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的双减政策价值解读

2022-02-26 04:36刘明合马秀英
公关世界 2022年22期
关键词:公平孩子发展

文/刘明合 马秀英

在当代社会,人们不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丰富,对教育事业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育事业关乎人民,关乎发展,关乎未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极其丰富,其提出的一系列超前思想都与现代教育观念不谋而合。我国把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对教育事业的改革正在大踏步向前迈进。双减政策的实施,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实践。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丰富的价值,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关系、提出劳动和教育相结合等思想。这些都对后来的教育思考与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的指导。要充分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指导我国的教育改革。

1.注重以人为本,凸显教育的主体性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以人为中心。全面发展的对象是一切社会成员而不是单个人,全面发展从个体来讲是使其智力和体力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从社会整体层次来讲是全体参与劳动的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社会成员个体和社会总体协调统一的发展。教育的主体是人,是社会全体成员,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全面”从个体来说是单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从社会整体来说,其“全面”的内涵应包括全部的社会成员而不仅是单个人。所以对于教育来说,教育所对应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教育的主体性就体现在全面性上。

2.注重社会关系,凸显教育的社会化

一个人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也受到他们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交往的人的影响,这些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对他们及其后代产生影响。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能脱离他们生活的环境而独立存在。在这里我们必须要看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非静态的社会历史过程,任何人的全面发展,都是一定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人们并不能够在自己理想的范围内而是在社会所给出的既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范围内获得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思考促进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优化提升这一问题。既然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关系,那在教育方面,就应该为学生群体进入社会打好基础,让学生意识到社会关系关乎自身、关乎家庭、关乎未来,这也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

3.提出劳动和教育相结合,凸显教育的全面性

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单方面能力的发展,而应该是人的体力、智力以及个性和交往等方面活动能力的全面提升。只有劳动能力全面的提升,才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自由的工作,比如今天去做这件事,明天去做那件事,上午上山打猎,下午下河捕鱼,傍晚从事畜牧业,晚饭后从事批判等等。 通过进行社会性的生产活动,创造出保证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那么,人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不仅体力能得到充分施展,智力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发展,这种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才是全面的发展。生产劳动同智育相结合,这样一种方式不失为一种使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好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升劳动的效率和发展的作用,又使教育在生产的过程中获得长足的进步和特殊意义上的发展。

“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里所指的教育不仅应用于儿童,也应用于全体社会成员。对全体社会成员来说,教育使社会的劳动生产得到发展,也能使人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在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中,在社会生产和劳动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法路径。这里所指明的劳动和教育相结合,凸显了教育的全面性,认为人的发展不仅包括智力上的进步,也应当包含体力上的发展,在劳动和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用于当今时代,便是教育和实践整合,以实践带动教育、用教育促进实践,学生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多看、多思考、多行动,便能从实践中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发展。

二、教育双减政策是针对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面临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很多人称之为“双减政策”。也许是从政策的颁布到掷地有声总是要经历一段过程,所以起初很多人并没有在意,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便有不少人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政策带来的影响。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减轻青少年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使课外辅导行为趋向于公平。究其实施原因,离不开对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现状的考量。

长期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但受升学压力等多方面的影响,近年来,不少地方和学校短缺德、智、体、美、劳教育,美术课、体育课被挤占的情况比比皆是,更是少有学校开设专门的劳动课。学业压力大、课业负担重,青少年学生们大部分时间在教室内听课或者写作业,缺少外出实践的经历及机会。这时就要思考一个问题,当他们成年步入社会之时,他们羸弱的身体素质和面对重压下的心理素质能否适应这个社会的竞争和发展?这个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教育现状之下,条件较好的家庭想让孩子学习一些特长,诸如美术、音乐、舞蹈等,就只能另外交钱参加社会上的兴趣班、补习班,与此同时,孩子也要在重压之下挤出时间来进行其他学习,这便使得孩子压力变得更大,同时也很难多方面兼顾。学生整体都处于学习课本固定知识的大环境之中,“知”与“行”被分割,学生不仅得不到全面发展,也无法面对走进社会后的困难。这不仅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也加重了大多数普通家庭的负担。

在对我国教育现状的考量之下,为了减轻孩子学习任务重,作业多的压力;为了减轻家长看管孩子完成作业的压力;为了减轻家长为孩子课外教育的各项支出压力;为了让孩子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能够有更多时间户外运动,我国针对教育推行了双减政策,对教育观念予以纠偏,同时强调了对教育公益属性的坚守。

三、双减政策的实施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实践

1.从教育的主体性上来讲,双减政策有利于学生群体的整体发展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性来讲,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所指向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而不是单个人。人的全面发展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在教育事业上关注全体社会成员而不仅仅是个体或者少数群体,群体的发展就要涉及群体的公平,解决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问题,就要着力解决好社会教育公平问题。

