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站职工职业危害诱发原因及控制策略探讨

2018-07-02 12:33吴丹王鹏康秉勋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12期
关键词:汽油加油站工人

吴丹 王鹏 康秉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加油站数量也呈现出大幅度增长,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加油站96 313座。加油站的工作人员更是超过 100万人[1]。

汽油为多种小分子化合物的复杂混合体,含有多种脂肪烃、烯烃、环烷烃以及芳香族化合物,分子的碳链长度多为3~11个。而且,其成分也会随着产地以及精炼工艺的变化而改变。相较于汽油中的其他成分,芳香族化合物如苯-甲苯-二甲苯混合物(BTX)对人体的血液以及神经系统以及肝脏的危害十分严重。

汽油极易挥发,加油站环境中,汽油蒸汽的浓度明显高于站外区域,因此。在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灌装以及加油服务中面临着大量的职业暴露机会。国家规定的汽油空气浓度标准[2]为350 mg/m3,但是,在加油站大多为开放式设计的工作场所,空气流通迅速,挥发到空气中的汽油蒸汽会被空气迅速的稀释,通常情况下不会超过规定浓度,并且由于考虑到加油站容易聚集此种职业危险因素,并且油气的挥发为潜在的生产安全隐患,因此国内的大多数加油站均配备有油气回收系统,在加油作业时不易产生持续的高浓度状态。但由于加油工人在执行加油作业时仍然会受到较高的油气暴露,因此对于加油工人的在岗前体检中发现职业禁忌证的人员,不得从事相关工作。而对于在岗的加油站工人,有关单位也应当定期组织在岗体检[3],对相关职业损害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加油站工人常见的职业损害为血液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的慢性损害。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现场的选择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于2017年10—11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各城区30所加油站为研究现场,考虑到了各种环境条件对于研究结果的影响。地点选择包括城区内以及高速服务区的加油站。

1.2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为:(1)加油站的职工,在此加油站或从事加油工职业1年以上。(2)具备完整的职业健康记录。(3)排除经期女性、排除既往有血液、肝脏系统疾病者、既往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在排除了不合格受试对象以后,研究共纳入了167名加油站工作人员。

1.3 方法

采用研究者设计的一般情况问卷收集工人的相关信息,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信息以及加油工工作相关信息。之后收集其2016年的体检资料,体检项目包括《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中对于接触苯、甲苯、溶剂汽油作业所规定的项目,包括神经系统症状、皮肤科检查、血糖、血压、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肝脾 B 超等。体检结果判定按照临床标准进行。血常规中各类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等有一项异常均属异常,尿常规中隐血、各类酶或蛋白质有一项异常均属异常。

在得到了调查对象的初始资料以后,由两位工作人员使用Epidata3.0进行双录入,完成核对与资料清洗以后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0.0 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于率的检验使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实行,检验水准统一设为0.05。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表1为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平均年龄为(32.12±4.84)岁,其中119名(71.3%)调查对象为男性,从事加油站工作的平均时间为(4.6±3.1)年。工种分布上,其中85名(50.8%)为加油员,而34名(20.4%)为保管员。

2.2 体检结果分岗位异常人数

表2为汽油接触相关职业症状体检结果分岗位异常人数,其中异常率发生最高的项目为神经系统症状。而其余三项中,在加油员中的异常发生率也高于保管员与加油站出纳和会计,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北京市的30家加油站中工作的167名加油工人中,存在一些职业相关的关的危险因素与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加油站工作人员中,体检结果提示存在一些工作相关的职业损害情况。共有12名(7.2%)工人报告发现神经系统症状,10名(6.0%)工人存在血常规异常,9名(5.4%)工人检出尿常规异常,3名(1.8%)工人存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这样的调查结果提示在加油站工作人员当中,BTX相关的损害对加油站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了威胁。

