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农村贫困学生社会融入能力提升的路径探究
——从“工匠小师傅”项目谈起

2020-03-12 13:17成传雄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师傅资助

成传雄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根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相关数据,2018年全国累计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387.89万人次,资助金额1 150.30亿元[1]。根据国家统计局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为2 831万人[2]。比较这两项的数据,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空前,同时也反映出困难学生群体在高等学校学生中所占比例不低。当然,目前未见到从全局角度对困难学生来源地作相应细分的材料,不过,从笔者所在学校情况来看,2018年受助学生中,接近70%来自农村地区。因此,从资助的角度,关注高校农村贫困学生的发展问题,意义重大。

在互联网时代,人际交往更加密切,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对协作能力提出了更加要求。对于高校农村贫困学生而言,由于受生长环境以及教育环境的影响,再加上社会支持较少,往往容易形成一个相对封闭、弱势的群体。要关注这一群体的发展,首先必定是探讨如何提升他们的社会融入能力。

一、高校农村贫困学生社会融入能力的主要特点

为了调查了解高校农村贫困学生社会融入能力的现状,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00名学生,分为实验组(农村贫困大学生)和对照组(普通大学生),每组各50人,独立进行了问卷调查。本研究采用沃森和弗兰德编制的社交回避量表(SAD),该问卷共28个项目,两个分量表分别为焦虑分量表和回避分量表。根据统计结果,实验组的SAD平均分为20,焦虑分量表平均得分为11,回避分量表平均得分为9,而对照组SAD平均分为8,焦虑分量表平均得分为4,回避分量表平均得分为4。同时,以对照组的得分为基准,对实验组的单个数据进行分析,74%的学生回避分量表的得分超过对照组的平均分数,而66%的学生的焦虑分量表的分数也超过对照组的平均得分。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社交回避与焦虑在高校农村困难学生中还普遍存在。社会融入能力较弱,是高校农村贫困学生这一群体主要的外显特征之一[3]。

二、“工匠小师傅”项目缘起

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是个体发展的社会性要求及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基本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等[4]。从学校教育来看,提升学生的社会融入能力,属于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学习生活技能、内化社会文化、完善自我观念、承担社会角色。韦纳的归因理论将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归纳为六个原因,即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及其他,又按照因素的性质,分为三个向度,即因素来源(内因、外因)、稳定性和能控制性[5]。从归因论的角度来看,能力也是影响行为成败的稳定因素。综合以上两个视角,能力的提升无疑是提升学生社会融入能力有效的途径。

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并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在“资助育人”项目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发展型资助的育人行动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6]。因此,制定适合困难学生的能力素养培育计划,作为“扶智”的重要抓手,对于提升困难学生的教育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该院”)历年来十分重视农村贫困学生的资助与帮扶工作,2018年初响应教育部的号召,积极部署了十大育人项目,在资助育人项目中,开展了“工匠小师傅”育人实践探索。

三、“工匠小师傅”项目介绍

“小师傅”,来源于心理学的“朋辈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是,个体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是一种互助性教育[7]。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8]。该院“工匠小师傅”项目由此应运而生,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小师傅”的选择上,主要以农村贫困学生为主,通过“朋辈”的相似经历达到“同情”的状态,以技能教育为抓手,将人格、情感教育贯彻始终。

第二,在项目内容上,所有的培训项目,都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协调、合作,才能顺利完成,所有受训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其社会化能力同时得到提升。

第三,在项目评价上,将“过程评价”和“同行评价”引入其中。注重受训学生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协作能力的表现。同时,受训学生既是被评价的对象,同时也是评价者。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深入的比较与研判,深入开展剖析,也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

四、“工匠小师傅”项目育人举措

该院自2017年9月开始启动“工匠小师傅”项目,至今已举办4期。有部分受训学生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该院综合育人实践,从社会融入的3个主要指标入手,采取了如下举措:

(一)经济融入层面

目前,对于资助体系的建设,普遍倡导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但对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依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资助体系构建的第一要务,依然是改善受助学生的经济状况。

对此,在开展“工匠小师傅”项目中,该院很早就确立了“有偿参与”的原则。学校按勤工助学的相关规定配置项目岗位。同时,对于所有学员的劳动“成品”,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义卖,所有收益也用于资助困难学生。另外,积极与校外企业合作,在能力范围内,引入合作生产项目,所得收益也用于资助困难学生。比如该院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米雕,学生的作品就能够走出校门,走向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二)人际交往层面