针对当前我国的教育不公平这一重大问题,双减政策抓住了教育的主体性这一重要方面,是促进学生群体发展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诸多问题促使教育必须趋向公平:第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承载着一个个家庭的殷切期望,对于每个个体来说是事关前程的大事,对于每个家族来说也是事关家族兴旺的大事。家庭收入对孩子影响大,不同的收入阶层,接触到的教育资源不同。对于同样努力的孩子来说,高收入家庭中的孩子可以接触到更优秀的教育资源,这就使得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收入的影响,使得大部分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产生“努力无用”的想法。第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物价水平也越来越高,比如医疗贵、房价贵、孩子读书贵。其实针对小学和初中时期,国家早就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免去学费和学杂费,那么真正让家长觉得孩子读书贵的原因是什么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追求也在不断地提升,从最初追求温饱到现在更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更加追求对孩子的高质量培养。当所有人都在追求于此的时候,课外补习就应运而生,且家长之间的攀比使得他们更加增加了对课外补习的需求,而这就使得课外补习竞争更加激烈甚至高价恶行竞争的存在。对孩子的教育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家庭把大部分精力和财力投入进孩子的课外辅导,使得普通家庭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情况会愈演愈烈,高额的补习费占据着普通家庭的财力,削弱了普通家庭的生活水平,使得教育尤其是课外辅导行为必然要趋向公平。

双减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提出不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对于校外培训来说,都不应该去服务于资本,而应该为教育事业服务。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来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体现,也是人们最容易感受到的社会公平。在收入水平不均等的前提下,校外辅导机构盛行,使得优质教育资源更加集中地存在于少数人手中,但教育本身应该是公平的,不能让优质教育资源仅仅局限于少数极富有的人手中,应该使教育资源更加公平,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教育公平不应该因为家庭经济实力而有所折扣。社会阶层中的弱势群体无法让自己的子女享受到丰富的教育资源,由此加深了阶层之间的差距,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与发展。而这样的差距也会一代一代地延续地延续下去,使得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变得越来越差。[1]

教育应该坚守公益性而不是追求功利性,教育应该服务于大众,而不是少数群体。要做好教育事业就要在着力于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关注教育公平,让人民满意,让人民放心。双减政策的实行是教育方面的新实践,可以减少不利于社会公平的逐利性行为,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有利于全体青少年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从教育的社会化上来讲,双减政策有利于实现知行合一

青少年群体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储备力量,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考试,尤其是高考,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家庭来说也有重大意义,在这样重要的机会面前,大多数家长和孩子都会拼尽全力,报各种补习班,学习应试教育下的各种答题思路和标准答题模式。课外辅导更像是一个枷锁,它给学生的学习生涯套上目的极强的项圈,虽然针对性高,但却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开阔和发散,阻碍了学生更好地发展。

被课堂禁锢、被书面知识束缚的青少年还能不能大踏步地走进社会,发光发热,这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任何社会如果不能够协调发展,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不但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且还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压力和隐患,人自身的社会价值也会得到极大地削弱。能否实现知行合一,不仅是关乎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大事,也是关乎社会能否协调发展的大事。

对学生来说,他们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认真聆听并吸收老师所讲的内容,而且需要在课余时间走进生活,去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在课外辅导横行肆虐的今天,孩子们从小便被灌输高分思想,他们大部分时间也需要用来学习书本知识和进行课外辅导。虽然也有一些有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的兴趣班存在,如跆拳道、钢琴、舞蹈等,但这些也不应该成为家长们内卷的工具。双减政策对中小学的教育结构进行了合乎形式发展和现实需要的调整,减轻了青少年学生的学习负担,对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予以重视,“以践促学、以学促践”。使知与行相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而为教育事业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双减政策下体现的知行统一观念便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新活力和新运用。

3.从教育的全面性上来讲,双减政策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提到的人的发展的目标是使社会全体成员的身体素质和才智在参与社会生产的同时得到共同的发展、进步和提高。《资本论》中也提过,不应该仅仅关注人的体力发展,也应该注重人的才智的发展。

在应试教育高度发展的今天,“多考一分,干掉千人”等很多类似的说法充斥在所有人的耳中,应试教育的“赛马场”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现象。那么随之而来的是什么?学生口中写到半夜也写不完的作业,家长口中某某冲刺辅导班,导致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疲乏倦怠更加之功利性和目的性,不仅使得课本知识得不到充分吸收,课外知识也没有了时间去学习。其实在这样的“赛马场”中,更多的人是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大家貌似都进入了“功利化、短视化”的困境。由于教育观念的偏差,人们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立德树人。这样的偏差不仅给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且也会造成他们人格的缺失,从而,教育便意外地走进了“死胡同”。那么,实施立德树人监测与评价,实现对学生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综合测评,弥补长期以来“德、体、美、劳”评价的缺位便尤为重要,这有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2]

双减政策,深化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针对人们教育本质的认识偏差予以纠正,强调教育的本质应是立德树人,突破了“应试教育”只关注学习成绩的困境,有效地缓解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致力于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升,提倡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积极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凝聚共识,充分发挥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公平孩子发展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笨柴兄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公平比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