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体育“思政元素”分析

2021-11-21 14:08孔斌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三全育人思政

孔斌

(复旦大学体育教学部 上海 20043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随后,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委托部分省、市学校进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三全育人”理念正逐步融入我国各级学校教育中。“三全育人”包括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个方面,可以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建构出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形成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1]。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具有增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教育功能。因此,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在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中理应发挥突出作用。

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现有对课程思政实施的研究中发现存在以下难点:第一,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相协调的问题;第二,思政教育如何有效渗透进专业教学的问题[2]。针对这两大难点,有学者提出充分挖掘学科本身的德育元素,修订及编制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科教育适应当下思政教育的趋势[3]。我国体育文化中蕴含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丰富的道德规范、先进的思想理念[4]。深入挖掘体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既可以指导体育课教学大纲或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又有利于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学中,从而提升高校体育教育的思政价值。

1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体育的适应性

体育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其作为一种育人的工具或手段,可以适应不同教育理念对育人的要求。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体育也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层面。

1.1 “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体育的本质相同

有学者认为,“育人”在“三全育人”理念中处于提纲挈领的地位,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应借助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激发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完成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可以看出,“三全育人”理念的首要目的是“育人”,在育人基础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而随着我国学校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高校体育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把对体育教育结果的关注转向对教育过程的关注,增强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人文渗透,使“育人”成为高校体育的本质[5]。由此可见,高校体育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本质相同。

1.2 “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一致

首先,两种理念都强调“以生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下功夫,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体现了“三全育人”中“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高校体育教学也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一项基本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观提出,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人格,承认学生个体差异。

其次,两种育人理念在“时空”观方面相一致。从育人主体来看,全员育人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育人机制;从育人时间层面来看,全程育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不能出现断层,要贯穿高校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关注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的全过程;从育人空间层面来看,全方位育人要求以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为支撑,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6]。相对应的,高校体育教育在育人主体层面提出,高校体育要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等多领域相融合,有效整合不同体育领域的优势资源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在育人时间层面,学校体育教育提出,学校体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的兴趣、习惯、能力;在育人空间层面,学校体育提出:学校体育空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强化身体活动能力时所呈现出的空间形式,拓展多样的高校体育空间有利于多方位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7]。

由此可以看出,“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3 “三全育人”教育模式与高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

“三全育人”教育模式要求学校在以“育人”为根本的基础上,采取一切措施或手段,全员、全程、全方位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个学校开始贯穿“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在这一形势需求下,教育工作者开始发掘蕴含在学科之中原本未被重视的“思政元素”,并将其结合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之中。可以说,“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实施,有利于高校体育固有教育功能的发挥及潜在教育元素的开发与应用[8]。同时,学校体育中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内涵,且高效体育课程的设置及实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体育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可以通过多样的教育教学手段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高校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目的。综上所述,“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对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起到了促进作用,而高校体育中蕴含的教育及“思政元素”的充分挖掘,有利于达到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2 高校体育“思政元素”的挖掘原则

2.1 以“育人”为本,强调“思政教育”的原则

“三全育人”与高校体育的本质都是“育人”,因此,在挖掘学科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时,首先应该考虑到这些“思政元素”的“育人”效果。部分体育文化中不适应“育人”原则的思想、理念、规范,不应该被应用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中。例如,“过度的民族主义思想”“过度的爱国主义思想”等。在“育人”为本的前提下,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育人的目的,突出高校体育各项活动中“思政”元素的合理融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2.2 “思政元素”与体育知识适宜融合的原则

很多专业课教学中都没有做好专业课与思政内容的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融合的有效性。这提示我们在高校体育“思政元素”的挖掘中,要重视“思政元素”与体育健康知识教学的适宜融合。

首先,“思政元素”应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规则等内容都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这些内容可以运用适宜的方法及手段传达给学生,避免生搬硬套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相距甚远的思政内容。其次,应对高校体育“思政元素”进行适度的拓展。要保证课程思政教育目的的达成,思政内容需要有一定的广度,因此,在体育“思政元素”挖掘时可以根据思政内容间的联系进行适度拓展,但不宜过度演绎超出体育范畴及“育人”的根本宗旨。最后,所挖掘的体育“思政元素”既要促进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又要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及体育观的养成,即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应相互促进。