表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长期低浓度接触甲苯等有机溶剂对血常规产生不利影响,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在血常规的检测中是常用的指标,能反映贫血的严重程度。而ALT指标反映的则是肝损伤的程度。对于加油站工作人员,由于接触BTX,肝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但由于ALT指标也与个人身体条件,例如体质量、年龄等有关。因此ALT的异常并不能完全反应加油站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情况。

各岗位员工体检结果的异常发生率也有所不同,其中加油工各项指标的异常发生率都较高,其次为保管员。因为在日常的工作中,加油员会每天多次的进行加油作业,在使用加油枪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更多汽油蒸汽的暴露[4],而加油站保管员负责卸油作业与油品的保管工作,虽然在工作中也会接触到局部汽油蒸汽浓度较高的情况,但较之加油员要更少[5]。

会计和出纳作为行政人员,工作地点多在办公室,工作内容多不参与加油,故这些岗位苯、甲苯和汽油的暴露量低;加油员体检结果显示一线工人体检各项目异常率高于行政人员。可以认为加油站一线工人的接触职业危险因素的机会高于加油站行政人员。因此加油站一线工作人员更应当注意职业防护。

表2 汽油接触相关职业症状体检结果分岗位异常人数

鉴于目前加油站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问题的情况。提醒制定有关控制策略的重要性。对于加油站工作人员,相关的控制策略应当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护,以职业损害的三级预防策略思路为指导建立控制策略。

一级预防:目前对于加油站工作环境汽油蒸汽的浓度的限制并未考虑局部短时的升高,因此在加油作业与进行卸油时所接受的额外暴露并未被纳入考虑。对于加油工以及保管员这样岗位的工作人员,更应当注意进行职业防护的工作。在此次调查当中观察到,加油站各岗位工作人员都没有佩戴相关的职业防护用具。而现在使用的工作服也并不能起到很好的隔离作用。因此,对于暴露机会更多的岗位,应当监督职业防护用品的佩戴情况,以及实行轮班制度,以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

二级预防:目的在于早期发现存在受到职业危害的人员,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加油站做的比较到位,工作人员每年都会接受体检,并且单位对工作人员的体检资料保存完好。这有利于早期发现个体中存在的职业损害情况,并且早期对个体实行治疗[6-8]。

三级预防:对于那些在体检中发现了职业损害的个体,以及那些症状较为明显,甚至已经发展至临床疾病期的个体,应当由当地职业病防治部门指导进行治疗,以期降低损害改善功能。对于已经康复的人员,由单位进行岗位调整,可从事较轻或不接触油气暴露的岗位。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对于加油站工作人员,其面临的主要职业危害为油气中的有机溶剂对机体多个器官与系统所造成的损害,并且损害的发生率因岗位不同而不同。其中加油工因为经常接触职业暴露,其相关检查的异常发生率较高,而行政人员因为工作环境的原因,职业有关损害的发生率较低。

[1] 刘鲁宁.山东省宁阳县第24加油站建设项目选址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135-137.

[2] 陈裕坚.加油站职工职业病诱发原因及控制策略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37(9):147-149.

[3] 庄焰林,肖丽丽,陈卫红.海南省某公司加油站职业病危害因素及从业人员主要健康危害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6,27(4):10-13.

[4] 陆华,吴多文.加油站的职业卫生现状[J].职业与健康,2014,30(7):987-989.

[5] 张敏红,周伟,杨震宇,等.广东省某市加油站加油工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 [J].职业与健康,2016,32(20):2744-2746.

[6] 江琴,孙玉雷,王刚,等.某市加油站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探讨[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6,27(1):39-41.

[7] 郭建华,薛晓航,刘宝刚,等.天津市汽车加油站行业职业危害现状调查[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5,41(5):367-368.

[8] 李志荣,周文青.加油作业环境汽油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7,23(20):1804-1805.

猜你喜欢
汽油加油站工人
周末加油站
周末加油站(Ⅲ)
加油站
超级加油站
基层关工人的梦
大数据是“原油”,不是“汽油”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汽油直接喷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