个体通过人际交往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人际交往为社会融入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回避与焦虑是农村贫困学生社会交往的主要特点,因此,要提升这一群体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育人实效,消除回避与焦虑这两个阻碍因素,就显得格外重要。“工匠小师傅”项目在这一方面,做了多方面尝试。

第一,造成回避社交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自我认同不高,客观上对周围的人和事不感兴趣、甚至排斥。“工匠小师傅”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提出了“提升一项能力,培养一个兴趣”的口号,以能力提升自信,以兴趣拓展交际渠道,以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教育手段综合发力,构筑立体教育模式。

第二,焦虑主要是由于对事物发展的走向和结果没有明确的预期造成的,减缓学生的焦虑感、增强获得感是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工匠小师傅”项目的实践中,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对项目进行细分,一般不设置周期超过一个月的项目;二是注重项目实施的及时评价与反馈。上述两项措施,避免了项目过大、过难,给学生带来的畏惧感,同时,使项目在实施与运行的过程中更加具体化、项目实施的结果更加精准化,有助于提升项目参与者的获得感。

(三)身份融入层面

人作为社会化的产物,身份也是社会化的结果。影响身份的因素很多,个体也不会因为某一个偶然的事件改变其身份,因此才有了身份固化一说。在大学生群体中,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群体在家庭背景、经济实力、学习成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确实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另一方面,学生群体的个人经历大体相似、相对单一,这也为不同群体的大学生相互融入创造了条件。因此,要实现受助学生与普通学生相互融合,就需要使这一群体与普通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实现“平等”。在“工匠小师傅”项目的实施中,“平等”的理念一直贯彻始终。首先,公平参与活动。“工匠小师傅”项目虽然面向贫困学生,但在设计这一项目时,将其与普通社会实践类项目等同起来,按照社会实践项目的制度、要求统一管理,贫困学生并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受到特别的对待。其次,公平获得报酬。极力淡化无偿资助的理念,参与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平等的获得相应报酬。

五、对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

2019年3月,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了《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报告有四个关键词“资金投入”“精准资助”“资助体系”“资助育人”。这正反映了资助工作的四个维度,资金投入是“标”,精准资助是“本”,资助体系为“体”,资助育人是“魂”。四者由内到外,由表及里,互为逻辑,其目的恰好是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人”。

扩大资金投入,解决了经济上的贫困问题,这是资助工作应有之义,也是资助工作最基本、最普遍的形态。为此,国家投入巨大。《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资助资金持续增长,财政投入近1 300亿元,增幅6.56%,高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325.54亿元,增幅14.55%;学校资助资金超过290亿元,增幅13.32%;社会资助资金超过130亿元[1]。对困难学生进行资金支持,解决的是困难学生最浅层的问题,当然也是首要问题。然而,从育人的角度而言,要使资金支持发挥其教育功能,则需要实现直接资金支持向间接资金支持转变,无偿资金支持向有偿资金支持转变。

实施精准资助,是对资助工作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重要转变。《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从认定工作程序化、资助管理规范化、贷款工作标准化、档案管理电子化等几个方面对精准资助进行了阐述。由此可见,精准资助理念,渗透到了资助工作的方方面面。为何要实施精准资助?可以从资助工作的对象——人身上找到些许答案。在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属性明显要强于自然属性,人是复杂的社会个体。因此,任何应对人的问题的策略,都不应该是粗放的、单一的,而应该是精确的、综合的,资助工作正是如此。从分析受助者的实然状态,到满足社会对受助者的应然要求,资助工作都必须以受助者的社会发展需求为依归,而这确实是一个需要非常精准综合的工程。

构建资助体系,是完善资助工作的保障。该报告还显示,我国资助工作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三个全覆盖”体系,即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9]。当然,在资助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除了着力资助主体、范围等方面的横向建设,更要注重纵向体系的构建,即关注受助学生的发展过程问题。

实现资助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上述三个维度,都属于方法论的范畴,而所有的工作,都要回归到育人的目标上来。因此,资助育人,就是要通过由内而外的综合手段,通过综合的帮助与教育手段,实现“完整人”的培养,实现不同背景、经历人群之间的融合,促进社会和谐。

“工匠小师傅”这一项目,正是顺应了资助工作的这四个维度。通过劳动创造报酬的理念为学生公平的提供物资支持,探索学生个性化的能力发展需求,以过程评价代替结果评价完整记录,并着力推动受助学生的能力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最终实现受助学生群体与社会的融合,推动资助育人目标的实现,实现完整人的培养。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师傅资助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