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必然”理论对增强新时代中国道路自信的启示

2019-01-13 01:34常晗
克拉玛依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道路特色

摘 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离不开《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两个必然”理论的指导,它是增强中国道路自信的源泉。文章认为“两个必然”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原理启示人们辩证分析和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增强对中国道路优越性的认识;它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原理,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中国道路发展的曲折性与前途的光明性;它的探索历程引导人们理论联系实际,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投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两个必然”理论;道路自信

中图分类号:A811;D61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9.05.07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常晗.“两个必然”理论对增强新时代中国道路自信的启示[J].克拉玛依学刊,2019(5)51-57.

道路决定方向,每个国家都拥有决定国家发展命运的独特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新时代要进一步增强中国道路自信。早在170多年前,“两个必然”理论就为中国道路奠定了基石,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413。时至今日,仍然以其巨大的力量震撼着全世界。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3]。如今,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信息数字化突飞猛进,人们更要深刻理解“两个必然”理论的含义及马克思、恩格斯对其论证的过程,进而更加增强道路自信。

一、“两个必然”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原理启示人们辩证地分析和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增强对中国道路优越性的认识

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社会采取各种方式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进行调整,呈现出表面上蓬勃发展态势;加之,反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诋毁,让人们陷入对社会主义未来的深深担忧之中。《共产党宣言》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两个角度,阐述并验证了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人类社会发展趋势。

(一)当今资本主义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负面影响渐渐消去,西方国家经济呈现缓慢复苏的表象,人们在对“两个必然”理论认识不深刻的情况下,很容易忽视中国方案的优越性。

1.《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揭示。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角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趋势,清楚地阐述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必然灭亡的轨迹:东印度和中国市场的开辟,导致家庭手工业满足不了新市场的需求,而被工场手工业代替。但资本驱使需求不断增加,伴随着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工场手工业被机器大工业所取代,封建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变革生产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405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催生出巨大的生产力,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以社会化形式使用的生产资料却被少数资本家集中占有,占社会人口越来越多的工人阶级贫困不断加剧,购买力严重下降。正是这种异常尖锐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最终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本身所创造的财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必然结果。

2.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20世纪中后期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催生出些许与以前相异的景象。例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下,飞速发展的生产力使许多新兴产业遍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世界开始步入所谓的高消费“富裕社会”,经济结构与以往相比也大有不同。就生产关系这一方面来说,社会化的比例不断提高,出现了作用越来越大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但是私有制的基础是不会变的。此外,他们在坚决保护原统治阶层利益的情况下,采取各种方式对工人的生活以及工作状况进行调整,以缓和阶级矛盾;在上层建筑方面,资本主义社会在不改变原有统治阶级的基础上,通过实现政治制度的法制化扩大政治参与的民主形式,以实现表面的民主政治,经济危机得以缓和,蓬勃发展的景象在资本主义世界上演。

3.资本主义新变化并没有改变其发展趋势。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所做的调整对缓解劳资矛盾所发挥的核心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存在的矛盾,不会改变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趋势。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一语道出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本质:“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3这是“两个必然”实现的最终条件,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蓬勃发展只是其必然走向灭亡的阶段性状态罢了。

21世紀以来,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激发出更为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问题。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通过对不同时期美国人劳动收入不平等的数据分析得出,“到2030年,收入最底层50%拿到的总报酬只是最上层10%的一半”[5]260。在资本收入分配上,根据法国2010-2011年的数据,“最富裕的10%占有总财富的62%,而最贫穷的50%只占有4%。在美国,美联储最近所做的调查覆盖相同年份,表明最上层10%占有美国财富的72%,而最底层的半数人口仅占2%”[5]262。如今21世纪第二个10年已经接近尾声,贫富差距已经逼近甚至超越历史最高点,最富的10%拥有全球财富总额的80%-90%,[5]451贫富两极分化严重成为21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不断积累的贫富分化将会给西方带来尖锐的社会矛盾,如恐怖主义频发、社会冲突不断等。究其根本原因,仍然是资本主义存在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贫富分化等社会矛盾就不可能彻底消除。

(二)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原理对我们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越性的启示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反映在阶级关系中则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产生资产阶级本身的同时造就了无产阶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最具有先进性、革命性、坚决性的无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也日益凸显。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优势。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就不断探索如何将其更好地融入中国大地,在艰辛摸索的道路上,社会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6]3。人民生活不断改善,5年来“6 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6]3,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呈现新的面貌,中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这足以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优越性。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有13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代表着全球1/5人口的前途和命运。”[6]227人民群众是中国发展道路的基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价值理念,“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7]。改革开放40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7]2018年全国又有125个贫困县通过验收脱贫,1 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9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2018年1亿多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行动正在继续,1 300万人在城镇找到了工作,解决棚户区问题的住房开工了580万套,新市民有了温暖的家。[8]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是任何国家道路都无法比拟的。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人类发展的视角,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与胸怀天下的担当,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想。通过推动“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使沿线国家密切联系起来,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携手建设人类共同的美丽家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1]。中国坚决摒弃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固有的“国强必霸”模式,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所取得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优越性。党的十九大报告自信地宣告:“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1]中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世界证明了社会主义正在焕发勃勃生机,社会主义的前途必然是光明的,马克思主义永远都不会过时。

二、“两个必然”理论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原理,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中国道路发展的曲折性与前途的光明性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基本原理

改革出现巨大方向上失误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令人震撼的大事件,使原本就不被西方看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遭遇重大挫折,跌入谷底。“两个必然”理论面临前所未有的质疑,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传得沸沸扬扬。如今,中美贸易摩擦,“华为事件”,中国“一带一路”、“工业2.0计划”威胁论等事件背后正是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竞争的新形式。2018年6月18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发表了长达3万多字的演讲,他强硬表达出,必须让全球经济重回“美國模式”,尤其是要在非洲祛除中国的影响,让非洲走“美国模式”,而不是“中国模式”。[9]27

由于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马克思主义遭到质疑,如今西方某些国家无知且傲慢地散布“中国威胁论”的谣言,指责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其真正目的是要向中国传播西方意识形态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时期,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认真领会“两个必然”理论所阐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原理,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会有辉煌的成就、同时也会遇到许多挫折与挑战,需要我们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两个必然”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作为客观规律的存在,其本身并不回答资本主义何时灭亡、社会主义何时胜利,但是资本主义终将逃脱不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命运。马克思对此作过阐述:“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4]821848年对于马克思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欧洲革命的爆发使得马克思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从而更加完善自己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总结欧洲革命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欧洲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还没有到达顶峰的状态,从而提出了“两个决不会”思想,充分阐述了资本主义灭亡与社会主义胜利这一必然趋势的长期性、复杂性。列宁继承发展了“两个必然”理论,他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10]4。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欧美发达国家同时开展,取得胜利的“多国同时胜利”发展为“一国首先胜利论”,并大胆地对共产主义实现形式进行设想。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强调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所有理论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否则适得其反,再次说明了“两个必然”路途的实现是长期与复杂的。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道路特色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