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歌“移情造境”审美理念的阐释①

2020-01-10 06:46王爱国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琴歌二度演唱者

王爱国 翟 毅

(1.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9 ;2. 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9)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琴歌艺术糅声乐、琴乐与文学艺术为一体,涵盖了叙事性、戏剧性、描写性的多种体裁。当下存见的传统琴歌多系民间采风或文人娱己之作,涵容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如反映巴渝地域色彩深情委婉的《竹枝词》;源出江浙民歌凄凉哀苦的《子夜吴歌》;寄情山水借景抒情的《渔歌调》;凭吊友人真挚感伤的《伯牙吊子期》;描写文姬归汉痛苦不安的《胡笳十八拍》等。琴歌艺术在当代的发展,融汇了现代音乐表演的多种表现手段,已成为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品类之一。琴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相关的题解或史述,为歌唱者全面把握琴歌的艺术特征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其歌曲诠释中的创造性的发挥奠定了基础。

琴歌在演唱中不仅注重表现作品的情感内容,且在二度创作中尤其注重音乐意境的营构。琴曲《水仙操》的题解中,记述了伯牙学琴的特殊经历。尽管存见的各古琴谱本关于此曲的题解各有取舍,但史述大致趋同。《悟雪山房琴谱》 文本中记述较为详致,遴选此文本引述如下:

伯牙学琴於成连,三年而成。至於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师方子春,在东海中”。乃赍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曰:“吾将迎吾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没,山林窅冥,君鸟悲号,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矣”。乃援琴而作歌曰:“繄洞渭兮流澌濩,舟楫逝兮仙不还,移情愫兮蓬莱山,呜钦伤宫兮仙不还”。

从上述记载可知,伯牙修习琴艺三年,被其师置于蓬莱山这一特定的环境之中。在自然环境的刺激下,伯牙原本凝滞的思想情感得以抒发,迸发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水仙操》题解中所载的“移情造境”,反映出传统表演理论话语中独特的艺术创造思维,对当代声乐表演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文章拟从“以技达意”“以声塑形”“以心造境”三个方面来对“移情造境”的阐释意义进行粗浅的探讨,以期能为当代民族声乐的艺术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以技达意

“以技达意”是指歌曲的二度创作必须以歌唱技术技巧的熟练为前提。演唱者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技艺训练,在歌唱知识方面有了相当的积累,才能将歌唱表演中的多种技巧融入自身的记忆表象。之后,演唱者方能通过具体的歌唱技巧训练精化歌唱语言,并在融通技术语言与主观情感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超然的审美体验,逐步实现演唱从技术到艺术的升华,以求能够达到言能尽意,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

查阜西先生曾在《琴歌诀》一文中,就琴歌的演唱要领做了集中概括:“‘意境’(凝神)想周全;‘涵’‘呼’(净气)得自然;‘行腔’留‘后劲’(气口);‘折字’守‘乡谈’(四声阴阳反切分地区);‘读破’千金力;‘神’(表情)来百样传;“‘抑扬’(强弱)参‘紧慢’,妙用在‘丹田’(横膈膜)。”[1](180)从查先生的总结来看,琴歌演唱首先讲求“意境”的营构,强调通过演唱前的凝神敏思,“周全”地观想歌曲的意境,力求做到意先乎音,因心而歌。之后,方能在呼吸的协调自然,乐句分断的明晰,方言的合理选择,表情的生动处理,力度与速度变化,运力用气等方面不断思考,从歌唱的技术技巧层面为歌唱的艺术表现做好充分准备。

谱例1:(清)郑燮词,王震亚编配《渔翁道情》②

查先生的琴歌诀,在一般意义上与民族声乐艺术的歌唱原则也有相通之处。能够概括地反映出歌曲演唱中意境、呼吸、润腔、方言、神情、力度、运力等歌唱中的多个要素的审美原则,对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也具有启示作用。演唱技艺的修习需长期的技术训练,更需要储备丰富的知识,在长期艰苦的艺术劳动中,获得精准把握技术技巧的能力,之后,才有可能将蕴藏于歌者内心的艺术灵感激发出来。这就需要歌者在演唱音色的调配,气息的掌控、声腔的细化、方言的调整、力度协调等方面采用更具表现力的技术手段,藉此为歌曲的艺术表达提供技术支撑,

