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新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正向引导

2020-12-29 14:33
关键词:新生心理思想

闫 树

(武汉理工大学 学生工作部,湖北 武汉 430070)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习近平的重要讲话为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生刚刚走入大学校门,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以及个性发展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高校应该把新生的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新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科学规划大学生涯,立好志、读好书、做好人,从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

一、大学新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

“00后”高校新生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及与世界频繁交流碰撞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活跃,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这使得新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一)理想信念总体坚定,但存在模糊认识

从近两年对新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情况看,大学新生队伍政治上总体坚定可靠,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和较强的政治敏感性。他们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重大问题关注度普遍较高,例如对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安全形势、反腐败斗争等格外关注,并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他们普遍怀揣远大理想,渴望成长成才,对人生目标有一定的规划和设计,希望通过四年努力将来进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调查也发现,少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和成功的”和“共产主义能够实现”表示“说不清楚”,很多被访谈学生认为自身利益是日常行为最重要的标准;由于自身生活阅历不足,缺乏社会政治经验和实践经验,部分新生理想信念模糊,满足于得过且过,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和长远的规划;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看法简单化、片面化,是非观念模糊;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追求物质化、利己化、短视化,更加强调自我,更多考虑个人价值的体现;甚至有的学生有了思想问题转而去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因此,对新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刻不容缓。

(二)道德人格总体健全,但存在知行脱节

应该说,我国新时代大学新生道德素质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道德人格总体上也是健全的。他们思想开放、追求新知,自信独立、乐于合作,做事果敢、勇于创新,充分体现了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生的道德认知程度高于道德实践水平,并出现了部分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及不统一的现象,他们的很多道德认知不能很好地应用于道德实践。比如对问卷中“你乐于参加社区服务或公益劳动吗?”这一选题,有50%以上的学生选择“很少参加”或“从没参加”。又如,学生们都认可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选择在公交车上会不会给老人让座时,绝大多数答题者选择“会”,但也有少部分学生选择“不一定”。在“您是否同意以往的教育过于强调对道德知识的学习而忽略道德行为的落实”问题中,同意和比较同意的学生占比达一半以上。根据调查可以看出,部分新生对这些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明确认可但却没有表现出与之相应的道德行为,其原有的道德认知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指导道德实践。还有,部分新生的道德情感具有多重性,在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面前,虽想维护社会公益,但又不愿损害自己的利益;在别人的利益遭到损害时,往往会有一部分人选择做一个无动于衷的沉默“看客”,其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明显缺乏积极主动性。

(三)心理现状总体健康,但有一定的压力感

“00后”新生普遍朝气蓬勃、阳光自信,渴望着在大学校园施展才华、完善自我。但同时,步入大学新的环境,学习方式和生活节奏都与高中时截然不同,崭新的生活极易使他们心理适应不良,导致心理问题逐渐凸显,主要表现有敏感、焦虑、迷惘、虚荣心强、意志力薄弱、自我意识矛盾、交往需求与心理闭锁等。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新生普遍感到有心理压力,而且近年来,我国大学新生中表现出心理困难和抑郁症状的学生比例逐年提高,新生输入性心理疾病比例也有上升的趋势。大学新生心理压力的来源主要是学习压力、经济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多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往往会使人产生各种心理和身体疾病。因此,针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四)学习生活总体积极,但存在诸多困惑

新生普遍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积极的学习态度,较好的生活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但同时,由于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一部分新生难以适应,存在诸多困惑。在学习上,从以考试和升学为目的的教师主导式学习,转换为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基础的自主学习,从外部压力驱动学习转为内在动力驱动学习,加之学习科目多、课程难度大、老师监督少、自主时间多,致使一些新生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不足,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一些新生因此放任自己,沉迷于游戏、娱乐等不能自拔。在生活上,一方面,高中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衣食无忧,致使其依赖性较强。进入大学后吃穿住用等全部由个人安排管理,有些新生会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大学的人际交往不只局限于高中时那种紧密的班级同学关系,除了寝室伙伴和班级同学,还有社团、学生会等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各自带有不同的文化地域特征和性格特点,一些新生因此会感到难以适应,存在既渴望交往又内心闭锁,渴望获得友谊又计较得失的矛盾困惑。

