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型乌龙茶初制中的揉捻与烘焙技术

2020-03-05 11:00吴凡黄亚辉曾雯
广东茶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乌龙茶外形茶叶

吴凡 黄亚辉 曾雯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 广州,510642)

揉捻与烘焙并不是机械的先后工序,而是交替进行,互相促进的过程。揉捻是乌龙茶初制的塑形工序,包揉过程塑造了颗粒型乌龙茶的特有外形,同时改善了茶叶内质。烘焙是乌龙茶初加工的最后一道工艺,烘焙过程通过升高叶温,提高茶坯可塑性,降低茶叶含水量,在先前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乌龙茶的特有风味。

1 揉捻和烘焙的意义

1.1 速揉

揉捻过程主要使茶叶发生外形的改变,对滋味提升亦有作用。进行速揉时,在平压和曲压两种力的作用下,叶团滚动,内部的叶子受到强烈挤压,发生褶皱。由于主脉硬度较大,叶片褶皱纹路基本上与主脉平行,并向主脉靠拢,卷曲成条状。在叶片通过底部的最大压力区时,部分叶肉细胞扭曲破裂,被挤出的茶汁附着于表面,叶片的粘结性增加,有利于茶叶造型和提升茶汤浓度[1]。

1.2 包揉

包揉是颗粒型乌龙茶制造的特殊工艺,是塑造其“蜻蜓头,蝌蚪尾”外形的重要手段。包揉运用“揉、搓、压、抓”等操作方法处理茶坯,使茶条形成紧结、弯曲螺旋状外形。包揉工艺还可进一步摩擦叶细胞,挤出茶汁,粘附在叶表面上,利用非酶性氧化[2],减轻苦涩,增浓茶汤。

1.3 烘焙

烘焙的主要作用为散失水分与升高叶温。初烘可浓缩揉出的茶汁,并使之凝固于茶条表面,增进茶叶乌油润的色泽,增加茶汤浓度。复烘过程中,叶温升高,叶子的柔软性、粘结性和可塑性增强,便于包揉成条。同时,进一步破坏残余酶的活性,弥补炒青的不足或不均匀[3]。最后,茶叶需经过干燥固定品质,延长保存时间,为后续的乌龙茶精加工提供条件。

2 揉捻和烘焙的技术要点

2.1 速揉

实践表明:速揉应掌握热揉、快揉、轻重揉相结合的原则。这与陈林[4]的观点一致。乌龙茶外观要求条形紧结、弯曲而有皱结,在炒青叶出锅后应不待冷却,立即进行揉捻[5]。此时茶叶温度高,叶子的柔软度、粘结性较好,制成条形紧结、均匀。热揉过程中,叶团内部温度较高,长时间的湿热环境易导致叶绿素降解[6]及闷味产生,影响色泽与香气,为在短时间内将茶叶揉捻到位,可适当增压。揉捻压力应当为轻-重-轻,揉捻速度要控制为慢-快-慢,两种方法需配合使用。揉捻起始阶段采用轻揉,增进叶片韧性的同时,破坏叶片细胞,使茶汁流出,以便叶片逐渐卷紧。中间阶段采用重压,逐渐增大叶间摩擦。叶片因不同部位所受到的摩擦力不同,运动的速度也不同而产生扭力,粗条经扭力作用扭曲成条[7]。最后阶段宜用轻压慢速的方法,防止揉捻成型的茶叶被再次压扁。轻压慢揉的过程中,挤出的茶汁逐渐干燥并附着于茶叶表面,利于改善茶叶光泽和条形。

速揉时应注意装叶量,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揉捻的效果。装叶过多时,叶团翻转不灵活,容易出现揉捻不匀和茶条松弛的现象,且所需时间长,揉捻叶易闷黄,影响品质。装叶量过少,则叶团难以被带动翻转,起不到揉捻的效果,效率也会大打折扣。速揉结束后,应速解块,及时上笼进行初烘。若来不及上笼,应薄摊散热,不得堆积。

2.2 初烘

初烘应将茶叶烘至五成干左右。使用焙笼烘焙时,将揉捻叶均匀摊放在焙笼中,每笼1.5-2 斤,摊放厚度约为3 公分,温度约为90 摄氏度。中途需翻拌2-3 次,当揉捻叶的下层叶略干燥,上层叶尚湿润,即须进行翻拌。根据揉捻叶的含水量,10-15 分钟即可完成初烘。初烘完成后,用密筛接装,稍作静置即可趁热进行初包揉。

初烘时应注意茶叶品种和嫩度,把握高温薄摊快速,适当保持水分的原则。嫩叶较为柔软,可塑性强,初烘可重些;老叶纤维粗且含水量少,柔韧性差,可塑性小,初烘则要轻些。

初烘与接下来初包揉的工序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初包揉如使用传统布巾揉法,初烘叶可适当湿润些,毛茶色泽较油润。现茶厂生产过程中,初包揉多采用小茶袋踏揉,茶叶易闷黄,因此初烘焙程度应适当轻一些。

