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创伤体系构建的独特性与挑战

2020-03-09 21:34王姝昀
甘肃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甘肃省救援中心

王 雪,李 琳,王姝昀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类创伤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现代创伤多为高速高能引起的多发伤、复合伤,致残致死率高[1]。发达国家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建设的基于三级创伤中心的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已成功将三峰模式[2]的创伤死亡转变为单峰模式[3]。因此创伤救治是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重点。国家卫计委颁布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4]中,指出我国在紧急医学救援方面综合实力还不能很好的处理突发事件,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全国区域布局的专业化紧急医学救援网络还尚未形成,基层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仍需加强;创伤救治团队建设及培训需要加快推进[5]。创伤救治体系是指在确定的地理区域内,与当地卫生系统相结合,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向所有受伤患者提供全面的救护。在救护过程中,强调各个救治阶段的无缝衔接,缩短救治时间,以提高救治能力。

甘肃省处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人群分布和远距离交通运输不发达。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日益成为国家开发的重点。因此,尽快建立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提高救治水平是甘肃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1 甘肃省创伤救治现存问题

1.1 协同救治设计不合理

多数地区以急救医疗体系代替创伤救治,无创伤分级,无法定的创伤中心,不同级别医院缺乏分级救治机制[5]。医院之间缺乏横向和纵向的联络,更缺乏顺畅的转接诊程序,各自条块分割,资源难以共享,使一部分危重病人在救治环节的衔接中丧生。且由于甘肃省特殊的地域环境、人口分布、医疗资源等,使创伤救治转运难度增大。

1.2 创伤中心建立难度大

由于未建立法定的创伤中心,大多数创伤患者以医院急诊科收治,专科会诊方式进行创伤救治,而且由于各专科、影像科、输血科以及手术室等空间分布的不合理,导致创伤患者院内救治转运时间较长,耽误病情。着手建立创伤中心,也将面临来自传统学科的压力,虽然意识到创伤的严重性,但由于运行机制的惯性,创伤中心的建设依然需要依附于强势学科。

1.3 创伤疾病的特殊性

创伤学科范围广,边界宽泛。宽泛的边界可能会导致后续与其他学科之间矛盾较多。且容易以学科带头人自身的背景和可用资源,向创伤某个分支发展,例如骨科等,不能多学科协同运作,共同发展,违背创伤中心建立的初衷。

2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建立的影响因素

2.1 地理因素

(1)轮廓细长:甘肃省处于中国地理中心,河西地区轮廓细长,导致救治距离远导致转运时间延长,耽误病情。(2)地形复杂:甘肃省位于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处,山地河流众多[6],导致道路交通发展滞后,由于道路以及运送条件差,使得转运时间长、致残以及致死率升高。近年来,虽然一些地级市建设了机场,但由于机场在急救方面的使用率基本为零,也无法解决严重创伤救治方面的难题。成为建立创伤救治体系的突出难题。(3)自然灾害发生率高:甘肃省是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7],主要灾害有地震、干旱、洪涝、滑坡、泥石流等[8]。近几年甘肃省各类灾害频发,如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2013年天水市暴雨洪涝等灾害造成甘肃省大量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9]。

2.2 人口因素

(1)人口分布不均:甘肃省兰州市平均人口密度最高,酒泉市最低[10]。全省人口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兰州市、临夏州、天水市、平凉市,其他市州人口密度较小,呈现出显著的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特征。而人口分布与医疗资源分布不成正比也将影响着创伤救治的水平。(2)少数民族多:甘肃境内共有45个少数民族[11]。世居千人以上人数分布依次为:回、藏、东乡、土、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等民族[12]。少数民族以聚居方式生活在各个自治州县,根据相关研究表示,各自治州县整体医疗水平偏低,村级卫生点少,以及医保、交通和宗教信仰等问题,整体影响着创伤救治的水平。

2.3 医疗资源因素及经济因素

(1)医疗资源分布:甘肃省卫生资源配置呈“倒三角”,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全省三甲医院基本集中于兰州、嘉峪关、酒泉和张掖等经济水平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占据了卫生资源的大部分,而其他地区卫生资源投入不足[13]。(2)经济发展:但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经济发展,人们对医疗救治的期望程度增高,现有的救治环境以及救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医疗水平的要求与期望。(3)医疗人员能力及救治设备:由于创伤的特殊性,创伤发生时,必须及时明确诊断或实施手术。但是多数初级医院缺少医疗设备、性能良好的救护车辆和直升机等,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误诊、误治率高。

3 体系建立的展望

3.1 “多点合作,以点成面,点面结合”

(1)“点”的选择:一、依托现有的省、市、县、乡、村医疗机构资源建设创伤救治点,制定分级标准制度,并严格审批。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建设的决定,调整结构、布局、和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引入新的管理机制。二、通过前期的数据调研后,根据各地区创伤发生人数,以及救治能力的不同,有针对的选择创伤救治点,并对薄弱点加强建设。三、为提高存活率,县乡镇的创伤救治点分布应以“近距离”为原则,尽量靠近机场、火车站、公路等交通干线,以及工业区与旅游风景区的周围。(2)多点合作:各救治点之间应加强联系,相互支持,上级对下级机构给予帮助。发挥三甲医院的辐射效应,组建医疗联合体,促进大型医院的优质资源下沉,帮扶带动基层医院的创伤救治能力,是建立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的关键。(3)点面结合:在各点各区域的管理方面,分为三级甲等医院、市级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实施时先定点,再建设,后提高。关于是否能够更有效的发挥优质资源的潜力和作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关键在于各点以及区域之间的合作以及沟通。

3.2 各类资源支持

(1)设备支持:创伤体系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公共政策的支持。创伤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高,国家也应作为加强甘肃省基础建设的措施,给予一定的投资。以更进各级创伤救治点的救援设备。并设定不同级别创伤救治点的设备配备情况。(2)人力资源支持:创伤中心建设,除了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外,细节决定成败,医护人员技术能力是决定创伤中心发展成败的核心和关键。精准的创伤紧急救治前提是预判患者病情走势,正确评估伤情;其次是由创伤中心团队来实施手术或生命支持。创伤中心建设的前提是高素质的多学科团队构建,但创伤急诊外科涉及技术范围宽泛,人才培训周期长,一专多能的外科医师知易行难[5]。因此,应针对创伤救治的能力核心,做出标准化的评估流程,并通过规范化的培训,以提高创伤救治团队的综合能力。(3)交通支持:一、空援系统:利用现有的各系统直升机资源,尽快开辟空中创伤救援系统。近年来,甘肃省各地级市都有修建机场,更加便于空中救援系统的建立。同时依托现有的120调度指挥中心,建立空中创伤救援的指挥系统,并结合现有情况进一步具体规划、推演和调整,最终形成合理的空援系统。

4 小结

综上所述,在现有的创伤救治基础,以区域规划创伤中心点建设并配置优良资源,通过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区域联动合作,同时加强对创伤团队建设以及人才的培养,以期尽快建立具有我省特色的创伤救治体系。尽管我省创伤救治体系建立面临诸多困境,但也是势在必行,这也将成为本课题组在接下来两年里需要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甘肃省救援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紧急救援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3D打印大救援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