二、高校新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的影响因素

新生的思想行为呈现以上特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背景的原因,有文化冲突的原因,有现代科技尤其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影响,也有家庭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们的国家正在进行巨大的变革,这种变化、变革都具有性质复杂、矛盾交织的特点,这是影响新生思想行为方式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全球化加深了不同国家、地区、社会集团、社会阶层之间的交流与交往,使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解放。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也造成了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渗透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的“信仰危机”。从国内来看,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带来了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大大增强,但市场经济鲜明的逐利性使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滋生,致使一些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缺乏长远利益考虑、缺乏远大理想和信念,进而存在迷茫、困惑、郁闷的思想状况,造成个别学生迷途不知所向,茫然不知所选,困扰不知所解,疑惑不知所措。

(二)多元文化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会思潮异常活跃,全球化思潮、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弘扬社会主旋律的思潮、自由主义与利己主义思潮、物质主义及消费主义思潮等竞相涌动,过去那种单一的文化形态已经逐步为复杂文化构成所取代。社会主义文化一如既往仍是我国文化的主流;与此同时,封建文化还有相当程度的存在;宗教文化随着宗教势力在民间的兴起而有回潮之势;学术界的各种思潮纷纷登场;民间文化中庸俗的、落后的成分也在不断滋生;承载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理念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渗透几乎无孔不入。而普通高校没有“围墙”,与社会融入,各种文化充斥校园。大学校园内多元思潮与文化的并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多更大的挑战。特别是一些学生对西方社会价值观的无批判或全盘接受更是淡化了他们对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使其思想、行为呈现出“西化”倾向,极易落入西方霸权国家“文化渗透”的圈套,对大学生思想造成很大不良影响。由于不能对问题作全面深入的了解,这些学生容易为某种激进思想所诱导或误导,乃至产生“愤青”心理,对一些问题存在不满甚至吹毛求疵。

(三)新传媒技术的影响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载体,拉近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收集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极其深刻,“00后”大学生一代被称之为网络原住民。新媒体带来的知识获取的便捷化和知识资源开放共享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再是受教育者知识输入的唯一渠道,一元化知识权威向多元化权威转向,教育者的知识权威受到消解。“信息权力已经分散到了数以百万计的电脑之中。其中很大一批电脑不仅接受信息,而且生产信息,比如网页、网址。总之,它们成了分散的中心,不仅是阅读、收听和收看的中心,而且是生产和广播的中心。”[2]计算机桌面新闻客户端、输入法、视频播放器、安全防卫等软件的信息弹窗或新闻推送功能、手机新闻APP、手机QQ、微信等社交软件技术改变了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很多时候在无意间就接受了众多“弹入眼帘”的信息。信息化也改变了大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交流和写作中大量使用网络语言,“吃藕”、“共弧”、“躺列”、“共药”、“不明觉厉”等语言让人不知所谓,但早已成为他们口中的流行语。信息化还极大提高了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参与热情,他们不仅能借助网络获取海量信息,更能在网络上通过点赞、评论、转发、跟帖等方式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从而实现对热点事件的参与,成为推动事件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包括父母的教育方式、家人的和谐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诸多方面。新生虽然远离父母,但不可避免地会持续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良好的家风有利于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积极引导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聚正能量。然而,一些家庭对孩子过度溺爱,只重成绩不重德行,上大学全程护送,在校追求高消费,无原则地溺爱和迁就,滋长了孩子的优越感,养成了好逸恶劳甚至飞扬跋扈的毛病,一旦受点委屈或挫折,就容易产生偏激情绪,甚至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做出一些违法违纪的事情。还有的学生,因家庭困难,一入学便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尽管大部分贫困学生能够正视现实,勤俭自强,但也有一部分贫困学生会因此而自卑、敏感、焦虑,感到痛苦无助;甚至有极少数贫困学生为贪慕虚荣,走上校园贷的歧途。此外,近年来,新生中单亲家庭的孩子不断增多,面对父母离异,这些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想法,变得性格孤僻不合群;有的则因背负着单亲一方沉重的期望,使得心理负担过重,变得胆小怯懦,或者逆反叛逆。