2.3 初包揉

初包揉的常见方法有两种,即布巾包揉和小茶袋踏揉。布巾包揉后条索紧结,弯曲并皱结,适用于高品质乌龙茶的生产。小茶袋踏揉的工效高,但操作不妥易产生闷味、黄叶和直扁条,故踏揉适用普通品质乌龙茶的生产。

2.4 布巾包揉

布巾包揉的方法,即采用2.2 尺方形的白布将初烘叶趁热包裹,每袋1-1.5 斤。具体操作是:一手以虎口位置抓住布巾四个角,把布包放在长板凳上,另一手压搓布包向前旋转滚动,双手同时用力,抓巾的一手用掌跟用力前推,使茶叶在布包的紧缩下受到压力,茶条变紧,形成皱结。

2.5 装袋踏揉

小茶袋踏揉的方法是将初烘叶趁热装入袋中,每袋装叶量10-12 斤。将布巾的四个角收起后,手握在布袋根部,略压紧,随后利用旋转对布袋进行抽压,使茶坯呈球状。将布袋放在洁净的地板上,人站在布袋上,手扶拐棍或扶架,上身稍前倾,体态呈墩步,利用脚板压力前进或倒退移动,两脚呈“八字”形时较为省力。

茶团的初包揉和解块需交替进行4-6 次,每次约3-5 分钟。包揉完成后,茶团内部温度较高且水分不能及时散发,放置时间过久,易引起湿热作用,降低茶叶品质。要及时解去布巾,随后筛末、解块,再进行复烘。如不能及时复烘,应将茶团薄摊散热,以免茶叶泛黄或产生水闷味,保证茶汤清澈明亮。

2.6 复烘

茶坯经初包揉及解块后,叶温下降,可塑性降低。为便于复包揉的进一步塑造外形,须进行复烘,将茶坯均匀加热。复烘时焙笼的温度比初烘稍低,约为80 摄氏度,每个焙笼摊叶量约1.5-2 斤,厚度3 公分,时间10-15 分钟。复烘程度应掌握以手摸茶微感刺手为适度,即七成干,茶坯含水量在25-30%。复烘忌失水过多,须做到快速、适温,否则复包揉时茶叶易断碎,粉末量增加,导致干茶枯燥无光泽,叶底破损欠完整。

2.7 复包揉

复包揉是初包揉的延续,使条索进一步紧结、弯曲,并固定茶叶外形。目前复包揉基本采用布巾包揉,方法与初包揉相同,但叶量可适当增加,每袋1.5-2 斤,复包揉和解块需交替进行4-6 次,揉至符合外形规格要求。中途茶团温度过低,手触是粘滞感不足时,应上笼稍作复温。复包揉完成后,不必解团,静置至茶坯冷却,再进行干燥,固定塑造的外形。

2.8 干燥

干燥的方法应采用低温慢焙,并分为二次进行。第一次为毛火烘干,需将茶叶烘至八九成干。温度约为70摄氏度,时间约60 分钟。每笼放3 个静置后的复包揉茶团(4-6 斤),烘至茶团略微松解,再以压搓的手法,将茶团彻底解块后继续烘焙。第一次烘焙结束后,将茶叶下笼摊放,时间约为60 分钟,使梗叶不同部位的剩余水分重新分布,为第二次烘焙做准备。第二次为足火烘干,温度稍低,约60 摄氏度,每笼投叶量3-4 斤,时间约60 分钟,其间翻拌2-3 次。为达到乌龙茶毛茶含水量7%的要求,应焙至轻捏茶梗折断,轻搓茶叶成细颗粒,气味清纯,色泽乌润。

3 小结

揉捻时间短、压力小,会造成揉捻不足、条索直、滋味淡;时间过久、未及时摊凉则会产生水闷味。揉捻加压方法应为轻-重-轻,否则易导致茶叶碎断较多或条形扁平。包揉是闽南乌龙茶造型的特殊工艺,传统手工包揉时,力道要用足,包揉次数不能过少,否则茶叶形态松散,滋味不足。包揉厚及时解块摊凉,以免茶叶变黄或产生水闷味。

初烘与复烘时注意适温适时、翻拌均匀,使茶叶干湿得当且整齐一致,否则包揉时干条易断碎,湿条揉捻不紧实。若采用传统炭焙法,应等木炭煤炭完全燃烧后,不见明火再上焙,否则成茶会带有烟味、煤味。干燥的工序需要分为两次,中途需经摊凉,若一次性烘干,水不经重新分布,难以烘至足干,容易返潮。火温太高、摊放不均,会造成茶叶“红面”或“靠火条”,带有焦烟味,滋味粗涩,汤色暗红,叶底乌黑。

猜你喜欢
乌龙茶外形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适盒A4BOX 多功能料理锅
试论乌龙茶供应链模式的选择机制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香喷喷的茶叶
常喝乌龙茶好处多
乌龙茶秋季采摘时期调节技术研究
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术后外形的整形
乌龙茶可缓解脂肪肝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