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仁寿县抬工号子的传承责任

2020-01-07 08:08周林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7期
关键词:仁寿县号子传统

周林

[摘           要]  仁寿县隶属四川省眉山市,地处四川盆地中南部的丘陵地带。仁寿抬工号子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产生并形成的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传统艺术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抬工”正在快速地退出历史舞台,抬工号子也面临后继无人、濒临消失的危险。“文化传承”作为高校的四大功能之一,对仁寿县抬工号子的传承,正是新时代赋予四川科技职业学院的社会责任。

[关    键   词]  新时代;高校;抬工号子;传承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166-02

一、仁寿县抬工号子的起源窥探

四川仁寿自公元598年建县到现在,已有1420年历史,由于地处龙泉山脉的丘陵地带,交通发展非常受限。当地的生产生活物料主要依靠人工搬运,长此以往,便逐渐有了“抬工”。随着抬工的人数从两人逐渐发展到数人而形成抬工队伍,在搬运重物过程中,通过喊号子来统一行动,从而产生“抬工号子”。经过多方考证,仁寿县抬工号子主要有汪洋抬工号子和虞丞抬工号子。

二、仁寿抬工号子的民间艺术性

(一)内容形式

1.工具主要有天平架(龙杠、大棒)、抬杠、榴子、榴彄、霸王索(大索)、肩子(肩包儿)、打杵(腰杈、杵杵儿)、汗胡子、汗帕子、草鞋等。

2.内容涉及日常生活与劳作,包括描写男女情爱、历史故事与传说、褒扬道德准则、红白事等。

(二)民间音乐性

唱词字数大致统一,多为七言,偶有五言,个别句子有字数变化。都用仁寿方言唱,基本特点是前唱后合,多加“嗨”“哟”等衬字。另一特点是同一首歌有两种唱法——“恰腔”和“闪腔”。

1.内容宽泛,数量众多

仁寿传统抬工号子涉及历史故事、戏剧人物、道德标准、情爱故事等方面,新创号子涉及当代的生产生活、工农业、城镇建设及人物、大事件等方方面面。仁寿抬工号子数量众多,仅汪洋抬工队就有280多首抬工号子。

2.极具音乐性

仁寿抬工号子用方言演唱,唱腔高亢嘹亮,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烈,音韵和谐,念唱时多加“嗨”“哟”等衬字,一唱三叹,前唱后合,形成大合唱的效果,音乐性较强。

同一首歌有两种唱法,“恰腔”音调舒缓,用于上坡、下坎、转弯等复杂路面。“闪腔”音调急促,用于无障碍的坦途。同一种曲调可配多种歌词演唱。同歌不同曲、同曲不同歌,易于传唱继承。

三、社会变革对抬工号子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抬工号子在仁寿当地正在加速退出历史舞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新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促使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创新

近几年来,仁寿县全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24公里,国道和县乡道通车里程达1268.6公里,村社道水泥路通车里程达4100余公里,水泥路通村率达100%,开通城乡公交线路14条,群众出行更加方便。(数据来源于仁寿县统计局关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二)传承者正在老去,后继无人

由于抬工号子主要是在群体体力劳动过程中使用,其民间原生态性特征非常强。但现代社会的体力劳动几乎全部被机械代替。因此,真正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号子”的情况也就越来越少。老一辈的传承者正在老去,后辈们因为用不着,也就不再想着去传承了。因此,导致后继无人。

四、抬工号子的传承价值

(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仁寿抬工号子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由劳动民众所创造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物,内容以宣扬伦理道德、民风民俗为主,也有针砭时弊、叙事抒情的,有神话、传说、史诗、叙事诗、故事、歌谣、说唱等多种形式。有通俗文雅的严肅号子,也有打趣调情的花花号子,具有研究当地劳动特色的历史价值。

(二)具有重要的传统艺术价值

抬工号子的主要传播群体是劳动人民,他们虽没有经过相应的专业声乐训练,但却用原始的嗓音唱出了在不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广泛流传的民间歌谣。从某种意义上分析,原生态的演唱形式就是我国各民族之间古老的民间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形式的一种。

他们将本地历史与风土人情编成抬工号子传唱,这些号子句式整齐,诙谐幽默,寓意深刻,唱腔高亢热烈,富于节奏,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抬工一边唱,一边从事着繁重体力劳动,心情愉悦,满怀希望,劳累倍减。同时,这种劳动号子融入了大量民间歌谣,具有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价值。

五、四川科技职业学院对仁寿县抬工号子的传承与保护

四川科技职业学院位于仁寿县北部,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型普通高等院校,具备对仁寿县抬工号子进行传承与保护的各方面条件。学校办学机制灵活,为传承当地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支撑。在鼓励和支持师生进行抬工号子文化研究的同时,也能够让师生对地方非物质文化树立起强烈的保护与传承意识,这既是丰富学校文化内涵的重要契机,也是学校服务当地的重要举措。

(一)校政合作

文化传承是高校服务于地方的重要功能之一。四川科技职业学院距仁寿县不足四十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因此,在地方文化传承方面,我校应起先锋带头作用。为了进一步推动仁寿县抬工号子的传承与保护,我校可以与仁寿县政府、仁寿县文化馆合作,构建文化研究机构及文化产业园,进而推动区域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

(二)引导师生重视传统文化课程,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由于高校教师年龄结构已进入“90化”,学生年龄结构已进入“00化”,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淡薄,甚至抵触。因此,学校需要引导师生重视传统文化。一是聘请当地文化传承人通过开设讲座、文化交流等形式,让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从根本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抬工文化在仁寿县传承的不可替代性。二是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使学生真正了解抬工号子的社会艺术价值,逐渐喜爱上传统文化。三是通过交流、采风和访谈等形式,让学生掌握抬工号子等非物质文化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拓宽学生了解与学习抬工号子的空间。四是通过科研活动,培养一批有研究能力的传统文化传承者,进一步开发抬工号子的潜在艺术价值。

(三)紧跟新时代步伐,继承创新抬工传统文化

2018年5月,四川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可以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统筹,由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牵头,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传承月”与四川省教育厅下发的相关通知要求,组织开展专项学生社团活动,研究探索对抬工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和活动方式,厘清我校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与校本特色创建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我校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体系。而且,由于学校环境相对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场所更加稳定,这样既能让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保护和传承,也能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并热爱非物质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也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将深层次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徐宁.抬工号子的源流及民间文化特质:以四川省仁寿县抬工号子为个案[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徐宁.仁寿抬工号子的内容与表情方式[J].宜宾学院报,2007(10).

[3]黄明光,蒋玲玲.民间号子的分类及历史与艺术价值探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4]王濤.地方高校在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中的有效路径与方法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4).

[5]陈少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承与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6]王慧.谈社团教育如何建构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J].才智,2015(31).

[7]张小平.巴蜀民歌的生命意识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8]费晓丹.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编辑 原琳娜

猜你喜欢
仁寿县号子传统
吼出来的非遗绝唱
我家的“号子”
武汉码头号子的艺术特征探析
浅析农业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仁寿县核桃林业生产与管理
少年力斗传统
长江8号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