三、对高校新生进行价值引领和行为引导的对策

抓好新时代大学新生价值引领和行为引导,必须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实践活动渗透作用、发挥新媒体的自我教育功能、发挥制度机制的保障作用等方面入手,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一)统之以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新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帮助他们一入校就定好向、导准航,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新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使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引导新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汲取力量、获得智慧;教育新生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帮助新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听党的话,跟着党走,把小我融入大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教育让他们了解个人理想的确立和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条件和机会,要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让他们明白社会的共同理想需要全体公民的努力,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加强新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在新生中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做好思想上入党工作。探索实践党校培训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谈心谈话等相结合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方式,帮助新生入党积极分子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端正入党动机。运用多种途径介绍学校的校训、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工作情况,传播国家的教育方针、重要文件精神,宣传理想信念、爱党爱国、勤学上进、追求卓越、诚信守法等主导价值理念,引导新生接受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影响。

(二)晓之以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守好思想政治教育课主阵地,在思政课的力度、深度、温度和认可度上下功夫。课程体系设置上坚持“三结合”:坚持开放性与继承性相结合,既要注意由于知识信息的剧增带来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淘汰和知识结构的重组,又要注意保留那些经历史冲刷沉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华。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相互借鉴,将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使课程内涵更加丰富,理论依据更有说服力和实效性。坚持针对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把理论知识讲解与科学思维形成、思想道德修养与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统一起来,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通过培养使其具有主动探索研究和创新进取的精神。坚持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以必修课为核心课程,围绕核心课程开设一系列选修课程,以及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开设专题式讲座,满足新生求知多元化的需求,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组合必须注意课程的内在连续性、科学性、系统性以及新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特点,以达到加强基础、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坚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实现统编教材与自编教辅相结合。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且专兼结合的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主体作用,采取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专题培训、高级研修、挂职锻炼、蹲点调研等多样化培养方式,提升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在利用好本校师资力量的基础上,遴选本地区社科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人物担任特聘教授,选聘一批行业企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针对理工类高校特点,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使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而且使专业课教学更加丰满、更富生机、更具人性,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3]

(三)动之以情,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和服务功能

教育者只有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新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运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对其进行教育引导;同样,新生只有认识到不同时期自身的心理特点与规律,才能自觉地内化教育内容,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升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重视新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解决,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把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4]建立班级、学院、学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上下联动,多管齐下,确保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化、正规化和常态化。坚持分层施教、分类指导。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必修、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教会新生正确认识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关怀、自我帮助的能力以及寻求他人帮助的意识。举办“心灵之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开展新生班级心理委员专题培训、“走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线上直播、“书山寻宝”品牌荐书活动、“善于自助、勇于求助”微视频评比、体验式团体辅导等系列活动,切实加强新生心理建设,帮助和引导他们学会心理自助、懂得心理互助、勇于心理求助,更加顺利、愉快、充实地度过大学生活。另一方面,要对特殊学生实行重点关注、长期跟踪。新生中由于单亲家庭、家庭变故、生活困难、亲人患重大疾病、家庭受灾遭受损失等因素,容易造成心理压力和思想波动。建立心理健康干预预警机制,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和现实的危机,以便采取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突发性和意外性。许多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要注重与家长的相互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学生过去的思想状况、行为习惯,共同解决现有问题。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通过班级广泛开展的谈心谈话活动,细致掌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情况,建立特殊学生信息库,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对于有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困境;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请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深入辅导,及时治疗,反复跟踪。同时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好贫困生群体的帮扶工作,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鼓舞人、服务人。[5]

