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研究

2019-02-15 18:19宋翠玉
关键词:话语理论时代

宋翠玉

(1.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引领力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是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厘清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新要求,找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遇到的新难题,探索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的新路径,进一步加强引领力建设,对筑牢大众思想根基、提升意识形态定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的逻辑前提

(一)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逻辑起点,以中国革命、发展、建设实践为理论之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最新成果的动态理论集合体。从理论构成来看,它不固化为某个人、某一时代的思想观念,也不是简单堆砌的问题方案,而是立足时代课题,有着清晰逻辑脉络的理论体系,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包容性。从世界观基础来看,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以回应现实问题、改造现实世界为己任,具有时代性、世界性、批判性等特点。从政治立场来看,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意识形态,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价值诉求来看,它以实现人的解放为最终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294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将人民置于最高位置是其价值诉求的时代诠释。从发展目标来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剥离了意识形态理论的“乌托邦”色彩,在为人类发展确立前瞻性目标的同时,也提供了实现目标的科学路径,共产主义不仅是理想,还是可实现的运动形态。从表达方式来看,它兼具认识论分析和社会实践两大维度,理论本身既具有学理深度又具备宣传广度。从行动方略来看,它不固化于暴力革命手段或者和平斗争方式,而是根据时代任务的特点不断地进行调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自身所具有的品质,决定了它能够根据时代环境和人的发展需要克服不合理因素、吸收有益成果,不断地发展和超越自身,实现自我调节、自我变革、自我完善、自我建构。这种既具备稳定脉络又具有时代特质的逻辑自洽性是其具备引领力的前提。

(二)准确把握引领力建设的总体要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从注重约束外部到注重强化内部的思维转换。新时代我们党把意识形态建设重点聚焦在引领力上,总体要求是通过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自身的先进性、科学性、理论阐释力和现实指导力,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思想源泉,为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引领,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智慧方案。引领力主要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引领”强调领导与牵引作用;另一方面,“力”强调帮助和推动作用。引领力不只是一个方向标,还是我们事业的发动机,不仅告诉你去往哪里,还要带你去[3]。从范围上,它包含对个体成员、社会群体、有借鉴需求的其他国家等多个层次的引领;从内容上,它包括对政治发展道路、文化前进方向、制度建设要求、价值观念选择等多个方面的引领。引领力建设最终是要改变宏观、中观、微观场域中各种错误思想理念混乱存在的状态,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融通,达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是我们党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有成绩提出的,它是在尊重个体意识和他国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彰显出的引领魅力,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理论发展的自信和底气。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迈向了更高台阶,开启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方位,一方面我们要肯定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新突破、新成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我们更要保持清醒头脑,正确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新形势,认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自身所具有的品质和发展的逻辑自洽性[4]只是其具备引领力的先决条件,但具备引领力并不等于实现引领力,在新时代引领力建设还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不足消解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5]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的内在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总体有所提升,特别是能认识到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但面对建设过程中的新任务、新要求,能力上还有所不足。一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理解力。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处在新时代这一全新视域中,如何认知其本质特征和时代价值,如何研判其具体结论,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不透彻,会导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在的学理价值、科学真理性以及指导意义认识不清,从而政治判断不明,容易被各种社会思潮左右,动摇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缺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日常工作的融入力。恩格斯曾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趣在于改变世界,这是它同一切旧理论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不仅源自理论体系的完善,更在于对日常工作的指导,要在具体问题的攻克中体现出它的价值,达成理论指导实践发展,实践促进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但在工作中这两者还没完全融通,存在意识形态工作和日常业务工作两层皮。三是缺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历史总是要前进的”[7],从现实情况看,领导干部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与时代发展并不完全适应。对信息传播渠道开发利用不充分,没有充分发挥出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的宣传作用;对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开发不够,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有待提升;对现代传播学理论研究不透,习惯自上而下单项灌输,缺乏交流协调互动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式方法缺少创新,教条化、说教式的教育手段遮蔽理论本身的丰富内涵,引发了被教育者的反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些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状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8]。总之,由于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不足,致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体上的合法性和发展体系上的科学性、合理性没阐释清楚,价值指引和真理作用没有完全发挥,从而不能让人发自内心地认同和信服,消解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二)西方培育的多样化思潮肢解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9]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主流思想教化和影响着大多数人;另一方面,敌对势力也力图率先攻破思想防线,通过培育各种社会思潮来肢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毛泽东同志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10]苏东巨变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承载着各方势力对社会主义的攻击。西方国家和平演变中国的企图从未改变,新形势下采取了更加隐蔽的策略,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展开围攻,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带来了巨大冲击。近年来,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主要有:一是“历史虚无主义”。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虚无主义”背后有着清晰的政治诉求,它在寻求历史真相的掩盖下,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是为达成颠覆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目的,从研究方法到史料截取再到展开论证,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历史虚无主义”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和全面、客观、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有特定指向的虚无,通过截取个案分析、演绎个别细节,从整体上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先进的革命人物和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的合法性,它的泛滥严重扰乱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降低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根基。二是“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是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的社会思潮,它提出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理念是人们所希冀的,但这一抽象的目标同时蕴含着西方的衡量尺度和实现路径。“普世价值”实质上是一个政治概念,最早由西方政客提出,其深层含义是资本主义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代表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否定西方制度模式就等于否认这些价值理念。事实上,并没有实现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目标的普遍适用模式,西方宣传“普世价值”理论,根本目的是为了彻底推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源初是作为一种经济学理论和思潮,在新的历史时期却开始由经济领域蔓延到政治领域,由学术研究转向政治服务。“新自由主义”以建立全球市场经济为导向,反对国家对经济自由的干预和限制,提倡以美国政府和其所控制的经济组织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实质上,这种经济全球化并不是指一般形式上的,而是着力强调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乃至“美国化”[11],是以新的研究范式帮助英美国家实现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还有西方宪政民主、民主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及意识形态终结论、非意识形态化等论调,这些思潮、论调彼此呼应,给引领力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社会群体的多层化价值观念分解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

