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梗死的螺旋CT鉴别诊断

2015-12-18 07:31柯晓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片状出血性低密度

柯晓芳

湖北鄂州市鄂钢医院放射科 鄂州 436000

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临床症状为意识障碍、突发偏瘫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1]。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是对其进行及时且准确的鉴别诊断[2]。目前,螺旋CT 常用于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过程中。在脑梗死患者中,多为缺血性脑梗死,即脑血管出现阻塞,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的情况。而出血性脑梗死则为脑梗死基础上部分病灶血流灌注恢复而继发出血[3]。由于缺血性脑梗死和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及病理过程不同,因此治疗的原则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院采用螺旋CT 诊断脑梗死的类型,以便为患者制定合理且有效的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01-2013-11于我院神经内科确诊的5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和4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中男58 例,女34 例;年龄35~76 岁,平均(60.5±7.9)岁;病史:脑梗死10 例,冠心病5 例,高血压15例,糖尿病17例。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均排除伴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脑脱髓鞘病变、先天畸形、精神系统疾病等症状。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螺旋CT 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线平行于患者的眦耳线,范围为从颅顶到枕骨大孔。扫描参数:管电压220kV,管电流120mA,层厚以及层距均为5mm,螺距1.375∶1。将CT 数据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通过薄层重建及多平面重组观察患者脑内病灶的位置、数量、形态及密度特征。记录2组患者的病变部位及CT 图像的特征。

1.3 观察指标 缺血性脑梗死的CT 图像:边界不清晰且低密度的图像。征象包括脑回征(低密度病灶内部及其边缘部有较清晰且密度稍高)、浮云征(低密度、大片状,病变内片状密度稍高区)、假肿瘤征(片状低密度病灶中出现出团块状略高密度区)。出血性脑梗死的CT 图像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区内存在条形、片状或者类圆形高密度影像。其中非血肿型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区内存在不规则排列的条索状或者斑片状高密度的影像;血肿型表现为低密度区域内存在边缘比较模糊的血肿影像,呈团块状,通常位于脑梗死病灶的中央或一侧。同时记录2组患者的病变部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病变部位比较 2组患者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缺血性脑梗死CT 表现 缺血性脑梗死CT 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呈斑片状及片状,邻近脑回肿胀,脑沟变浅消失,脑室受压轻度移位。其中CT 表现为脑回征25例,浮云征20例,假肿瘤征5例。

2.3 出血性脑梗死CT 表现 出血性脑梗死表现为低密度病灶内出现高密度出血影像,病变占位效应明显,脑沟、脑裂及脑室变形、移位明显。其中CT 表现为非血肿型24例,血肿型18例。

表1 2的病变部位比较 (n)

3 讨论

脑梗死的常见原因为动脉血栓形成、严重血管痉挛及栓子栓塞,责任血管病变的好发部位为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中段和下段、颈内动脉的虹吸部、椎动脉等[4]。缺血性脑梗死的病理基础是脑组织缺血后,细胞内离子泵失去能力,细胞内的pH 值降低,能量代谢紊乱,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停止,发病6h内导致中毒性水肿,6~24h内出现髓鞘脱失,脑组织坏死,血脑屏障损害,甚至出现脑疝[5-6]。出血性脑梗死的病理基础为患者出现脑梗死后,机体内部便开始溶解位于栓塞动脉的栓子或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栓子崩解现象,从而使得被栓塞的血管再通,脑组织血流灌注恢复。但距离栓塞较远的血管及毛细血管,却无血液流通的情况出现,因此会导致血管的坏死或破裂。

在螺旋CT 图像中,与正常脑组织比较,缺血性脑梗死病灶表现为相对低密度,呈斑片状及片状,邻近脑回肿胀,脑沟变浅消失,脑室受压轻度移位。CT 表现与其病理基础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的神经细胞肿胀,死亡有关[7]。而出血性脑梗死不但存在上述组织缺血、缺氧所导致的神经细胞肿胀和死亡,还有小血管破裂所导致出血,因此在低密度梗死病灶中存在高密度出血是其特征性表现,多位于基底节区、颞叶及脑表面等[8]。对于缺血性脑梗死,随着病程的不断变化,CT 也有着不同表现,此次研究中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 表现为脑回征、浮云征、假肿瘤征,这些CT 表现分别对应脑梗死的急性期、坏死期、软化期。而对于出血性脑梗死,同样随着病程的不断变化,CT 也有不同的表现,此次本研究中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 表现根据出血的形态可分为非血肿型和血肿型,这些CT 表现符合患者的病情从坏死期到吞噬期再到机化期的变化过程[9]。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螺旋CT 扫描时具有以下几个鉴别要点[10]:(1)病变部位:缺血性脑梗死和出血性脑梗死均可发生在脑组织的任何部位,但是出血性脑梗死中出血的病灶常发生在正常脑组织与梗死区的交接位置。(2)病变部位的密度:缺血性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密度略低于或低于正常的脑组织,与正常的脑组织界限不清,无明显的皮质及髓质界限;出血性脑梗死病变部位表现为低密度病灶在散在分布的小片状、索条状或者斑点状高密度或者明显的高密度血肿。(3)病变部位的形态:缺血性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形态为淡片状或者脑回状且略低密度或者低密度;出血性脑梗的病变部位形态为片状低密度且病灶内的血肿呈团块状或者不规则的斑片状。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螺旋CT 扫描,并观察患者病理过程中的CT 表现,能准确判断患者脑梗死的类型及病变部位,从而有利于脑梗死的治疗。

[1]杨军,邵蕾.多层螺旋CT 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评价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2):1 324-1 325.

[2]Kim YD,Song D,Kim EH,et al.Long-term mortalit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Yonsei Med J,2014,55(3):669-675.

[3]赵辉,徐广会,秦新月,等.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fibulin-5水平及其与病情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3):3 920-3 922.

[4]杨继党,林清原.静脉溶栓对合并脑微出血的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1):1 785-1 787.

[5]尹俊雄,曾宪容,程远,等.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1):53-56.

[6]陈加俊,张爽,赵云华,等.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11):1 176-1 180.

[7]王涌,陈莉,王怡,等.脑动脉闭塞或狭窄的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 血管造影诊断:125例脑梗死患者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2,18(1):54-57.

[8]刘晖.多模式CT 检查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1,19(9):687-693.

[9]徐延峰,康立清,冯俊杰,等.成人脑梗死及脑血肿近期低剂量CT 复查的应用[J].临床放 射学杂志,2012,31(11):1 633-1 636.

[10]朱海云,耿道颖.64层螺旋CT 多参数扫描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17-20.

猜你喜欢
片状出血性低密度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出血性痔疮患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片状变燃速发射药燃烧性能的数值计算
片状电阻器开短路失效模式浅析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有机物凝胶—助熔剂法制备片状钡铁氧体
低密度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