(四)导之以行,发挥实践教育活动的渗透作用

实践活动是加强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严密组织新生军训,把军训当成入学教育的一个良好契机,通过正规化的军事训练和严格的准军事化管理培养新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和遵章守纪意识。组织参观校史馆,抓好校史校风校训教育,佩戴校徽,唱响校歌,使新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遴选勤奋好学、科技创新、志愿服务、自立自强、文化艺术、学生工作等方面表现杰出的优秀学长学姐给新生做专场报告会,开展互动交流,用同龄人引领同龄人,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成立青年讲师团,围绕用“大众话”推进创新理论“大众化”,开展基层理论骨干宣讲活动,拉近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与新生的距离。在新生中广泛开展“立身做人、立志成才”主题演讲比赛,组织“中国梦·我的梦”群众性大讨论活动,围绕“怎样把个人理想抱负融入中国梦”“立什么志、走什么路、做什么事”等重大问题进行交流,引导新生认清中国梦与我的梦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加强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鼓励新生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教育学生端正参加社团活动的动机,注重与所学专业学科相结合,在社团活动中实现“文理交融”,让他们在参与中提高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读写演说能力、自主自律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多方面的素质基础。鼓励和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活动,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使他们在服务中受到教育。通过举办 “新生杯”足球、篮球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公平意识、竞争意识,磨练坚强意志。充分利用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园区等鲜活生动的教育资源,组织新生“走出去”,进行参观学习、实地观摩,让广大新生既接受光荣传统教育,又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增强他们对党的感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春风化雨般地提高新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五)引之以网,发挥新媒体的自我教育功能

新媒体时代是现代社会最大的客观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新媒体相互融合,走创新之路。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开发运用好网络育人阵地,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牢牢掌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面对一群热衷于手机、电脑等网络的新生,要充分运用好“易班”、微博、微信、微公益、微课、微电影等“微”载体,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手机APP客户端、手机报、虚拟社区、网络游戏等载体,推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与新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设立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微博,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阐释最新的中央精神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撰写学习体会、发表个人观点,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传授新生关于媒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让学生理解传播媒介不是“镜子式”地简单再现社会现实,相反,媒介信息的呈现过程存在一系列的“编辑者”,包括记者、编辑、媒介部门负责人等,媒介信息的内容和观点必然直接或间接折射出“编辑人”所处的不同国家制度、政党宗旨、文化背景、社会思潮的显著特征。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判断和评估能力。学生接触媒介自主性较强,这就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选择、批判及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使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的价值观念真正确立起来。培养新生对媒介的学习运用技能。主要包括网上交流与沟通技能、网上查询和浏览技能、网上信息发布与网络参与技能等,从而使学生成为理性的媒介认知者、娴熟的媒介应用者、理智的媒介辨识者,增强新生利用新媒体“为我所用”的本领。

(六)固之以制,发挥制度机制的保障作用

制度带有稳定性、根本性的特点。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年度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探索制定科学完善的制度机制,确保教育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一方面,建立制度机制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目标、内容、队伍建设等有章可循,有制可遵,避免实施过程的随意性;另一方面,制度机制的形成,必定引发新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热情,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增强教育工作者与新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性。建立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和保障,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及时研判教育形势,分析新生思想情况,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统筹解决矛盾问题。建立立体型教育工作网络。校院(系)领导、学校职能部门、辅导员(班主任)等专兼职政工人员以及广大教职员工,要根据各自的岗位职责,逐级进行分解,形成岗位责任明确、切实可行的工作责任体系。打造全面过硬的新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坚持“选拔、使用、管理、培养、提高”相结合,调整配备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职业化、专家化”新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将其放在与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建立成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以新生的思想、情感、态度等精神因素为主,同时包含学习、生活、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发挥评价结果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推动、调整、督促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保证对教育的有效管理和调控,形成教育的闭环。[6]

猜你喜欢
新生心理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重获新生 庇佑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思想与“剑”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