在社会深刻的变革和转型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复杂的层级和复杂的族群。由于这些群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的差异,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上呈现出多层次化的特点,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持有不同态度。一是社会底层群体。他们受教育程度低,从事着艰辛的体力劳动,承受较大的物质压力,对困难生活有着深刻、真实的感受。这部分人缺乏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出理性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在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少数人滋生出“仇富”“仇官”的思想,容易受各种偏激言论影响。二是自由职业群体。近年来,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自由职业人群逐年增多。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没有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直接通道,自己完全掌握接受信息和思想的主动权。性格方面,这部分群体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崇尚自由,思想活跃,对各种约束和管制形式较为反感。三是体制内的中产群体。生活在体制内的人群,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着相对清醒的认知,是社会中最为稳定的人群,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有些人受体制约束,思想观念过于僵化,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四是学术研究群体。他们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对理论的研究阐释,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坚固的学理支撑,从而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和说服力。但在研究过程中,缺乏对现实问题了解的深度和对大众思想认识的广度,造成马克思主义塑造的小众化倾向,一些研究成果学院派气息浓重,未能充分发挥出对实践发展的指导价值。总之,社会群体的多层次分化,造成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和思维观念的多样,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分工越来越细化,一些因重大利益调整而引发的认知矛盾和思想冲突也将越来越复杂,不同群体间将形成相对固化的思想鸿沟,多层化的价值观念难以统一,甚至不可调和;同时,社会变革的动态性、市场经济的逐利性、现代发展的碎片化、多元文化的冲撞性,又给人们带来思想认知上的困惑、价值选择上的迷茫、评价标准上的混乱。这些复杂的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四)互联网传播的复杂性溶解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

新时代,网络领域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快捷性、方便性、隐蔽性等特点,它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格局,消除了传播的空间障碍,产生了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影响着意识形态的生成过程、运作机制和外部环境。一是它溶解了权威机构的话语权。在传统媒体时代,权威人士和机构通过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引领舆论动态,而网络传播的出现,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思想发布和信息传播的主体,只要了解网民特点,抓好传播的时间节点,找到节点群,就有可能获得舆论引导权,而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会溶解在各种真假信息之中,要通过多方的交流互动乃至与其他信息发布主体的竞争才能重新掌握话语主导权。二是它引发了信息传播的混乱。由于网络匿名开放的特点,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追求浏览量和关注度,放弃基本的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发布各种新异、荒诞的言论;一些人把网络作为发泄的出口,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他人展开抨击甚至侮辱和谩骂;还有一些网民未加考证、辨别就盲目跟风,致使谣言遍布网络,信息真假难辨,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三是它是政治斗争的主战场。网络为不同“政党和国家宣传自身意识形态提供一个媒介”[12],在网络领域,多元化思潮有了更大的传播平台,利用网络对社会主义进行攻击也更加便捷,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刻意将个别微小社会事件、话题不断放大,演变上升为网络意识形态争论,再把网络意识形态争论转化为社会政治事件,形成线上和线下的连锁转化,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影响,最后把所有问题归结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存在基因缺陷,从而动摇人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总之,网络领域的复杂特点和网络空间的政治色彩,给现实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互联网背后的大众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分散性、难控性、虚假性、爆发性、暴力性等特点,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带来又一严峻挑战。

