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研究综述

2020-03-12 13:17韦宛余韦世艺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学心理大学生

韦宛余,韦世艺

(1.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2.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在接受教育的纯粹性和独立性上,大学生业已成为了特殊的社会学习群体,完全有别于其他学习群体[1]。从而,探究当前大学生学习心理趋向及其特点,有效提高其学习与创新能力,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2]。基于2007年以来相关研究文献分析表明,近十年来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地方本科院校、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研究内容主要涵括了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现状、学习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以及解决对策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现状研究

(一)有关“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界定

目前,学界关于“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界定主要有四种意见。第一,认为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人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动机缺失、方法不当、考试焦虑,等等[3]。第二,认为是指影响大学生学习潜力发挥,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形成明显消极体验的一种困扰现象[4]。第三,认为是指学习态度是否端正,智力水平的高低、学习的迁移水平、学习动机、人格差异、学习的反馈乃至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社会心理因素,等等[5]。第四,认为是指学习过程的心理需求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学习心理障碍[6]。综合以上四种界定,可见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较为复杂,不仅包含有学习过程的需求问题,也涵盖了学习过程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现状

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行为与学习状态等方面存在程度不等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在学习动机上,主要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多数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缺乏老师和家长监督约束的情况下,易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普遍存在混文凭的心理,以致于学习动力不足[7]。

2.在学习情绪上,大多数学生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危机感”越发增强。这种“危机感”导致紧张与焦虑心理[7]。其后果便是大学生普遍存在过分焦躁的心理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希望,甚至产生抑郁等精神方面疾病。相关调查表明,认为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的学生比例达81%,压力较小的占17%,没有压力的仅有2%[1]。

3.在学习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无学习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上没有足够的成就感,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低,逃课现象严重。二是心理调节能力较差。多数大学生承受不了学习过程的痛苦,或是不愿意接受努力学习后换来的不如意结果,不愿意面对学习上的失败。三是意志力不够坚定。既没有恒心,更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1]。四是无助感泛化。主要表现为遇到挫折比较容易放弃。这种消极悲观的心理状态,是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7]。

4.在学习状态上,一是学习惰性现象较为普遍。当前,多数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愿思考和钻研,更遑论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二是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特别是家庭环境不太好的大学生。这些学生自认为自身条件不如其他同学,在课堂上不敢积极发言,更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竞赛和活动。面对困难时,也常常产生畏难情绪,缺乏自信[8]。三是学习过程存在松散性与非竞争性心理。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人生规划,学习态度懈怠,热衷于相约玩耍,考试则草草应付过关[7]。

(三)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后果

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后果以负面影响为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活心态的消极,明显表现出对社会和学校环境的消极心态,甚至出现烦躁、冷漠、悲观、颓废甚至抑郁的情绪。二是自我意识的消极,具体表现为自我贬低,呈现自卑、抑郁的心理状态。三是行为方式的消极。大学生由于学习的失败,通常选择逃课、作弊、迷恋网络、与异性非正常交往等行为予以释放压力。因此,重视学习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关注大学生学习效率和品质,更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9]。

二、关于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诱因研究

关于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诱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主观方面主要表现为生理、心理、性别、年级等四个方面,客观方面主要由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管理三个方面因素组成。具体分析如下:

(一)主观方面的诱因

1.生理因素:主要体现为生理发育和疾病。在生理发育方面,学生对自己的生理发育的心理关注也会相应影响到学习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学习上焦虑和紧张的心理。在疾病方面主要表现为疾病本身会引发大学生学习心理焦虑和压力,从而对学习心理产生不利影响[10]。

2.思想因素:主要表现为学习高期望和低效率之间的矛盾。由于大学专业知识的相对理论性以及教材、教法更新的相对滞后性,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情绪消极、学习积极性减弱等学习心理障碍[9]。同时,也表现为大学生缺乏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上大学前后有“动机落差”。进入大学,部分学生迫切地想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把主要精力放在娱乐上,从而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8]。

3.性别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在学习主动性上,男生明显优于女生。这一结果可能与社会文化环境对男、女性别赋予的要求不同有关。在心理健康水平上,连续五年对大学新生心理测试的研究结果表明,女生显著低于男生[11]。由此可见,女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易产生学习心理困扰。因此,加强在校女大学生心理教育和辅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尤为必要。

4.年级因素:在学习主动性上,不同年级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学习主动性最高的为大一学生,其次是大三学生,相对较低的是大二学生,最低的是大四学生。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一状况可能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学生就业压力具有一定关联性。大一学生进入学校,处于大学学习生活的调适期,学习任务较重,学习主动性较强。随着大学学习的深入,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理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大二表现为学习主动性下降。进入大学三年级,由于面临实习与就业,学生对于能否学有所成以及自己将来出路的担心日益增强,从而导致学习主动性再次上升。而四年级大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忙于实习与找工作,在学习方面投入的精力会相对减少[11]。

