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探索实践育人新路径的研究

2022-02-26 04:36俞浩然
公关世界 2022年22期
关键词:育人评价活动

文/俞浩然

引言

地方本科高校每年都会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归功于地方本科高校良好的育人理念,理论结合实践,致力于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直以来,高校将理论作为教育的重点,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实践育人逐渐得到了地方本科高校的重视,以实践为主要教育方法,对理论教育进行延伸与拓展,成为高质量人才培养重要手段,为人才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地方本科高校实践育人新路径进行分析,借助给予的几点建议,旨在为高校实践育人实效性的提高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与借鉴。

一、地方本科高校实践育人的意义

高校育人思想要紧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步伐,体现时代特色。[1]当前高校在校生大多数都是00后,这一代的学生生活在新时代,自身认知层面保持着明显的优越感,实践活动参与中往往会出现眼高手低,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实践教学过程中,既无法做到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同时也很难胜任实习岗位,技能技术不达标。除此之外,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毕业生与日俱增,企业用人要求也日益提高,对于综合型、全能且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教育部门针对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必须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二者放于同等重要地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实践育人的作用。而大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实习以及实训时,不仅可以对我国国情、社情充分了解,而且实践中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所以地方本科高校实践育人思想、活动的开展、统筹规划以及高效实施对于学生能力提升,顺利就业,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顺应时代发展是非常有利的。[2]

二、地方本科高校实践育人现状

与课堂理论教学育人形式相比较,实践育人有着其特殊性,可以说是课堂教学进一步检验与延伸,也是课堂理论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增强的重要手段。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在实践育人中主要通过实习、思政理论实践、军训、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整体来看实践育人重视度较低,重理论轻实践,纸上谈兵现象普遍存在;育人制度不够完善,不严管、不执行情况明显,制度制定及实施漏洞较多,大多数实践场地安排在校外,后续落实不到位,进而造成实践育人效果欠佳;课程设置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虽然当前地方本科高校也基于定位和特色,对校企合作进行深化,项目管理不断强化,实践内容以及创新实践形式逐渐丰富,但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方面脱离了社会需求,更新速度较慢,未将优质网络资源全面覆盖,很多先进的且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教学资源没有及时融入实践育人中,造成学生和岗位衔接不到位,不能满足地区技术产业对于人才提出的高要求;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缺少专业的教师给予学生指导,使得学生实践环节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实践育人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评价过程缺乏专业性、规范化等。[3]这都充分表明了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实践育人现状不容乐观,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地方本科高校实践育人创新路径

1.完善实践育人制度

在地方本科高校实践育人中,制度的完善是保障。制定要涉及领导、教师、学生三大主体,实现全覆盖,推进实践育人常态化。比如高校领导层可构建实践育人组织制度;教师层构建育人行为规范、考核、奖励、提升制度;学生层可构建学分制、考核、奖励、评估及反馈等制度。充分发挥各个层级制度的优势,将师生实践活动开展及参与度调动起来,全面提高实践育人效果。

2.优化课程资源体系

地方本科高校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专业特点,将教学内容优化,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国情、省情、实践育人理念等。构建以教为基础,以学为主导的训练及比赛教学模式,课、赛、证、岗有效衔接,1+X证书制度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紧密相连,课证相融、训赛相通、练战相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专业技能、精神培养为主导,对教学资源进行丰富,实践课程设置和岗位对接,增设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模式,采用研讨式、案例式、项目式、情景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将理论课中实践环节优化的同时,充分结合社会岗位实际需求,站在全局视角下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另外借助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展实训课程,打造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联合,课内课外融合的创新模式。

3.提升教师实践育人能力

教师实践育人能力高与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一是,由招聘环节入手,选聘实践能力较强、具备丰富实践教学经验、政治素养过硬的教师,严把教师招聘这一关;二是,针对现有师资强化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实践培训活动,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去企业担任理论培训导师,丰富自身实践理论及经验的同时,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能够切实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为后续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三是,强化教师实践育人能力的考核,增设双师型师资激励机制,在培训中表现积极,而且实践能力提升明显的教师,学校要及时给予鼓励、奖励,促进教师实践育人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

4.构建实践育人评价机制

第一,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以此来检验实践育人实施的效果,确保评价更加全面与科学。在此基础之上,明确评价指标,实践育人全过程、全员均涵盖其中,体现评价针对性,将评价量化,保证评价结果真实有效;评价过程要专业、要规范,以新技术为依据,全程监督实践育人,鼓励多主体参与,一方面提高评价效率,另一方面确保评价更加精准、评价质量更高、更公平。

第二,构建合理的评价信息反馈体系,这样更有利于实践育人主客体及时且准确地掌握工作情况,了解实践育人效果,找问题中不断反思自身行为,第一时间做出调整与优化,实现实践育人动态改进、持续发展。

第三,构建优化修正体系,在实践育人评价体系中评价、反馈、优化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价与反馈中可以将问题解决,有利于评价对象自我完善。在评价以后要和目标比较,对问题深层次分析,在沟通与交流中制定修正方法,确保实践育人深入开展。

5.形成校、企、家育人合力

(1)发挥学校主体功能作用,夯实实践教育基础

高校在对现行实践活动认真归纳及梳理以后,制定完善的实践教育工作方案。以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学情、学科特色为依据,构建实践育人工作指导小组;在此基础之上,强化实践导师团队化建设,从现有师资中挖掘有潜能的教师,给予学生实践活动专业指导。同时增设专职岗位,学校统筹管理实践教育活动,明确岗位职责;领导机制要创新,除了本校领导及导师以外,可鼓励政府、社区、家庭、企业加入实践育人工作指导小组,通过研讨活动、交流会的开展,提高实践活动实效性;对现有实践活动基地进行全面梳理,构建稳定性强、育人效果好的实践活动平台。

(2)加强校外单位对接联系,开展实践协同育人

地方本科高校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与地区内企业积极合作,将现有实践教育基地进行完善,采用座谈会、走访调查等不同形式,强化交流与对接,共谋实践育人策略;也可诚邀企业优秀师资来校讲座,给予学生实践教育指导,企业人才与学校导师相互交流与沟通,协同育人。

(3)联合家庭亲人开展教育,促进实践教育效果

学校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形式,鼓励家长朋友参与实践育人活动,在家长的支持下,共同帮助学生巩固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实践经验缺乏,在参与活动时极易出现挫败感,而此时急需学校和家长的鼓励、安慰,而家校共同给予学生心理上的疏导,能够引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走出困惑,积极应对实践活动中的问题。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于区域企业及社会经济增长,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重视理论传授的同时,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实践育人层面,实现理论为实践奠定基础,用实践检验理论的育人目标。这就需要高校将实践育人制度不断完善,加大资金投入,拓展实践育人平台的同时,提高师资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将学校、企业以及家庭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形成合力,鼓励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中,坚决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育人评价活动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六小”活动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活动随手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