谱例2:琴歌《板桥道情》 郑板桥词 ,王迪定谱,《望山堂琴谱》③

如下谱例1中,王震亚编配的《渔翁道情》以钢琴为伴奏乐器,与谱例2中以古琴为伴奏乐器的琴歌《板桥道情》相比较,歌词均采用清代郑燮的诗作,二者在旋律音调、伴奏形式等方面大相径庭。但在具体的演唱处理方面,二者却有着内在的联系。

两首歌曲二度创作中的内在联系,主要反映在音乐中音色、节奏、力度等技术要素,以及“咬字”“行腔”等歌唱技巧的把握等方面。歌曲的演唱处理,需细致体悟“老渔翁”这一音乐形象的年龄、性格、音色特点,通过唱腔灵活细腻的处理和手、眼、身法等动作的协调,营构渔翁年迈时的体态、神态、动态。在声腔的处理上,通过强弱、断连、虚实、缓急的变化,凸显出曲中人物所处的情景。如歌中“崖”字的行腔,需歌者轻咬字头,润腔字腹,在字尾需作“留白”处理,让“崖”字的拖腔产生虚实的变化,结合手、眼,身法“远观”状的变化,与后面所唱的“近观”状的“湾”字相对应,产生远近、高低的立体画面感,营构出山、水、人三者和谐的音乐意境,凸显出老渔翁悠然自得,安闲自适的心态,藉此反映出作品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历史批判意识。

明代琴家黄龙山说:“夫舍规矩方圆,无可于成,矧于琴也,而可苟哉!予日苦习累诵诗读书之暇,旁及丝桐,以定志茹真,潜神熙气,久之颇有悟焉。”[2](283)可见,琴乐的修习需要长期的技术艰苦的技巧训练,只有技术技巧达到了流畅娴熟的境地,才可能使音乐技术语言与作品的表现意图发生关联。杨表正《弹琴杂说》中谈到:“鼓琴须要解意,知其意则知其趣,知其趣则知其乐,不知音趣,乐虽熟何益?”[3](288)当代学者彭吉象认为“虽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理论有时也将‘意’说成主体的思想观念,既相当于‘理’这一范畴,但在多数场合,‘意’则是指情感、哲理、意象及联想的综合。”[4](516)据此可知,在一般意义上,歌曲的二度创作首先需歌唱者在理想的精神状态下,意会作品所包含的情感性、哲理性内涵。在歌曲的二度创作中,演唱者节奏韵律的细致把握,音色清浊对比掌控,吐字发音的软硬快慢等技术要素,在歌曲的艺术表现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需要演唱者通过歌唱技术技巧的反复练习,寻求最恰当的歌唱表达方式,并形成表达记忆,实现歌唱心理活动与演唱技术技巧相协调,最终使歌唱能够声情并茂,达到一种精神深处的会秒,以实现“以技达意”的歌唱目的。

二、以声塑形

“以声塑形”是指演唱者运用适宜的歌唱技巧,综合自身对歌词文本与音乐曲谱的理解,进行戏剧性或文学性的构思,藉此完成歌唱表演中角色意识的转换,在歌曲的二度创作中进入“规定情境”[5](72),在歌唱中塑造出鲜明的音乐形象,传达出作品的情感内容。清代徐大椿说:“唱曲之妙,全在顿挫,必一唱而形神毕出,隔垣听之,其人之装束形容,颜色气象,及举止瞻顾,宛然如见,方是曲之尽境。”[6](427)“以声塑形”的美学要求使表演主体具有了身临其境的切实体验,使演唱者能够在歌唱中形象地表达曲中人物的情态、形象、风貌,音乐中人物也因此变得情感更加真挚,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传统琴歌基本的演唱形式以古琴为伴奏乐器,其简淡自适的音乐风格,对琴歌的二度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基本形式的琴歌演唱中,古琴弹奏的织体变化十分有限,疏简的节奏变化也不能为歌曲情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性因素。这就需要演唱者在二度创作中倾注全部的感情,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

