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19-01-13 01:34王翔许颖慧
克拉玛依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

王翔 许颖慧

摘 要: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严重危害,影响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上是以”历史”之名达到否定历史、否定党史国史、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之实。新形势下,历史虚无主义具有许多新的变种,以更为隐秘的方式“潜入”大学生的头脑,导致大学生对历史事实以及历史人物产生误读。文章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有国际、国内原因以及人们长期以来的心理基础,要解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坚定文化自信,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G641;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9.05.09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王翔,许颖慧.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克拉玛依学刊,2019(5)64-68.

历史虚无主义即在历史本体论上固守偏执的唯心主义立场,自相矛盾地虚化历史事实。[1]161-166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政治思潮,影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要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并大力开展了相关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形势依然严峻,要让大学生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实质,对他们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自觉抵制错误思潮,从而加强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过程及实质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最早使用“虚无主义”一词的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各比,他在1799年《给费希特的信》中批评康德哲学必定会陷入虚无主义。[3]43-48 “虚无主义”正式成为一种社会思潮的代名词,后来“虚无主义”在历史研究领域影响颇深,“历史虚无主义”一词随即出现。苏联解体前,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领导人以“重新评价历史” 为名,歪曲、否定苏共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在否定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主张学习西方,全盘西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盛极一时;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被赋予了特定的政治概念,即特指否定党史国史、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等。现阶段,历史虚无主义绝不是一种史学思潮,而是带有强烈政治色彩,其实质是借“历史”的外衣否定各种现存的合理性,以达到瓦解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其本质、了解其各种表现形式、分析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影响的对策。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表现形式

(一)误读历史人物,曲解历史事实

近年來,文学创作的氛围日益自由,许多出版社出版了有关历史回忆录、人物传记、访谈录等历史人物书籍。随着自媒体的兴起,一些网站和电视台也开设了“历史人物评述”栏目。但是,一些书籍和电视栏目为了博取人们眼球、获得关注度,发表一些与人物本身完全不符的言论:以戏谑的方式调侃历史人物,夸大其缺点而忽略其功绩,甚至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事件诋毁历史人物,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形象。历史的商业化也使得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趋于娱乐化:从历史穿越剧到抗日神剧,人们只关注“被改编”的情节与演员演技,忽视了历史本身的价值,导致笑谈、戏说历史取代了对历史史实的研究。误读历史人物、曲解历史事实,严重颠覆了大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知,造成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误读,否定了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二)歪曲社会历史观,忽视社会规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4]352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事实的误读、对历史人物的过度娱乐化会使得大学生渐渐丧失对历史的敬畏感,产生扭曲的社会历史观,导致社会规范的瓦解。大学生如果对某段历史不了解,仅凭一些所谓的“过去的真相”“还原”历史则会对历史事实产生错误理解,不承认过去的史实,不遵循社会历史规律。大学生思想相对自由、开放,与外界接触多,是运用互联网媒体的主要群体,且辨别能力不高,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互联网以自媒体居多,许多“历史材料”未经审核就轻易散布在网络,混淆视听,影响学生的历史观。大学生一旦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会忽视社会规则与制度,盲目追求自由,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对意识形态标准的认识模糊,消解安全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者最终目的是否定党史、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历史虚无主义会导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界定不清、产生混乱,从而削弱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对近现代史、党的历史和国史进行所谓事件还原、历史解读以及重新评价,用看似规范化的学术语言、打着学术的幌子谈政治问题,模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两者间的界线,实则打着学术的幌子谈政治问题,企图扰乱人们的思想。现阶段,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主义来批判,认为马克思主义已不符合当今中国的实际、已经过时了,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动摇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部分大学生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下,分不清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区别,不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削弱了“四个自信”,不利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四)动摇理想信念、扭曲民族意识

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尤为重要,信仰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仰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取得受教育者的心理认同。[5]163-164如果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对党史国史不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果不认可,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不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和理论体系不信任,对五千年来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认同,则会意志消沉、动摇价值理念,削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甚至会动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削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较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历史虚无主义不仅会消解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认同的理论基础,也会影响他们践行理想信念的实际行动。一旦削弱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就处理不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同时也大大减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年基础力量。

