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运动员短期集中训练问题与方法研究

2021-11-21 14:08黄国荣刘星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集训田径竞技

黄国荣 刘星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广东广州 510800)

在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过程中,由于前期的不良训练很容易导致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田径场地、运动员的训练意识、教练员的执教能力等,这些因素都会给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效果带来很大的影响。如今很多高校仍然无法具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田径场地,无法将正规的场地和训练方法提供给高校运动员,不仅影响了运动员自身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本身的竞争力,不利于训练的正常开展。同时,赛前的短期训练很容易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等因素,使团队竞赛的项目出现临时组队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竞技水准。该文将针对于现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促进我国高校田径事业的发展。

1 校田径赛前短期集中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短时间大强度

赛前短期集训作为一项突破型训练出现在高校基本训练当中,一般情况下,集训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在此过程中既要强调时间的宝贵,也要充分地应用运动员自身的素质来提高竞赛能力。高校运动员一般要兼顾体育训练和文化课两部分,在短期集训的过程中并不能忽视文化课的正常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时长,无法保障集训的正常开展。并且由于赛前集训的过程中运动训练量较大,田径运动员很容易出现训练疲劳,不合理的大强度训练会给运动员本身的训练积极性带来很大的打击。因此,竞赛前期的集训工作应当充分发挥适当训练的基本原则,为运动员制订合理的训练方案,为提高他们的运动成绩带来更好的帮助[1]。

1.2 专业性不足

普通高等院校的主要工作是培养学生们的文化知识,并且引领他们探索未来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体育运动的基本诉求,无法将体育作为主要的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我国高等院校的体育特长生主要的培养方案是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以体育专项为辅,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运动员本身的负担,他们不仅需要在理论学习当中进行突破,而且需要提高自身的运动成绩,确保在竞赛训练的过程中得到优异的成绩。因此,高校运动员并不能对体育专项本身进行专业性的训练,体现出了我国高校的专业性不足,无法满足运动员的本质需求。

1.3 运动员水平存在差距

如今我国高校的体育特长生在招募过程已经具备了严格的要求,需要运动员具备国家二级运动员的评级,并且需要长期从事体育运动训练。但有些高等院校在前期培养的过程中,具备了国家一级运动员的训练资质,这就使得前期的集训过程中训练方案出现了一定的落差,无法保障每一位运动员得到适合自己的运动训练。同时,一些高校普通学生与体育特招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不仅自身体能方面的不足,而且在对运动的认知方面也无法做出实质性的认识。高校运动员需要保持整体的竞赛水准,这样既有利于保障集训工作的正常开展,也能够保障每一位运动员的安全,使运动员有效避免运动带来的损伤[2]。

1.4 选材局限性

高校的招生不仅要考虑学校的整体发展,而且需要保障每一位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好的作为。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招生通常只有一种类型,需要以文化成绩作为进入高校的敲门砖,很多体育成绩非常优秀的运动员由于文化成绩较差而被高校拒之门外。同时,我国许多高校在体育场所的建立当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无法保障运动员按照正规的训练场所进行训练。竞赛成绩的降低也很有可能是长期不正规训练的结果,无法满足我国现阶段的基本需求,为我国高校运动员的选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 我国高校田径赛前短期集训的基本内容

2.1 体能训练

运动前期训练的共同点在于提高运动员的体能。体能训练则作为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出现在了赛前的运动训练过程中。体能训练是对身体机能的一种培养,对于田径运动员来说,他们既要增强身体的耐力,也要提高自身的爆发力,二者要有机结合。现阶段竞技体能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发展自身的竞技水准,从而达到体能与身心的共同发展。赛前的体能训练是通过特有的训练模式,针对运动员现阶段的需求,来改善他们的身体机能,尽可能使运动员的身体更加符合体育竞技的基本需求,从而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3]。

2.2 速度训练

田径的基础在于对身体爆发力的应用和实践,因此速度训练成了田径运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短期集训的过程中更不能降低速度训练的项目和内容,因此对田径比赛前的短期集训进行全方位的应用和探索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运动员自身的速度和爆发力,从而提高竞技水准和竞赛成绩。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田径赛前集训主要内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速度训练则作为每一种方案的必备训练项目。优化现阶段的速度训练,能为我国田径赛前短期集训带来更有效的提升。

2.3 心理辅导

赛前集训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赛水平和状态;另一方面则是为运动员进行心态上的培养,避免因赛场紧张而产生不良影响。心理辅导则为赛前集训的重要内容,既可以有效地保障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也可以避免运动型疲劳的出现,从而进一步提升赛前集训的效果,为我国高校运动员的发展带来更好的帮助。

3 我国高校田径赛前短期集中训练的发展方案探索

为了制定出更加符合高校发展的赛前集训模式,相关的教师人才应当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对多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正和摸索,从而制订出更加科学的方案来提高高校运动员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整个模式的进一步形成。下文将介绍以下几类发展的模式。

3.1 赛前团队组建

田径运动员的选择主要是以运动员的竞赛水平和成绩作为主要参考,这就要求我国高校在赛前的集中训练过程中应做到制度与实际情况的双重结合。首先,高校运动员应当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和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使一个人从容应对各类场面。在前期的组队过程中需要选择优秀的学生作为高校运动代表队的成员参加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其次,对不同的竞赛规则和场地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实地考察,弄清比赛当中的各种规定,并且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了解对手的阵容和实力,做到比赛前期的心中有数,并制订针对性的方案,才能够更好地在竞技赛场当中得到更好的提升[4]。

3.2 赛前集中训练

田径比赛之前往往需要对相关的项目基本进行测试,特别是体能方面的项目,因此在竞赛前期的训练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对运动员体能方面的指导。一般将前期的训练准备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集训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进行主要是为了提高运动员自身的适应能力,并且使运动员在集训的过程中不出现临时退缩的现象,做到坚持性训练,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保障运动员的训练量,使前期准备工作严格进行。第二阶段是运动员的实操训练。该环节的进行需要保障运动员的基础训练量,确保运动员的自身情况适应运动负荷,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从而更好地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效果[5]。

3.3 赛前心理疏导

集训工作的赛前心理疏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该过程既要考虑到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状况,也要提高他们在竞技赛场上的自信心。培养自信心的过程不仅是提高运动员自身的运动状态和水平,而且要通过心理辅导的手段尽可能地降低运动员出现的各类负面情绪,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热情的心态来迎接接下来的训练和比赛[6]。

4 结语

田径赛前的短期集训能够有效地为运动员带来很好的能力提升,特别是对于不同的竞赛类型有着不同的效果。我国高校在田径运动之前都会进行各种类型的集训,并且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融入了科学的技术模式,为学生们的训练带来了很好的效果。如今体育行业已经具备了非常大的竞争力,教练员需要结合运动员本身的身体状况和技能水平制订符合其发展的培养方案和训练模式,为高校田径运动员的发展带来更好的环境,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竞赛水准和能力。

猜你喜欢
集训田径竞技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计数:田径小能手
技能大赛赛前集训中各要素的关系研究
电竞种植记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
一道国家集训题的简证及推广
田径翻身 足球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