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致手腕部慢性感染个案报道与国内文献分析

2018-07-02 12:33许晓光谢强谢伟清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12期
关键词:病原学海洋生物阳性率

许晓光 谢强 谢伟清

1 前言

海洋生物致手部慢性感染由于其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延迟治疗率达53%,因错误治疗导致不良后果则达23%。特别要警惕因误诊而使有免疫抑制剂或激素致感染加重的情况[1]。之所以如此,导致海洋生物相关的手部慢性感染的病原体存在其特殊性,普通抗生素往往难以有效地控制感染。文章就1例海洋生物致手腕部感染的病例汇报如下,并就目前国内对该疾病的报道情况作初步的总结分析。

2 病案报道

患者,男性,72岁,海产品养殖户,于2017年4月就诊。于就诊3个月前因螃蟹嵌夹致左拇指近节部皮肤破损,未给予处理。1周后伤口局部出现红肿、疼痛,于当地医院行扩创及抗生素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缓解,但未完全消失,此后红肿范围逐渐扩大波及腕掌部。发病期间无畏冷发热,无潮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就诊时见左腕掌部弥漫性红肿,以腕尺侧明显,局部肤温稍增高,诸指屈伸活动受限,腕关节活动受限。就诊前于外院行手腕部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MRI检查如图1。

入院相关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正常。CRP:11.6 mg/L。血沉:26 mm/h。初步诊断为左手腕部慢性感染,于入院第3天在左臂丛麻醉下行左腕掌部屈肌腱周围及腕尺关节内病灶清除术,术中取病灶肉芽组织送细菌培养及病理检查,并涂片找抗酸杆菌。术中情况及标本见图2。

细菌培养5天未见细菌生长,病理检查提示结核性肉芽肿,涂片抗酸杆菌阴性。修正诊断为:结核性左手腕部感染。拟给予抗结核治疗1年,药选异烟肼15 mg、利福平30 mg、乙胺丁醇50 mg。目前术后9个月随访,局部无明显红肿热痛等表现,手腕关节活动明显改善,MRI复查提示原病灶区未见之前高信号影,但抑脂象月骨呈现高信号改变。

图1 MRI检查

图2 术中情况及标本

该病例的治疗效果虽尚令人满意,但其中仍存在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病原学诊断未能明确,唯一得到的线索为病理检查,其诊断价值如何?再次面对类似病历,如何完善病原学诊断?海洋生物接触史在诊治过程中的价值如何?治疗方案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促使我们进一步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

3 文献分析

3.1 方法

选用CNKI文献检索平台,以“手”“感染”“海洋生物”等关键词组合,进行主题词中文文献检索。检索年限为1970年1月—2017年12月。共检索文献14篇,排除护理及会议资料,筛选获得文献11篇。分析所选文献的地域分布、作者及其单位的特点,并提取文献中病例的病史、常见感染部位、病原学检查、病理检查、治疗方案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3.2 结果

所筛选的11篇文献,作者所属地域均为沿海地区,1篇为海南,余均为浙江省。作者所属单位多数为三甲知名医院,其中华山医院、解放军113医院占了近一半报道篇数。有提及细菌培养结果仅6篇,其中有系统的检出结果说明的仅两篇,检出率分别为41.6%和42.9%。其余报道均提示极低的阳性检出率。

所纳文献共提取病例381例,有明确海洋生物接触史319例,占84%。明确说明感染部位86例,深部感染61例,占71%。共193例说明细菌培养结果,阴性141例,阳性52例。分枝杆菌35例,其中海分枝杆菌21例,结核分枝杆菌2例,非特异性感染性细菌17例。说明病理检查结果78例,提示结核性肉芽肿7例,慢性炎性肉芽肿71例。病理涂片找到分枝杆菌11例。说明治疗方案并记录结果208例,其中以单纯化疗开始90例,总治愈率70%,明确说明浅表感染病例的治愈率86.54%。手术联合化疗135例,总治愈率达96.6%。化疗方案方面,联合使用克拉霉素、利福平、乙酰丁胺者119例,总治愈率为90.14%。其中明确说明浅表感染者25例,全部治愈。相关数据未能提取出明确深部感染者的治疗方法及相关愈后。

3.3 分析

首先,目前国内相关文献数量少,且所属地域,甚至作者所属单位存在明显的集中性。由此,排除该病发作存在地域性,我们有理由猜测:此类疾病需要有相关经验的机构才能有意识地完成资料收集并报道,而国内临床机构对该疾病的认识普遍不足。再者,对于感染性疾病,细菌培养多为常规临床操作,然而却有过半的报道未提及病原学诊断,或报道的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既提示了常规细菌培养难以获得其病原学诊断,也进一步推论国内临床专家对其病原学认识的不足。