三、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的有效对策

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使其成为全党、全民共同的思想基础、价值指引和行动指南,发挥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就要立足于新时代背景,分析时代课题,以“问题”为导向,探求有效对策。

(一)以理论武装充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思想内涵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9所谓彻底的理论武装,就是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头脑、凝聚人心、带动人心,成为人们看事情、想事情、做事情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具体而言,要从4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世界的解释力。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中国社会现存的各种问题、人民群众的具体期盼和思想困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果不能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厘清人们头脑中的迷雾,化解人们心中的疑虑,就不能够让群众信服。因此,我们要厚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活的灵魂”——理论联系实际。在宏观理论层面,讲清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同质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边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一致性。在微观理论层面,讲透诸如马克思对人类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机制的预判,对社会革命和建设的指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哪些观点、观念需要在意识形态层面坚守或者扬弃,如何看待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设想相冲突的现实状况,等等,这些是人们最为关心或者感到较为迷惘的理论问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合理地回应人们的理论质疑,才能使人相信其正确性、科学性。二是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力。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在反对空洞无用、晦涩抽象的教条概念中产生的,马克思一生致力于为社会发展和人民革命的需要提供理论指导。对马克思而言,理论存在的主要价值就在于指导群众的实践活动,否则,理论就成了空洞的教条和无用的本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这一核心特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依托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在精确反映时代、国情问题与特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实践指导作用,指导人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客观世界。三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1]彻底的理论武装意味着永不停滞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是任意的,既要避免因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地位而否定因时代变化而出现的新观点、新观念,又要避免用新观点、新观念去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的逻辑自洽性,即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优秀思想、其他国家优秀思想三者之间的融会关系。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当代性建构为核心,实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本体,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立场规定、世界观规定、方法论指导;以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为用,其他国家优秀思想为鉴,协同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不断创新发展。四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凝聚力,即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全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人们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关键问题,是新时代的发展指南。

(二)形成合力以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的大格局

我党一贯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并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摆在高度重要的位置。但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应对如此复杂严峻的挑战,必须要站在全局高度,进行全方位思考,调动各方力量,构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大格局,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一是各级党委(党组)要对意识形态工作负起主体责任和政治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住意识形态阵地,抓好队伍建设,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二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不同问题区别对待;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政治引导能力、思想动员能力和群众组织能力。三是理论工作者要有使命意识,发时代先声,破解时代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担负起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任。

(三)以统筹协调群众利益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着力点

马克思指出:“利益是人类的纽带,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相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3]毛泽东同志讲:“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4]邓小平同志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对大多数百姓而言,他们更关注的是较为实际和实在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结底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15]但近些年,我们对群众利益存在片面理解,更关注物质利益、经济利益,而对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社会权益有所忽视,导致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总体有所提高而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却没有相应地提高。面对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我们对利益的理解应更全面、更充分。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也应紧紧抓住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以统筹协调利益关系、融合利益诉求多样性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着力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活力与生命力。一是营造公平公正的获利环境。公平公正不等于绝对平等,与提倡效率并不矛盾。公平公正是一种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正是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越性的体现。二是协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要求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也要尊重群众个体的正当利益,保障个人自身价值和利益的实现。三是整合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物质利益是人生存的保障,政治利益是人社会地位的体现,文化利益是人的精神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统筹三种利益,才能够精准发力,提升意识形态引领力。

(四)把握传媒规律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的实效性

传媒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实现的中介,同样的内容经过不同的表述,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必须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要根据不同受众群体,采取不同话语形式,实现官方话语、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网络话语、大众话语、国内话语、国际话语之间系统化协同创新和有序转化。对于普通百姓,要改变宏大的话语方式,在生活叙事中传递价值引导,注重语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对于知识分子,要改变政治话语压倒学术话语的态势。政治话语给学术话语以方向指引,学术话语给政治话语以学理支撑,离开了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就变成了单纯的行政命令,离开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就会迷失方向,要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用学术的深度、厚度、宽度阐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合理性。在国际上,要实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对接,对一些不良言论要敢于回应,也要主动发声,拓展意识形态话语新空间。在网络上,要培养话语引导者,对待网络中的杂音不能只是打压和围堵,要注重培养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引导者,官方媒体和文化机构要进入网络,增强网络空间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中国在这方面还处于劣势,我们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相关人才,搭建一个从信息预测到结果评估再到信息处理的循环网络信息处理器,通过应用多方评估体系和全方位监测数据,以及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达到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现状的量化评估和精准分析,找到能引发群众共鸣的关键点,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有的放矢。

猜你喜欢
话语理论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