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抗挫折教育探究

2020-03-12 13:17朱延君张爱玲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挫折情感大学生

朱延君,张爱玲

(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青年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主力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身体上的健康和心理上的健康同等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的始终,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轻视了对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时,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方法去应对挫折,而是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缓解压力,这不仅损害的是自己的身心,更恶劣是威胁他人的生命安全。大学生失范事件的发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迫切性要求。

一、当代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铸魂育人。”[3]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之一,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加强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善;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一)大学生抗挫折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4]当代青年应该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投身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社会的发展助推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政治素质过硬和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还必须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包括人际交往、竞争协作、承受挫折等。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应该努力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的学业上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就业前景的迷茫,这些足以使他们焦虑和抑郁。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是社会健康向前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大学生抗挫折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5]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做到宽、广、全。一个人有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就能努力学习,认真生活,不断完善自我,朝着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在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过程中,要认识到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生命观教育,生命观教育包括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以及对自己生命的珍视。抗挫折教育就是经过对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能以科学手段战胜挫折,消除负面情绪进而避免践踏他人和自己生命事件的发生。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在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挫折,如何对待挫折已然成为受教育者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和生命观教育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将挫折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帮助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以此减少在遇到挫折时挫败感的产生,对增强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学生抗挫折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

经济的发展为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大多数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但还是有一些人心理素质较差。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其丧失直面挫折的勇气。现在的大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大多数是由家长出面代为解决的,自己经历挫折的几率较小,以至于缺失面对并解决困难的能力。当他们离开父母到外地求学,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都有可能将他们打败。这严重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除此之外,一些大学生由于性格原因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宁愿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不愿意与家人和同伴交流,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会选择逃避,而不是想办法解决,这对他们的全面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为了消除这种现象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学校必须加大力度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更好地生存和全面的发展。抗挫折能力已转变为大学生们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

二、对当代大学生受挫来源的分析

当代大学生所遇到的挫折主要来自学习、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

(一)学习动力不足导致的学业挫折

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工作,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受挫的重要来源之一。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没有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这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这种隐患在大学时期集中爆发,主要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方面,具体如下:

首先,学习方式不适应。学生从紧张、充实、忙碌的高三生活进入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无法适应这种变化。此外,在大学,老师督促学生学习的时间减少,而有些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以及学习方法陈旧,缺乏合理分配时间的能力,最终学生无法按照大学老师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学业,进而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其次,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有些家长在为孩子填报高考志愿时,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只考虑就业前景或满足自己的愿望。造成一些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虽热门却无兴趣。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消极情绪,最终将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学习科目挂科现象频繁出现,在学习上的挫折感油然而起。

最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目标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努力的目标和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的动力来源。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而在大学阶段却缺乏合理规划,要完成哪些项目、达到怎样的目标,许多学生是不明确的,所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最终影响了学业成绩和学习上的进步。

(二)自身情感问题导致的情感挫折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22岁之间,他们对情感的需求变得较为突出,不仅对亲情珍惜,而且对爱情也有了渴望。当他们理想中的家庭温暖和爱情美好与现实存在差距时,便容易受到情感挫折。主要表现在:

首先,来自家庭中的情感挫折。父母双方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会影响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强弱。家庭的不和谐使大学生的内心变得脆弱,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和缺乏面对挫折的自信,甚至产生轻生、厌世之类的极端反应。与其他大学生相比,成长在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的大学生在面对家庭情感挫折时更加敏感,更容易出现过激反应,需要好好地加以教育和引导。

其次,恋爱情感中的挫折。当前,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大学时代的恋爱,考虑的外在条件很少,遇到的阻力很小。等到毕业季,他们不得不面临一些现实的问题,使他们的恋爱面临着考验,这一阶段大学生焦虑情绪会频繁出现。除此之外,当大学生对身边异性产生好感,在处于暗恋状态中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不良情绪影响自己的生活。在当代,大学生情感问题处理不当而自杀或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不和谐的人际交往导致的交往挫折

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说明人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而存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学生会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法宝。然而,大学生因为一些原因无法合理、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首先,外在因素导致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从人际交往较为单纯的高中校园直接进入大学校园,实践机会较少,社会阅历不足、思想单纯,不能适应越来越广泛的人际交往环境。最终导致舍友之间、同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冲突频发,使发生恶劣事件的可能性加大。

其次,自身的性格特征造成人际交往差。一些性格过于外向的的学生会主动的与他人交往,但是他们在为人处事时的方式、方法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同学间相互的不理解会使他们在交往中受挫。还有一些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中选择封闭自我,拒绝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交往、交流,终日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说中,最终丧失人际交往能力。除此之外,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每个大学生在家都是“宝宝”,在一些方面太过于追求个性,过于自我,无法与他人友好相处。

(四)自身的问题与客观环境导致的就业挫折

就业挫折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或外界不可抗因素,使其原有的职业期望或动机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负面情绪反应和不良行为[6]。造成大学生就业挫折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主观原因是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能力不足、不够自信、缺乏合理科学的自身职业规划容易盲目听从或跟随他人。在求职过程中,一些硬性的条件是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如果自身专业素养不强,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缺乏过硬的心理素质,缺乏专业自信,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找不准自己的就业方向,很容易在求职中受挫。

第二,客观观原因是社会给大学生提供的就业环境或父母给孩子的就业指导能力有限。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人数以每年几十万的数量增加,毕业人数也随之增加,但是社会提供的岗位有限,就业压力由此加大。二是大学生父母的阅历和受教育程度不同,给与孩子的就业指导和情感、经济方面的支持是不同的,这会影响到孩子的就业观。

三、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路径

高校应该从学习动力问题、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以及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找寻相应的路径来帮助大学生消除挫折。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动力不足问题

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开展类似于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的主题班会。通过交流,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专业特点,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培养学习兴趣,探索专业学习中的乐趣,由此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辅导员应作好作细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其遇到学习的挫折时,积极地找他们谈心谈话并帮助其重拾学习信心,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使其学习的动力不消减。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引导大学生“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

(二)学校和家庭共同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

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应该关心和关爱大学生,为他们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时常与其相互沟通,做称职的父母。教育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要积极主动地和父母商量,父母要给予引导并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挫折。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用实际的例子去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感情问题;在其无法判断对与错时,教师要给予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遇到情感问题要三思而后行,切莫冲动行事。

(三)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团结他人战胜挫折的必需品。形成良好交往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在他人认识到自身错误时要学会宽容他人,这样才能赢得他人尊重,建立友好关系。其次,对于性格内向的大学生,老师和同学要有耐心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敞开心扉学会与同学交流交往。性格内向的大学生自己要试着与人交往,放下心中的芥蒂多参加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等,通过同学、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走出自我世界,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

(四)端正就业观引导创新创业

“就业观体现了青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态度,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就业心理。”[7]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就业观,打破传统就业观对学生求职的束缚,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师更应该准确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学生就业提供智力支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适当鼓励一些学生自主创业。除此之外,学校应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创新,对有创新成果的大学生给与资金扶持。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要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的就业期望值。

结 语

当前,抗挫折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存和发展必备的能力之一。提升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对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作用。挫折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在大学生的挫折来源已十分明确,要坚信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能勇于直面挫折、理性分析挫折、解决挫折,把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

猜你喜欢
挫折情感大学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挫折使我更坚强
情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挫折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大学生之歌
生活需要挫折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