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积极心理干预对护理本科生压力、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021-08-20 05:41孙雪芹沈雨晴高凤云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本科生团体幸福感

吴 曼,孙雪芹,沈雨晴,高凤云,王 波,金 雯

(1.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安徽 铜陵 244000;2.蚌埠医学院护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019年心理健康蓝皮书的报告显示:护士心理健康水平逐年降低,且以焦虑和抑郁症问题较为突出[1]。护理本科生作为未来护理队伍的主力军,除需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护理本科生不仅需要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还要经历临床实践领域的冲击[2-3]。且由于护理专业学生应对能力尚未成熟,缺乏应对冲突和问题的经验,特别容易受到压力的负面影响,而持续无效地应对压力可能会对其幸福感及学业成绩甚至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4]。前期研究[5]发现心理弹性在压力影响主观幸福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来提升护理本科生心理弹性水平,可增进其幸福感体验,促进积极心理健康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对普通人类力量和美德的科学研究[6],强调通过充分挖掘和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个人的发展和幸福。而心理弹性作为一种重要的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帮助个体在面对逆境和挑战时,提高其积极适应的能力,并且保持良好、自我恢复或茁壮成长的能力[7]。有研究[8]证实心理弹性通过积极模型的干预和改变,不仅能够减少和改善在逆境中对个体的影响,还能提高个体的能力。积极心理干预在我国护理教育领域发展迅速,但尚缺乏针对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模式[9]。为强化护理储备军的力量,缓解护理本科生压力,提升其心理弹性,促进幸福感体验,本研究尝试采用团体积极心理干预的方法对护理本科生实施干预,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通过蚌埠医学院护理学院公开招募护理本科生72名,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匹配到试验组(团体积极心理干预)和对照组,入组标准:自愿参加本研究;近期未参加其他类似研究;无精神病史。剔除标准:缺席活动2次以上者;中途退出研究者;因各种原因失访者。最终纳入干预效果总体分析的样本总数为64名,试验组31名,平均年龄(19.84±1.27)岁;对照组33名,平均年龄(19.67±0.89)岁,对两组护理本科生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学生干部、专业态度、压力、心理弹性和幸福感水平进行基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蚌埠医学院护理学院道德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所有被试进行面谈或电话访谈,获取知情同意,并告知被试随时可退出本研究,研究遵循保密原则。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组干预方法

1.2.1.1 组建研究小组团体领导者1名,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长期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多年带领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经验;2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助手,在干预过程中,团体领导者和助手始终在干预内容和流程上保持一致性和连续性。团体领导者在每次主题开始前,对主题进行深入学习和备课,在干预实施过程中,把握团体活动的节奏和内容走向,干预后及时对本次主题进行回顾、总结和反馈。2名助手主要负责团体教室的布置、材料的准备、家庭作业的收集与出勤记录及干预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等。

1.2.1.2 干预方案的制订本研究干预方案是以SELIGMAN MEP[10]制订的6周团体积极心理治疗干预方案、阳志平[11]主编的《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及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参考依据,以席居哲等[12]提出的心理弹性理论框架为基础,并提升其保护性因素来设计。由研究小组成员共同探讨制订团体积极心理干预方案初稿。经护理学院教授、副教授各1名、心理学专任教师2名、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指导师1名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护理本科生团体积极心理干预方案。本次团体方案干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护理本科生的积极认知,主要是培养积极的自我观(自信)、积极的生活观(目标及希望感);培养护理本科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主要有表达感恩及体验小组的积极活跃的氛围;培养护理本科生的心理弹性,主要有应对压力、人际交往及情绪管理等;形式涉及知识讲授、小组讨论、主题练习、成员分享、视频播放、家庭作业等。

1.2.1.3 方案的实施试验组由心理咨询师、副教授及硕士研究生组成的积极心理干预团队,负责方案的实施。为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周末休息时间,团体活动定于每周五晚18∶30~20∶30,节假日顺延,试验成员每周进行1次主题活动,共8周,每周2 h。具体活动内容见表1。

表1 护理本科生团体积极心理干预方案(8周)

1.2.2 对照组干预方法对照组在相同时期内进行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以心理健康课授课教师常规讲授和指导为主的干预模式,包括学习问题、情绪管理、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若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分析其原因后,心理健康教师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1.2.3 评价工具

1.2.3.1 大学生压力量表采用李虹等[13]修订的大学生压力量表,共30个项目,包括个人烦扰(16题)、学习烦扰(10题)和消极生活事件(4题)3个分量表。每个项目采用Likert 4级计分法,即0分(没有压力)、1分(轻度压力)、2分(较大压力)和3分(很大压力)。得分越低,表示体验到的压力越小,反之越高。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1,重测信度为0.78[13],此量表在护理专业学生中应用广泛[14]。

1.2.3.2 中文版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该量表是由我国学者于肖楠等于2007年进行修订中文版,主要用于评定个体面对困难或处于逆境时成功应对的能力[15],量表由25个项目组成,包括坚韧(13题)、力量(8题)和乐观(4题)3个维度。每个项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从不”至“一直如此”依次计1~5分,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该量表在中国一般人群中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属性。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51,分半信度为0.928[16],且此量表在护理专业学生中应用广泛[17]。

1.2.3.3 主观幸福感量表该量表是由严标宾等[18]在国际著名幸福感研究专家DIENER等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该量表有3个分量表,分别是整体生活满意度量表(5题)、积极情感体验量表(6题)和消极情感体验量表(8题),共19题。其中生活满意度量表采用7级评分,采用1分(非常不同意)~7分(非常同意),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采用9级评分,1分(根本没有)~9分(所有时间),其总量表和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依次为0.89、0.78、0.82、0.80。为换算方便,将3个问卷均转换为9级评分的方式,即主观幸福感总分为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得分与消极情感反向计分之和[19],此量表适用于护理专业学生[20]。

