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发展的“本土化”研究

2021-11-21 14:08李贵艳谢晓清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技击中国武术本土化

李贵艳 谢晓清

(1.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2.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长沙 410100)

中国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淌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血脉,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情怀和价值理念,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典型“文化符号”[1]。纵观中国武术的发展史,许多武术学者都对中国武术的发展问题各执己见,在以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前提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具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武术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作为中华民族的“形”与“魂”,让中国武术的发展回归“本土化”,是人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更是顺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

1 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本土化”特征

武术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武技”,它之所以拥有独特的风格,其最大的缘由就是它产生在一个非常重视“伦理文化”的国度,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事哲理、生存技巧和生存理念。武术之所以能够发展至今,有其自身的传播规律、传播方式、传播技巧[2]。中国武术传承主要以“师徒传承”为主,最大的特点便是“言传身教”。正如“习武人感悟体现在每一个拳势、每一个招式往往是‘高一寸为过,低一寸则欠,快一分显僵,慢一分偏松’”,只有把每一个武术的招式和拳势理解到位,才能更好地把握武术的精髓,失去了攻防技击为核心的中国武术,自然也缺失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

虽说中国武术在某种程度或意义上是一种体育项目,但它不同于竞技体育,中国武术有着独特的民族色彩。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竞技体育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的竞赛文化,而中国武术则是一种注重“更巧、更雅、更美”的过程文化。而纵观国内传统武术的发展现状,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与问题,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中国武术,它不能脱离本体而自行发展,这样只会让自身在偏离的轨道上渐行渐远。因此,武术工作者和武术管理部门必须认真探索和挖掘中国传统武术中对技击格斗、全民健身、民族文化发展有价值的资源,推动中国武术回归本土化,从而为世界体育提供一种源自中国、属于世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卫防身、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

2 文化自信时代,中国武术发展应回归“本土化”

让中国武术回到“本土化”,必须要树立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深刻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现实基础、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中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瑰宝,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发展与中华民族相切实际的中国武术。

2.1 中国武术文化价值回归

中华文化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根”。在当下新时代,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来展现中国武术的全部智慧。文化是推动中国每一个历史阶段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贯穿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和承载了中华文化数千年文明的中国武术是对中华文化最好的诠释。在极大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反而忽视了中华民族最具智慧的中国武术。文化在新时代蓬勃发展的当下,让中国武术的发展回到“本土化”是大势所趋。

2.2 中国武术的技术价值回归

关于武术“打”与“不打”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学界争议。武术作为一种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说明技击才是它的本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其技击技术必不可少,它可以是动作的技击性,也可以是艺术化的表现技击性。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存势必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斗争,正是在人们与自然界的斗争过程中萌生了具有“攻防动作意识”的“武术”,由此可以说明中国武术是可以“打”的。在法律条文上重新解释了“正当防卫”的意思,这对习练武术并掌握“攻防技击”技术方法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支持,这是让中国武术的技击本质回归的最有力保障,并且对于习武之人来说开创了一个使用武术技术保卫自己和他人的合法范畴。

让中国武术回归本土化,可从“武术形象本原,即拳理、拳法、拳势三位一体的攻防技击表意”谈起,中国武术素有“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必然是武术形象形成的重要基础,《易经》作为中国哲学的元典,其思想和理论对武术拳理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武术就是这样一种文明、文化的卫身技术,这便是它技击价值的本质所在,让技术价值回归中华是大势所趋,是武者所向,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本质的号召。

2.3 中国武术的审美价值回归

中国武术,是华夏儿女在身体行为文化上千百年来不断总结和实践的智慧结晶,它不仅具有运动功能,还有具有高于运动又满足于精神的特性。习武者在习练武术的同时,不仅能够享受运动带来的快感,还能体会到其他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美”。中国武术的“美”是技术与参与者身体融合之后,按照技术规律达到一种协调统一的最佳状态[3],比如,太极拳的“美”在于刚柔并济;长拳的“美”在于以形喻势;南拳的“美”在于刚劲有力等。审美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这种美须参与者在习武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

在《武术理论基础》中提出“武术美学是以武术运动为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哲学、美学和文化学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注重研究武术的艺术特性和审美功能以及武术美的创造与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问”[4],说明“美”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核心词,在重视武术攻防技击的实用价值时,更要注重它所蕴涵的“美”的精神和境界追求。它不仅可以使人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还能丰富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因此,要让人们树立武术的审美价值观,让中国武术“美”的文化走进人们的心里,使人们的精神情感得以丰富。

2.4 中国武术的精神价值回归

中华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是国之魂者、立国之本。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唯有“国魂”立中间,而“中华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永不倒、也绝不可撼动的“国魂”。由此可知,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悠久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华各族人们的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凝聚的精神纽带,更是激励和推动该民族朝着共同目标和理想积极奋斗的强大动力。

中国武术在长期发展中一直都传承着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华夏精神。从习武者的角度来谈,武术练习者无不从骨子里散发出一股韧劲,一股不言弃、不畏惧的韧劲。武术需要终身练习,“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年空”,便是在提醒世人“学习中国武术是一个自强不息、永无止境的过程”[5]。习武者必须树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般坚持不懈的毅力,“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因此,担大任者,惟刻苦自励,勤于苦练,克服困难。总之,中国武术的发展不同于其他的体育项目,它有其独特的理念和所要坚持的民族精神,每一点每一滴都需要人们慢慢去发掘[6]。

3 结语

中国武术的发展问题是核心问题,绝不能单从一个方面看待,哲学的辨证唯物主义要求人们要用辨证的思维看待中国武术的发展问题,既不能盲目随从,也不能固执己见。“发展既是事实,又是价值,是一种包含事实基础的价值判断。它既是整个世界的合规律的运动,又是客观世界趋向于人的愿望的合目的性的运动”,因此,发展要结合实际的民族价值加以升华。在全面复兴和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在找回中国价值观的新时代,呼吁让中国武术的发展回归本土化,维护好、保持好、捍卫好维系中国武术文化精神身份的“中华价值”。让中国武术更好地服务“新时代”,服务人民,服务健康中国,服务立德树人,这是中国武术继承、发展、弘扬的正道,也是中国价值回归的良策。

猜你喜欢
技击中国武术本土化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中国武术,中国魂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
罗汉拳秘传技击法(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