(二)客观因素的影响

1.家庭环境

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家庭夫妻关系、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教育方式等诸多因素。以上因素对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具有直接影响,特别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以及个性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应地也影响其学习心理。其中,不完整家庭相对于完整家庭带给孩子不利影响更甚,主要体现为容易产生冷漠、粗暴的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征也会相应反射在学习上,表现出对学习感到恐惧,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7]。

2.社会环境

一是随着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将面临更大的学习、生活、工作和竞争压力。而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调试能力差。倘若不能正确处理以上压力,更易导致心理问题[7]。二是大学生学习的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位。有些大学生把大多数时间与精力用在游戏和社交上,而学校和家庭并没有给他们形成有效的制约。长期以往,将逐渐导致大学生失去学生兴趣,从而引发相关的心理问题[9]。三是受到不良思想舆论的影响,譬如“读书无用论”等观念的影响,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产生学习心理障碍。

3.学校管理

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在面对大学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时,时常感到焦虑和无助。一方面,中学时期大多数学生以考大学为目的而努力,而大学的目标相对较长远和广泛,使得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出现了定位模糊、目标不明确的情况。另一方面,大学学习以自学为主。一旦大学生没有形成主动学习习惯、自我约束能力以及自我监控能力,极有可能导致大学的学习生活一无所获[9]。

三、关于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心理健康方面

一是加强大学生学习心理指导,消除其学习心理矛盾与困惑,有效减少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负效应。一是学习心理指导,重点强化四个指导,即学习动机的指导、学习归因的指导、学习品质的指导、学业求助的指导[9]。二是强化学习心理的自我教育。学习心理问题的解决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外部环境的熏染与塑造,更需要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实施。

(二)思想引导方面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坚定人生理想信念,确立成人成才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另一方面,要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教育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12]。

(三)学习适应方面

消除学习的认知障碍,培养积极学习的意志品质。一是加强大学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教育。针对一年级大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导向教育,使其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和环境。二、三年级是充实阶段,则进行定向教育。四年级是冲刺阶段,要进行去向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就业的目标或者今后发展方向。二是要合理转变学习的方式,并加以自由选择、优化组合、创新发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8]。

四、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研究的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研究得到了学界的普遍重视,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心理问题的现状、诱因及解决对策等方面的问题,为提升大学生学习效率、学习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与建议。鉴于当代大学生学习环境的深刻变革和成人成才的时代要求,笔者认为,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后续研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与课程学习相结合

既有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研究基本局限于宏观视角,从整体性视野上剖析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现状、诱因及对策等相关问题,鲜有从微观视角上,通过分类与分层方式,讨论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与课程学习的联系。大学涉及专业课程学习和通识课程学习,不同性质课程的学习心理是否有差异性?大学生对某类课程的学习有着怎样的心理问题特征?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有助于教师对课程教学的反思改进。因此,加强与课程学习联系的分析,针对课程学习心理问题的研究值得学界重视。譬如加强学习心理研究的专业人员与教师的紧密合作,对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心理问题展开相关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二)与学习环境相融合

已有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研究普遍关注了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家庭环境作为变量的影响作用,却忽视了学习环境这一重要变量的深度观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对在线课堂学习软件的应用日益普遍,当代大学生学习环境的深刻改变是必然趋势。在线课堂教学的开展,特别是基于具体课程的在线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对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绪、学习状态带来了哪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以上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既有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优化,也有助于高校对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及时调治。因此,拓展大学生学习环境与学习心理的关联研究,对于探究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与时俱进、贴近实际的意义。

(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现有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研究经验层面的总结较多,实证层面的数据分析较少。简言之,已有研究不能充分实现定性与定量研究结论的相互支持,从而降低了问题研究的现实说服力和实践指导性。强化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研究的实践指导作用理应重视定性与定量互相支持的研究过程。既要多维度地揭示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客观事实及其存在的因果关系,也要深刻阐释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产生发展的内在机理。惟其如此,才能增强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研究的现实指导作用。

综之,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的议题。既有研究已从宏观与整体上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现状、诱因和对策予以一定程度的把握与分析。鉴于当代大学生学习环境的深刻变革和发展要求的与时俱进,立足大学生学习微观层面,借鉴相关学科的定量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展开纵深性研究,切实提高大学生学习效能,无疑是当前高校纾解大学生学习心理突出问题、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路径。

猜你喜欢
大学心理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