所纳病例在病史较高的统一性,映证了海洋生物接触史具有较为重要临床意义[2]。细菌培养阳性率普遍低下,报道中有提及其特殊培养方式者,检出率则明显升高,可见正确培养方式对提高结果阳性率有重要意义。海分枝杆菌培养在其阳性率较低的情况下,仍占有较大比例,而非特异性细菌虽也占一定比例,但考虑到其普通细菌培养较可靠的阳性率,两者对比之下,可以推测海分枝杆菌为该类患者的主要致病菌。关于病理检查,除个别涂片找到抗酸杆菌外,我们未见有助于鉴别病原菌。值得欣慰的是,即使在不能明确病原学诊断的情况下,所纳病例的总体治愈率仍较高。综合文献分析:对于浅表感染,单纯选用克拉霉素、利福平、乙酰丁胺作为联合化疗方案,其治愈率能得到较好保证。对于深部感染,则手术病灶清除配合以上化疗方案,则被认为是更妥善的治疗方案。

4 讨论

1926年Aronson首次于水族馆的死亡鱼类中分离出一种分枝杆菌,命名为海分枝杆菌。海分枝杆菌属于RuyonⅠ型非结核分枝杆菌,适宜生长温度为30℃至32℃,在人体正常体温37℃下缓慢甚至无生长,繁殖周期为10至28天,其培养须要特定的培养条件[3]。因此,临床上需对该微生物有一定了解,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培养,才有机会获得其病原学信息。再加上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并不具有特异性,故其海洋生物接触史往往成为其重要的诊断依据[4]。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也有因接触爬行动物,而感染该菌的病例报道[5]。

Johoson[6]等通过对英文文献的系统分析,也证实海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中87%有水生物接触史。93%为手部感染,深部感染累及肌腱或骨关节者占68%,但作者文中也说明深部感染病例较多与存在发表偏倚相关。病理检查特异性低,其他非结核分枝杆菌、结核菌可见类似炎症性肉芽肿。另外,即使用正确的细菌培养方式其阳性率依然较低,相关报道的统计结果与国内文献相近。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PCR技术被证实能大大提高病原学诊断率[7-8],但限于其对医疗机构设备要求,其临床应用受到相应限制。因细菌培养临床中较低的阳性率,药敏实验难以完成,PCR等技术也不能作为抗菌药使用的指导工具,因此临床抗菌药的选择,多以临床研究调查为依据,制订经验性抗菌药使用方案。

Sridevi[9]等通过实验证实异烟肼、利福平、乙酰丁胺、莫西沙星在动物模型上能有效控制海分枝杆菌感染。另外,幸运的是,通过临床研究的总结,经验性抗生素方案临床疗效亦较为可靠。美国胸科协会(ATS)联合美国感染性疾病协会(IDSA)发布的指南建议的抗生素使用方案(克林霉素/阿奇霉素、乙酰丁胺、利福平联合使用3~4个月)能达到最高的临床治愈率。对于深部感染,行手术病灶清除术是临床疗效的重要保障。但手术病灶清除也会带来如瘢痕、关节挛缩等影响关节功能。对于浅表感染,也有单独用克林霉素有效的报道,降低了长期联用多种抗生素带来的副作用。相关结论与本文分析接近。

我国有着绵长的海岸线,渔业资源丰富。但目前国内该类病例的报道仍较少,正是反应出国内对该疾病普遍缺乏相应认知。只有通过更多高质量的临床报道,才能进一步提高广大基础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也为制定更完善的诊疗规范提供基础资料。

[1] Lata CJ,Edgar K,Vaughan S,et al.Clin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Timely Diagnosis of Mycobacterium Marinum in the Age of Biologic Therapy: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ase Reports in Infectious Diseases,2017(1):1-4.

[2] 王浩,赵晓光,王奎海.手部低毒性感染58例[J].海军医学杂志,2015,36(1):97.

[3] Emad H,Abdallah M,Shimaa E,et al.Mycobacterium Marinum Infection in Fish and Man:Epidemiology,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a Review[J].The Veterinary Quarterly,2018,38(1):1-34.

[4] 龙航,陈世玖,徐佳丽,等.海分枝杆菌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25):145-148.

[5] Bouricha M,Castan B,Duchene-parisi E,et al.Mycobacterium Marinum Infection Following Contact with Reptiles:Vivarium Granulom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14,21(4):17-18.

[6] Johnson Matthew G,Stout Jason E.Twenty-eight cases of Mycobacterium marinum infection: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and literature review[J].Infection,2015,43(6):655-662.

[7] Pourahmad F,Nemati M,Richards RH.Comparison of Three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Mycobacterium Marinum in Goldfish(Carassius Auratus)[J].Aquaculture,2014,422-423(3):42-46.

[8] Dictor M,Warenholt J,Lukasiewicz M.Two-tube Multiplex Pcr for Genotyping Tuberculous and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l Species in Pathology Specimens[J].Advances in Microbiology,2018,8(1):31-34.

[9] Sridevi JP,Anantaraju HS,Kulkarni P,et al.Optimization and Validation of Mycobacterium Marinum -induced Adult Zebrafish Model for Evaluation of Oral Anti-tuberculosis Drug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ycobacteriology,2014,3(4):259-267.

猜你喜欢
病原学海洋生物阳性率
神奇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动起来
人腺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研究现状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什么样的海洋生物会发光
ICU呼吸衰竭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