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创新审视
——熊英教授专著《当代青年信仰论》评介

2020-12-29 14:33林于良
关键词:终极信仰马克思主义

温 波,林于良

(苏州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215009)

信仰是人生的根本性需要,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直接的统摄、引领和支撑作用[1]。信仰问题是现代性的根本问题,也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难以回避的一个社会问题。青年期理性迅速发展,在与社会双向变迁的震荡中,信仰的觉醒与困惑矛盾交织,青年信仰状况关乎一代人的精神成长,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理想信仰状态是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影响社会民众的思想启蒙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关乎“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2]。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在共产党人所坚守的理想信念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信仰占据核心地位、起统率引领作用。因此,新时代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必须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湖北中医药大学熊英教授的新著《当代青年信仰论》(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版),在系统梳理近年来高校德育工作和哲学研究之所思、所悟、所得的基础上,通过对信仰运动一般规律、青年信仰发展规律以及青年信仰引导教育规律的理论探讨,深入揭示信仰—信仰危机—信仰更新的客观规律,系统提出了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实践路径。该书立意宏远、资料翔实、逻辑严谨,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一部力作,成功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笔者认为,该书具有以下鲜明特点和优点:

首先,该书以青年信仰问题为主线,研究视角独特新颖。改革开放以来,“信仰”这个词频繁出现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类别的话语中,成为社会中的一个热词,直到现在它不但没有降温,反而在不断加热。这至少说明,社会在信仰方面出现了问题,并且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但对于如何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特别是如何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却鲜见深入的研究。熊英教授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理论研究上的缺环,聚焦“当代青年信仰”这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的“真问题”,可以说,抓住了当前我国青年问题的关键所在,极具研究意义和价值。该书探究了信仰的基本理论问题,且联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信仰的演化发展,尤其是当前青年的信仰现状——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失落危机,指出“信什么”的观念偏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信仰价值缺乏认同,是信仰危机产生的认识根源;并联系历史与现实,探讨青年信仰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旨归,强调科学信仰教育要突出意义关怀、主体间性发展及主体的自我建构。这种理论创新和现实关切无缝对接的研究视角,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作者以青年信仰问题为主线,在理论与实践之间从容游走,密缝细织,构建了一个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的有机整体。

其次,该书聚焦青年信仰危机,体现强烈的问题意识。如何认识信仰的运动发展与危机问题,作者通过信仰的运动与危机的学理性分析,阐释信仰危机作为信仰运动的一个环节的客观必然性。信仰不是静止的,它总是会在时空上、在个人与社会间运动、转化。从信仰的内部运行来看,人类不断自我觉醒,意识深层“信仰—怀疑”的精神机制导致“信仰—危机—信仰”的动态循环,决定了信仰危机的必然与信仰更新或重建的可能。从信仰的外部运动来看,信仰传播带来信仰观念之间的交流与冲突,推动主体既有信仰的动摇、更新,成为既有信仰发生危机的外部推动力,同时信仰传播促使新的信仰替代既有信仰或既有信仰经过动摇得以重建,进而使危机状态得以拯救,也是信仰危机消解的基本途径。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变革转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作为一个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自我觉醒的过程,信仰危机并非人生之常态,青年信仰危机也可能成为青年信仰发展变化中的一个有建设意义的环节。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之初的政治信仰狂热后的迷惘、90年代逃避现实的精神苦闷,到今天努力寻求人生之超越境界的理性思考和冷静选择,当代中国青年对信仰的思考、追寻越来越理性,并慢慢地走向成熟。青年信仰危机客观上反映出新时代青年追求真理、探索真信仰的成长过程,加强引导青年建构、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十分必要,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的再建和巩固过程也是青年信仰危机的消解过程。

再次,该书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阐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质。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质内涵的解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研究领域的复杂性需要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的组合联动,该书运用多样化研究方法,在整体架构和具体分析上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合,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当前社会信仰危机的实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可以理解为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高价值观念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象;共产主义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不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运动,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体验,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运动是指导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终极价值追求的理论工具、实践途径,它们本身是变化发展的,都不是终极价值本身,“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高信念、终极价值、终极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质。终极价值不明确,信仰不可能是终极性的、稳固不变的,终极关怀的价值观念出现缺失,信仰危机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质缺乏领会与认同,“信什么”的观念偏误,是当前社会信仰危机的思想认识根源。因此,信仰危机的症结所在是主体的信仰观念与信仰方式问题,并未危及、触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核”,因而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价值的实质性危机,由此可见,建构或重塑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可能的。我国社会信仰重建的目的,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充实人的精神世界,体现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和精神内涵,青年要穿越多元价值迷雾、克服信仰危机,必须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价值理想的认同。“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理想引领青年走向更广阔的人生境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是社会决定论,任何人都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人更是如此,对于普通人而言,“人”的形而上学的本质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具体的生活方式如何被构建。举个例子而言,新解放运动带来了青年女性的生活方式的极大变化,她们生活的变化如何改变了她们的价值体系?这就是一个具体的需要分析的案例。该书突破传统信仰研究的哲学研究范式,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价值哲学、文化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研究,特别地引入了心理分析的方法,从大学生信仰心态的调查分析,到青年信仰危机的心理机制探究,最后将青年信仰建构落实于信仰教育引导下的主体自我建构,呈现了一个完整的信仰主体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应当承认,这种多学科研究方法与社会学实证调查分析的结合,是接地气的,其结论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最后,该书提出了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实践路径。作为观念上的东西,信仰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前行的动力[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5]。也就是说,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必须立足实践。作者从多维视角出发,解析了当代青年信仰发展的逻辑旨归及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实践路径。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信仰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是青年信仰发展的理论指导两个方面,论证青年信仰发展的理论逻辑;从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发展历程和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选择两个维度,论证青年信仰发展的实践逻辑;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活信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终极信仰两个层面,阐释青年信仰发展的价值旨归。反思现行信仰教育的弊端,适当借鉴西方信仰教育经验,提出科学信仰教育模式的基本理路和实践方案,突出意义关怀、主体间性发展与信仰的自我建构。

可以说,信仰研究是一个理论性、综合性甚高的研究领域,“当代青年信仰”既是一个有关马克思主义人学和价值观的哲学理论课题,也是一个有关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难题,选题相当具有挑战性。《当代青年信仰论》一书体系新、立意新、逻辑性强,且语言简洁凝练、表述简明通畅,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对青年精神成长的殷切关怀,体现着作者对青年信仰问题全面而透彻的解析,闪烁着作者经过广阔的理论思考与深入的调查研究所得之真知灼见,兼具较高的学术性与可读性。不过,本书也尚存几点值得进一步探讨之处,譬如对青年信仰发展规律的探索力度、深度不足,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旨归三个方面对当代青年信仰发展的逻辑旨归的论述尚欠深刻与充分。但是瑕不掩瑜,作为当代青年研究的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要成果,《当代青年信仰论》一书丰富了当代中国青年问题研究的成果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对于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各级党团组织工作创新和青年信仰实践,都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终极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