据显示,服用阿司匹林的超高龄脑血管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不服用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皮下出血、牙龈出血,而鼻出血和血尿的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多数文献报道一致[7-8]。出现上腹痛或不适的患者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或胃黏膜保护剂后症状大多缓解,可以继续服用。

综上所述,针对住院的超高龄患者,阿司匹林防治血栓的疗效显著,并未显著改变患者的凝血功能。由于本研究中所有患者采取住院的形式观察,针对患者的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可采取有效措施,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是否适用于非住院超高龄脑血管病患者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1]赵海霞,梁玉环.高龄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2014,16(3):271-273.

[2]高英立,育斌.世纪长青-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病的应用综述[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0,18(4):331-337.

[3]刘艳杰,张坤.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相关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3):3 106-3 107.

[4]汤小姣.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9):103-104.

[5]Shimokawa T,Smith WL.Prostaglandin endoperoxide synthase:the aspirin acetylation region[J].J Biol Chem,1992,267(17):12 387-12 392.

[6]任仲玉,任德旺,任仲杰,等.小剂量阿司匹林所致出血等不良反应状况调查[J].中国药物评价,2013,30(5):288-291.

[7]周海娟,张玉.抗血小板治疗对老年人胃肠道损伤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5):358-361.

[8]路国涛,蓝宇,阴英,等.小剂量阿司匹林所致消化道损伤防治状况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3):226-228.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高龄阿司匹林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二胎政策以来高龄孕产妇的高危因素分析和临床干预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脑血管病昏迷患者的基础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