谱例3:琴歌《凤求凰》,司马相如词,王迪译谱

例如:琴歌《凤求凰》意图表现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热切的爱慕之情。尤需歌唱者在诠释中具备角色塑造的能力,不仅要塑造出司马相如风流倜傥的神态,又要展示出其热烈而急切的情态,且需营构出其男性化的语态。对女性歌者而言,此曲的演唱需借鉴戏曲中“小生”女扮男装的角色转换方式,从音色、语言、形体等各个方面进行细致体会,方能塑造出司马相如的音乐形象。

情感表现在“以声塑形”的情境构思中居于枢要的地位。古琴艺术十分重视情感在二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嵇康在《琴赋》中说:“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7](112)可见,嵇康认为琴乐的作用在于“导养神气,宣和情志”,肯定了古琴音乐怡悦情性的美感功能。清代琴家王善说:“鼓琴贵得情。情者,古人创操之意,哀乐忧喜之所见端也。”[8](416)就琴歌艺术而言,二度创作中尤其注重凸显歌曲的抒情性特征。施旭升教授认为:“乐曲的节奏、旋律以至音色、音质,与人们的情感节奏、情感的调质有着同频共振的关系。”[9](159)琴歌唱词凝练的诗歌形式,沿袭了古典诗词抒情性的特点,加之中国艺术传统中常把音乐作为表情的艺术,因此抒情性也是琴歌艺术的审美特性。

“以声塑形”的角色转换意识,不仅在当代中国歌曲表演艺术中具有镜鉴意义,即便是西方歌剧体裁的演唱形式中也能找寻到相通之处。例如,著名歌唱家石倚杰在国内参演轻歌剧《微笑王国》时,饰演剧中的中国王子苏城,他从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出发,将内心火热而外表儒雅的王子形象进行了生动的塑造。这一角色在欧州的歌剧舞台往往由外国人扮演,因为文化理解的差异,角色的定位难免会存在偏差。 石倚杰在访谈中曾谈到,在歌剧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内心会预先设定特定的对象,力求通过情感真挚的声音,完成自身的角色转换,才能让自己的演唱真切而感人。

总之,歌曲是演唱者内心有所感发的基础。“以声塑形”的美学原则,要求演唱者需以同情之情感悟歌曲,会意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并深受感染,并结合歌曲所要表现的审美意图,不断完善演唱中的构思设计。这需要演唱者运用精湛的歌唱技巧,通过声音的雕琢发挥演唱主体的创造性,使歌唱在形象、色彩、风格、结构、字音、语调等方面不断地得到修正、深化和丰富,然后并加之适当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并进行深化的再创造,进而使演唱能够以声传情,惟妙惟肖地展示出作品所蕴含的音乐形象。

三、以心造境

“以心造境”,是指演唱者在歌曲的二度创作中,对歌曲的整体观照和宏观把握,通过心理层面的转换与创构,把歌曲中的音乐素材转换为创造性的想象活动,以至生成艺术的意象世界。演唱者在进行表演之前,需对歌曲的主题音调、基本结构、情感逻辑、音乐风格等有整体性研究和思考,合理构思歌曲艺术意境的塑造方法,且在心理方面注重歌曲“演”“唱”中肌体动作技能与表演心理活动的体验,藉此使演唱者二度创作中的情感得以升华,精神得以提升,进而实现哲理性感悟与情感的统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10](2)古琴艺术尤其注重艺术创造中内心的联觉与构想。刘籍在《琴议篇》中对“琴境”的解释:“如遇物发声,想像成曲,江山隐映,衔落月于弦中,松风飕飗,贯清风于指下,此境之深矣。”[11](249)藉此可见,刘籍所描述的音乐境界,是琴家以直觉、感悟的方式,表达出关乎听觉、视觉、触觉等的多觉关联的内心体验,通过心灵的创造实现音乐意境的营构。彭吉象先生认为:“意境的创造,从艺术家创作的逻辑来看,首先是艺术家观察和体验客观世界的物象,睹物生情,而生心象。”[4](445)琴歌的二度创作也需演唱者内心领悟歌曲所特有的精神气质,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揭示起情感与诗意内涵。

