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重建技术在非典型骨软骨瘤CT影像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2021-07-17 13:32张伟曲方园天津市肿瘤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天津30006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12期
关键词:非典型三维重建软骨

张伟 曲方园 天津市肿瘤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天津 300060)

内容提要: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8年2月医院放射科接诊的52例骨软骨瘤患者的影像资料,随机选取26例非典型骨软骨瘤患者为实验组,其余26例骨软骨瘤患者为对照组,诊断小组分别进行CT断层影像和三维重建影像的诊断,应用SPSS19.0软件对影像诊断分值和诊断准确率分别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2检验,分析影像诊断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CT断层影像和三维重建影像的诊断分值,统计结果分别为P=0.001和P=0.157,应用χ2检验分析CT断层影像和三维重建影像的诊断准确率,统计结果分别为P=0.048和P=0.442。结论:三维重建技术有效地提高了非典型骨软骨瘤的影像诊断效果,其影像诊断分值和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骨肿瘤(bone tumor)是指发生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的肿瘤,可分为原发性肿瘤、继发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等类型[1,2]。骨肿瘤区别于其他系统肿瘤病变的发病率较低,但其影像学表现复杂多变且缺乏特征性,其中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是最常见的骨肿瘤,约占骨良性肿瘤的31%左右,好发部位是人体长骨干骺端,以关于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为常见。临床上CT是骨肿瘤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之一,影像可见骨皮质和骨松质均与母体骨相延续,在影像诊断中需与骨旁骨瘤和肌腱韧带钙化进行鉴别[3,4]。本研究通过CT影像诊断准确率的分析,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非典型骨软骨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骨肿瘤相关疾病诊断提供借鉴经验,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2月天津市肿瘤医院放射科接诊的52例骨软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MSCT影像结果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其中股骨远端病变患者26例,胫骨近端病变患者19例,其他位置病变患者7例。根据CT断层影像的初步诊断结果,从骨软骨瘤症状相对不明显(非典型)患者中随机抽选26例作为实验组,其余的2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三维重建影像诊断准确率的差异性。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肿瘤发生部位均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研究。

1.2 方法

52例患者影像采集的设备为宝石能谱CT(Discovery CT750 HD,GE Healthcare,美国)。宝石能谱CT把传统CT成像的原理和细节进行解析和放大,使CT由原来依靠CT值的单参数成像变为多参数成像,由原来的混合能量成像变为单能量的谱成像。CT能谱技术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单能量成像,可以避免容积效应造成的遗漏和误诊小病灶,所以可以提高小病灶和多发病灶的检出率;能谱CT技术能够根据X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系数转变为相应的图像,这有利于鉴别特异性的组织。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经宝石能谱CT扫描,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120kVp,管电流150~200mA,螺距0.984:1,层厚1.25mm。均采用高分辨率重建。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骨软骨瘤影像诊断准确率反映了影像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是本研究重要的观察指标。首先,由放射科具有2年及以上骨肿瘤诊断经验的3位医师组成诊断小组,采用盲法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CT影像和三维重建影像进行诊断,通过三级打分法统计诊断结果,即骨软骨瘤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和无影像症状患者,分别得3分、2分和1分,分别形成CT影像和三维重建影像的诊断数据。其次,依据临床病理检查结果,统计影像诊断结果为3分的患者数量,计算与不同组患者总数量的比值,即骨软骨瘤影像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软件对52例患者的影像分析数据进行统计,方法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2检验,分别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影像诊断数据和诊断准确率的差异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 骨软骨瘤患者影像结果

52例患者经临床和病理检查均确诊为骨软骨瘤患者,其中实验组为非典型骨软骨瘤患者26例,股骨远端病变患者14例,胫腓骨近端病变患者9例,其他部位病变患者3例;对照组为随机骨软骨瘤患者26例,股骨远端病变患者12例(含多发1例),胫腓骨近端病变患者12例(含多发1例),其他部位病变患者4例。患者影像解剖结构清晰可见、对比度和锐利度良好,未出现明显伪影和噪声,图像质量均符合临床诊断要求。典型及非典型骨软骨瘤患者影像如图1,2所示。

图1 典型骨软骨瘤患者影像结果

图2 非典型骨软骨瘤患者影像结果

2.2 影像诊断及分析结果

影像诊断小组分别对CT断层影像和三维重建影像进行盲法打分,结果如表1所示。实验组的26例患者诊断结果为:CT断层影像分值为2.24±0.78,三维重建影像分值为2.76±0.52;对照组的26例患者诊断结果为:CT断层影像分值为2.68±0.56,三维重建影像分值为2.84±0.47。应用SPSS19.0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CT断层影像的分析结果为Z=-3.317,P=0.001,差异显著;三维重建影像的分析结果为Z=-1.414,P=0.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结果表明CT断层影像在非典型骨软骨瘤患者诊断方面效果偏差,而三维重建影像在不同类型骨软骨瘤患者诊断方面效果一致,提高了非典型骨软骨瘤的诊断水平。

表1 影像诊断数据分析

在影像诊断准确率方面,参照临床及病理检查结果,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CT断层影像46.2%,三维重建影像80.8%;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CT断层影像73.1%,三维重建影像88.5%。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CT断层影像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0.048,而两组的三维重建影像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1,P=0.442。以上结果均表明,三维重建技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诊断效果,并且在影像诊断效果上趋于一致。

表2 影像诊断准确率分析

3.讨论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及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在病变大小形态及空间定位、制定手术治疗计划、辅助放射治疗和模拟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放射科影像诊断工作中重要的研究方向[5,6]。骨软骨瘤是一种原发性的良性肿瘤,在骨肿瘤患者中较为常见,常用的检查方式包括普通X射线、CT和MRI检查,主要的影像表现为背向关节生长的骨性突起,三维空间中与母骨的连接程度是诊断鉴别的要点,因此三维重建技术在非典型骨软骨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7,8]。

此研究结合天津市肿瘤医院放射科接诊的52例骨软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CT断层影像和三维重建影像的诊断效果,探讨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5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非典型骨软骨瘤患者为实验组,其余患者为对照组,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CT断层影像和三维重建影像的诊断结果,分析数据显示两组的诊断结果分别为P=0.001和P=0.157;同时应用χ2检验分析CT断层影像和三维重建影像的诊断准确率,分析数据显示两组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P=0.048和P=0.442。统计结果显示CT断层影像在诊断非典型骨软骨瘤患者时效果不理想,三维重建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诊断准确率,且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结果一致性较高。

三维重建技术在非典型骨软骨瘤诊断方面有较高应用价值,今后工作中将进一步规范医院放射科影像工作站的岗位规范,增强责任意识和图像处理水平[9,10],为提高医院的临床诊疗水平和放射科的服务质量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非典型三维重建软骨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基于关系图的无人机影像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结合3D打印技术在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原发肺软骨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城市边缘区“非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探讨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