2.3 深化体育文化内涵突出思政重点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有学者提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而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养成。因此,通过高校体育思政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良性人格,就需要深入挖掘体育文化的内涵,将体育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涵、思想理念、道德规范等内容总结成体系,使之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此外,受限于体育时空现状,高校体育思政教育不能像专业思政课程一样面面俱到,而应该抓住与体育关系最为密切的思政内容进行深入拓展,避免思政教育浮于表面。

2.4 抽象思政教育元素具体化的原则

课程“思政元素”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学科中的“思政元素”是十分抽象且不具体的内容。多数研究者认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需要经过“文化儒化”和“文化内化”双重过程。“文化儒化”是指通过暗示、模仿、感染和从众的方式使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精髓与深层理念产生初级的整体性、反应性认识[9]。“文化内化”是指学生对体育文化传递的信息不再是被动、盲目的,而是经过一个感知、选择、整合和内化的过程[10]。所以,思政教育将抽象的思政教育元素传递给学生,首先要经过“文化儒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先将抽象概念具象化,进而使学生可以较为直观地感受,使之可以模仿、感染,达到“儒化”的效果。因此,在挖掘高校体育“思政元素”时,应结合高校体育具有实践性、身体活动性、竞技性、合作性等特性,选择与高校体育特性相适应的思政内容,将其直观、具体地呈现给学生。

3 高校体育“思政元素”分析

课程思政教育是在学科课程中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学生形成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通过思政教育的概念可以发现,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不是强行灌输的,而是通过汲取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并将其贯穿于大学生文化学习过程的全程,促使大学生形成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因此,高校体育“思政元素”的挖掘,应该汲取体育文化中的精华。大学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大学体育价值观为核心的体育理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等精神文化,以及所附载体,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11]。因此高校体育“思政元素”的挖掘应以体育精神文化的内涵为指导,包括体育理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3个主要方面。

3.1 高校体育理念中的“思政元素”分析

3.1.1 大学体育的使命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相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国体育思想的发展一直与国家命运相联系。在近代中国危难时期,学校体育提出“强身健体,保国强种”的体育思想,将学校体育发展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现代,我国高校学校体育教育以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要为导向,以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主要宗旨。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大学体育的使命观与国家建设需要紧密联系,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相一致。

3.1.2 大学体育的教育观符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道德基础及精神纽带,关系到国家和谐与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其根本是人的思想建设、灵魂建设,聚焦的是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理念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12]。我国高校体育的育人功能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目的,应贯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校体育文化中蕴含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公平竞争、团队协作、拼搏进取”为核心的体育精神,以及包含“集体观念、责任意识、民主公平、组织纪律”为主要内容的体育道德,这些教育元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保证。所以,大学体育教育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推动力。

3.1.3 大学体育的发展观与“新发展理念”相适应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本质就是要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把握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思想的体现。大学体育的发展观体现在体育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与表现。学校体育文化应时刻把握时代的脉络,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例如,我国传统武术中“尚武精神”,在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的是称霸天下的“王道”“霸道”;在汉唐时期体现的是“威震四方”的豪气;在宋代到明、清时期表现的是“重文抑武”、被打压的“尚武精神”;而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则是“尚武精神”走进高校校园,被赋予了“以爱国主义、民族大义”的前提,强调“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的校园武术精神[13]。

3.2 高校体育精神中的“思政元素”分析

3.2.1 高校体育精神以爱国主义为基础

在高校体育精神内涵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绝对的主体。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体育健儿在世界各大体育赛事中摘金夺银,振奋了民族精神,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体育精神中蕴含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应该被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形成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自豪感,使大学生认识到提高自身体质、保卫祖国、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

3.2.2 高校体育中公平竞争精神与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

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参与体育竞赛的最终目的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赢得冠军。如果竞赛过程或规则不公平、不公正,即使赢得冠军也得不到人们的尊敬和认可。换句话说,公平竞争精神是体育竞赛的基石。公平竞争的精神与我国提出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司法公正的要求相适应。公平正义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坚持公平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坚持公平公正才能保护人民权益[14]。在高校的体育运动中弘扬公平竞争精神,有利于学生遵守体育规则,树立规则意识、规范意识,促进大学生对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认同。