谱例4:(唐)张继诗 黎英海曲 《枫桥夜泊》⑤

有鉴于此,在一般意义上,歌曲的二度创作需演唱者结合作品研究歌词文本,体悟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蕴,并通过研究歌曲的创作背景,感悟作品整体上的情感、色彩、力度等艺术要素。演唱者通过心灵感悟与歌曲进行交流融合,在歌唱的形式语汇中熔铸作品的情感色彩,通过对具体的心象的改造、重组,形成心灵的意象,引发自身情感的升华和哲理性的感悟。歌曲的二度创作需要发挥歌唱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以丰富的内心体验对歌曲的情感、结构、意境加以品读,从思维层面统摄意象的生成过程,做到作品构思与歌者体验的深度结合,并在演唱中将演唱者的心理体验转化为可以感知的音乐形象,通过歌者内心艺术境界的塑造,使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够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

例如,著名歌唱家姜嘉锵在演唱《枫桥夜泊》时,十分注重体悟张继落榜时落魄而复杂的心境,他甚至通过文献考证,进一步明晰钟声在表现歌曲情感复杂性方面所具的独特意义。姜嘉锵所秉持的演唱观念是以自身的丰富情感体验来观想作品,藉此赋予歌中的每一个字以鲜活的艺术生命。④

总之,“以心造境”反映出歌曲二度创作中注重演唱者想象和感悟的思维逻辑,强调了歌曲二度创作中立意方面的精神层次,追求“意在言外”的艺术境界。就当代声乐表演艺术而言,歌唱者也需通过的创造力的发挥,将歌曲中的感性材料加以提炼、概括和集中,凝结生成独有的心理体验,并将凝结了歌唱者心理体验的转化为物态化的歌唱技巧,传达出作品蕴含的艺术情感,引发欣赏着的共鸣。

结语

“移情造境”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思维形式,重视人与外在环境的感应,在精神层面强调了音乐创作及二度创作中的立意层次和精神造诣,对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移情造境”注重歌唱主体的创造力发挥,主张以艺术创造密切相关的外物来触发演唱者内心的灵感。在技术层面讲求歌唱技巧与音乐意境的统一;在心理层面,主张通过丰富的内心体验使人的心理状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体现出歌唱者对外部世界的体悟和感应。“移情造境”作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理论话语中凝结的智慧,为当下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因此,继承和发扬琴歌艺术中的优秀传统,通过琴歌演唱理念的梳理、条贯、阐释,彰显其在当代声乐表演艺术场域中的价值,是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琴歌艺术走入当代,有关其艺术精神当代意义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诸多方家参与,进一步的进行探索和研究。

注 释:

①参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琴曲集成》,第22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31页。

② 杨孜孜 郑杰 赵丽萍编著,《中国艺术歌曲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6-58页。

③参见王迪整理《弦歌雅韻》,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85页。

④参见王迪整理《弦歌雅韻》,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80页。

⑤轻歌剧《微笑王国》由上海歌剧院和匈牙利布达佩斯大艺术宫联袂,2018年11月28-29日,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国内首演。

⑥姜嘉锵:《姜嘉锵的诗乐人生》,《中国音乐》,2018年第6期,第8-9页。

⑦参见鞠秀芳 刘芳瑛编著:《声乐表演——民族篇》,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1-22页。

猜你喜欢
琴歌二度演唱者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琴歌纵说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琴歌研究述评
图说·“梅”开二度
磺胺嘧啶银混悬液在二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文献记载与琴歌历史发展
《弦歌雅韵》中琴歌吟唱的技法探究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