三、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社会一直存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更加隐秘的方式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了解历史虚无主義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表现形式后,应根据这些表现形式探究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因。通过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随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国际上兴起了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思潮。所谓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停留在资本主义时代的 “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6]45-50这是历史虚无主义一直存在的国际因素。苏联解体后,西方开始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历史虚无主义其实是西方实行“和平演变”政策的新形式。西方利用现代传媒等方式,将他们的价值观以网络途径传播,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严重地影响了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大学生接受西方价值观后,历史虚无主义思想会在其头脑中萌发。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在一次次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80-84与此同时,一些社会矛盾也格外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资源和财富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悬殊以及腐败等问题,导致普通社会成员心里不平衡。社会处在深刻转型时期,利益多元化使得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在别有用心者的煽动、利用下,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由此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动摇其正确的价值观。如果社会上充斥着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人物等言论,家庭中弥漫着否定改革开放成果的思想氛围,网络上散播着不真实的历史解读等主题的文章,大学生就会受影响,分不清是与非,甚至跟风传播类似的错误言论。

最后,国内具有历史虚无主义一直存在的思想土壤。[6]45-50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我国对内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整个社会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市场利益驱使,有部分人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情况,对主流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期,容易受到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以“利己主义”作为处世准则,为人冷漠、没有爱心,在社会生活中不关心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等,这些都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具体表现;“利”字当头,无视历史,致使他们不珍惜历史沉淀的成果,不利于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四、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

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了解其表现形式、总结其产生的原因,可得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要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加强对历史的认同,同时高校教师要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宣传工作,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一)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观的教育

历史虚无主义根本上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其背离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则,将历史看作是无规律、碎片化的,用静止、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学解释历史的变化发展,没有把历史看成连续发展的过程而是将各个部分割裂开来,甚至否定历史对现时社会的作用。历史虚无主义看似在分析事件、让人们更进一步了解历史,实则是利用“还原历史真相”来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在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时,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以主观代替客观、以细节代替整体,放大缺点,诋毁英雄人物,损害英雄人物形象,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最好的思想利器。[1]161-166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历史观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8]57-61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历史观的宣传与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了解真实的历史,正确看待历史、辩证分析历史。大学生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历史观的观点,学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从而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

要有正确、坚定的立场,必须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9]23文化自信为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如果对本国的历史都不了解,是没有资格评判历史的;如果对历史人物也不了解,就不能随意评价他们。其次要认同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好、守护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才能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要主动了解、学习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传统文化故事,促进传统文化更好地对外交流、传播与发展。大学生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多种文化的激荡中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才能在国内各种意识形态交织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才能在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中增强辨别能力,加强对历史的认同,不受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

(三)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掌握主导权

新闻舆论、出版社、互联网等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在巩固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阵地若管控不好会成为滋生和传播错误思潮的温床。[1]161-166这就要求各个意识形态阵地守好自己的领域,让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新闻媒体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新闻工作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做到肩上有责任、心中有标准,坚持把主流思想传入大学生的头脑,不让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出版社承担着普及历史知识的重任,必须要提高出版书籍的质量;要鼓励文艺工作者多写有关历史题材的书籍,并严审书籍内容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让公开出版的书籍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为大学生提供了解历史的途径和渠道。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消息可能在一秒之内散布到全国各地,舆论控制与管理形势较之前更加复杂。互联网已站在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不牢牢掌握网络阵地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就无法真正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8]57-61必须把党管媒体贯彻到互联网领域,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加强对网络自媒体的监管力度,严惩在网络中不负责任地发布不实言论的自媒体。只有守好意识形态的各个阵地、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才能确保大学生不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

(四)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做好意识形态宣传工作

高校教育是大学生接受历史观教育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高校要完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把握好历史观教育的主要方向,要做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辨别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并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大学生对信息甄别能力不强,易被“洗脑”,教师对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要严格把关,确保讲授内容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尽量减少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当发现学生产生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时应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转变错误观念。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对授课方式和话语体系进行创新,改变以往刻板、单一的意识形态宣传方式,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时政视频等,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党史国史;同时要积极创新话语方式,将官方话语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出来,实现政治话语通俗化、朴实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理论知识,讲好中国历史、党的故事、新中国的故事,让大学生感兴趣、愿意听、听得懂。

五、結语

要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首先要搞清楚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质,了解其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给大学生带来消极影响表现形式的深入剖析,总结出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发力,各个主体要采取措施共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高校、各类意识形态阵地以及新媒体都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主力军。大学生对错误思潮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各种声音迷惑;理性看待历史,尊重历史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精华,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参考文献:

[1]谢礼圣.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谬误、消极影响及遏制途径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3).

[2]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3-06-25(2).

[3]杨龙波,季正聚.历史虚无主义的流变逻辑及其新表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4).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万舒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高教学刊,2017(6).

[6]张海鹏,赵庆云.历史虚无主义的若干表象及其实质[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9).

[7]魏佳.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社会心理成因及其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4).

[8]陈清,刘珂.自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特点、危害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6(3).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护士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