3.2.3 高校体育中团队协作精神与“团结,统一”的内涵相一致

在体育集体项目中的比赛中,如若要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仅靠一个人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团队成员发挥自身优势,互相取长补短,提高团队的整体实力,进而克服困难,赢得比赛胜利。小到体育竞赛,大到决定国家命运的战略实施,无不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统一战线”理论,其内涵正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统一中国、振兴中华服务。可以说,体育中团队协作精神正是“统一战线”理论内涵的体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3个法宝。现代大学生应发扬体育团队协作精神,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困难。

3.2.4 高校体育中拼搏进取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相呼应

在体育比赛中常看到运动员在遇到很多困难及挫折的情况下,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完成比赛,甚至奋力一搏夺取冠军。这体现了体育运动蕴含的拼搏进取的精神。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也体现了拼搏进取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及民族危难时期,面对国内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势力与国外帝国主义势力的联合绞杀,义无反顾地投身中国革命,不放弃、不改变自己的信仰,才有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现代中国共产党依然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将其转化为一种生活准则、工作作风,时时刻刻激励着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在物质条件丰裕的今天,大学生更应该体会“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学习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养成不怕困难、不惧挑战、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

3.3 高校体育道德中的“思政元素”分析

3.3.1 高校体育中的集体观念符合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学校体育竞赛或者体育活动多以团队或集体为单位来进行。各单位在比赛中都以集体的目标及利益为主要出发点来制定战略战术。团体中个人要紧紧围绕集体所分配的任务来发挥个人能力,有效贯彻集体研究的战术来保证总目标的顺利达成。而无视集体主义观念,单打独斗,往往会造成预定计划被打乱,固有竞技能力无法有效发挥,最终损害集体目标的达成效果。因此,集体主义观念是学校体育道德中的首要准则。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所以说高校体育中集体主义观念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学校体育中的集体主义观念的熏陶,培养遵守社会主义道德的习惯,树立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准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3.3.2 高校体育中的责任意识与规则意识符合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在学校体育集体项目中,需要团队内各成员各司其职,明确自身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齐心协力争取比赛的胜利。一旦团队中有一个成员出现懈怠,不履行职责,就会造成集体的努力功亏一篑。这就需要各团队成员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此外,体育竞技最重视公平性,各运动员必须在规则约束内完成比赛。没有严格的规则限制比赛就没有公平可言。学生需要树立规则意识,诚实信用,靠自身实力赢得比赛。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要求人们在社会竞争中讲究信用,遵守社会秩序。这也反映了我国社会尊重公平与公正的规则意识。而规则意识的前提就是人人恪尽职守,认清社会规则下自身的职责与义务,不越线,不走捷径。综上所述,高校体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及规则意识,符合我国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4 高校体育“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施建议

4.1 重视高校体育教师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

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者与实施者,体育教师思想政治觉悟的高低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设计质量及实施效果。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丰富自身思政知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体育精神、体育理念、体育思想与思政育人相融合的观念。

4.2 重视提炼高校体育中的“育人元素”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本质是“育人”,也是在“育人”的基础上突出思政教育。思政教育要以学科中的“育人元素”为载体传达给学生,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目的。因此,学科中“育人元素”的厚度与深度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入性。高校体育教师应该深入总结与提炼体育中的“育人元素”,使之形成体系。再根据“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将高校体育中的“育人元素”与当下思政理论相结合,完成思政教育的任务。

4.3 重视体育教学方法对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

大学体育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不应该是强行灌输的,而应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文化“化人”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文化“化人”的情境中以暗示、模仿、从众和感染的方式,持续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适应。因此,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探索能有效影响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教学媒介、教学手法、教学手段,从而有效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4.4 重视高校体育思政教育的评价与改进

突出思政教育的“三全育人”理念是在近些年才被提出并逐步铺开的,并没有成熟的思政教育模式或方法可供参考,课程思政的改革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在高校体育思政教育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思政教育的评价与改进,通过对思政教育过程的评价获得思政目标设定、思政教学过程、思政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信息反馈,作为调整和改进思政教学的依据。要针对体育思政教学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和调整体育思政教育的方案,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高校体育思政教育的实施。

5 结语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与高校体育的本质相同,内涵一致,二者相辅相成,可互相促进。因此,深入挖掘高校体育中的“思政元素”,既有利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实施,又能促进高校体育功能的发挥。笔者从体育精神文化的内涵入手,对体育理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3个层面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了初步分析。未来高校体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持续探究。学校体育中“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体育“思政元素”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方式方法,以及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手段的开发与应用,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三全育人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真正的体育精神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