1.2.4 资料收集的方法研究者选取4个时间点,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干预后第3个月和干预后第6个月时,现场发放纸质问卷。在发放过程中,由积极心理干预团队的护理研究生强调问卷的重要性,请研究对象认真予以填写,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问卷。在每次收集完问卷后,由研究者仔细核查,对发现漏填和多填等问题及时请研究对象补充和完善,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2.5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量化数据的录入与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估干预对护理本科生压力、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性和持续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各指标变化状况见表2。压力、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干预效应与时间效应存在交互作用(P<0.05)。

表2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4个时间点各指标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s

表2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4个时间点各指标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s

组别试验组对照组组别试验组对照组组别试验组对照组压力干预前0.98±0.40 1.05±0.41心理弹性干预前2.49±0.48 2.46±0.48主观幸福感干预前5.59±0.96 5.60±0.96干预结束时0.85±0.37 1.07±0.47干预后3个月0.88±0.42 1.04±0.48干预后6个月0.79±0.48 1.21±0.52干预结束时6.12±0.83 5.60±0.87 P P P 0.530 0.007干预结束时2.78±0.44 2.54±0.38 P 干预后6个月2.76±0.34 2.47±0.43干预后3个月2.75±0.37 2.58±0.41 P P 0.044 0.039 0.000时间主效应F 0.712时间主效应F 6.736时间主效应F 6.635 0.025干预后3个月6.10±0.83 5.76±1.08干预后6个月6.22±0.81 5.76±1.00 P干预主效应F 5.283干预主效应F 4.446干预主效应F 2.722 P P 0.001 0.104交互作用F 4.398交互作用F 2.745交互作用F 2.945 0.042

用简单效应分析压力、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得分变化趋势,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的压力、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得分上在干预结束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3 讨论

3.1 团体积极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护理本科生压力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4次测试中其压力水平总体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积极心理干预能够缓解护理本科生的压力。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团体积极心理干预能提升护理本科生对压力的积极认知和积极应对。本研究设计中有“拥抱压力”主题,在小组活动中护理本科生通过重新认识压力、讨论压力、在逆境中寻找价值观等,使得他们对压力有了积极正向的认知,应对方式也有所改善。同时,对压力源的特定情绪反应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独特、主观的解释和评价,即认知情绪调节[21]。而本次干预中也有涉及“积极情绪”主题,如:ABC情绪管理作业,通过帮助护理本科生建立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从而缓冲压力的消极影响。其次,提升心理弹性能缓冲压力对个体的影响。在4次测试中护理本科生心理弹性水平总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压力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即二者间呈反向变化趋势。这也证实本团队前期研究的结论,即压力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心理弹性作为压力的“缓冲器”,能够促进个体的幸福感[5]。通过干预措施提高护理本科生的心理弹性,能够降低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3.2 团体积极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护理本科生心理弹性从研究结果来看,试验组在经过8周干预后,其心理弹性水平表现出良好的干预效果,且在3个月和6个月追踪过程中具有持久的干预效应。这正好印证了THOMASL J[22]的观点,她提出通过挖掘一系列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可以直接提升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弹性。本次干预方案结合了席居哲等[12]提出的心理弹性理论框架的内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并通过提升其保护性因素来设计。在提升心理弹性内部保护性因子方面:通过“发现优势”“蓬勃人生(成长型思维)”“意义人生”等主题活动来培养护理本科生积极的自我认知、积极的自我观(自信)、积极的生活观(目标和希望感)。通过“拥抱压力”“积极情绪”等主题活动培养护理本科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在培养护理本科生外部保护性因素即社会支持方面,通过团体干预,使试验组学生体验小组积极活跃的氛围,感受同学间的相互支持与帮助。此外,还有教师参与团体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关爱与支持,帮助团体间建立积极关系。

3.3 团体积极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提升护理本科生幸福感SCHUELLER SM[23]提出经过积极干预后,人们可以获得显著而持久的幸福感。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经过8周团体干预后,其幸福感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在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追踪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追踪效应。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团体积极心理干预能提升护理本科生的积极情绪。在团体实施过程中,研究者不断鼓励护理本科生去发现和正向重新认知生活事件。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干预主张以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欣赏和尊重个体差异,专注于积极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防止团体中的学生被贴标签、特殊化、污名化及去个性化[24]。因此,研究者和护理本科生共同营造了良好的团体氛围,为成员提供了充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让成员勇于、乐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使其在精神上得到有效滋养。其次,促进护理本科生的积极行为。主题活动中的性格优势测试、书写3件好事、1封感恩信等家庭作业的实施,为护理本科生带来了积极的成长体验。研究证实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简单的、有意识的积极活动来增加他们的快乐[5]。当积极的活动激发个体的积极想法、积极情绪、积极行为或满足其需求时,幸福感就会提升。因此团体积极心理干预从积极情绪和积极行为方面,有效促进了护理本科生的幸福感体验。

4 小 结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团体干预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护理本科生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缓解压力,且该干预方式在实践中受到学生的欢迎和一致好评,是护理专业学生愿意接受的一种幸福教育方式。但在干预实施上仍有一些有待完善之处,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公开招募的护理本科生,未来研究中可选取于压力水平较高、心理弹性水平较低的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其次本研究仅采用了定量指标来衡量干预效果,下一步可尝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衡量干预效果。

猜你喜欢
本科生团体幸福感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