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席勒美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审美教育的启示

2022-02-26 04:36马晓薇
公关世界 2022年22期
关键词:席勒美育美的

文/马晓薇

一、“审美教育”的重要体现

高校审美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审美教育是以审美为中介、利用审美手段,让学生通过道德、知识、劳动实践等教育,获得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提升自身审美水平。席勒认为美育是“自由”的,他将“自由”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自由”也始终贯穿在席勒的全部美学思想之中,其目的就是力图为人类找到一条通向自由的道路,达到人性解放的目的。《审美教育书简》从历史的高度全面地阐述了“审美教育”这具有划时代性问题的意义,席勒因此也将“审美教育”搬上了历史的舞台[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审美教育作为一种学科教育,具有独特的贡献,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也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间段,世界各国对审美教育都给予了一定的重视程度,各个学科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审美教育给予了关注。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这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审美直觉和丰富想象力的教育。但是绝大多数的人总是忽视审美教育对学生们全面教育发展的重要性。高校的学生们正处在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形成的重要发展时期,对高校学生开展适当的审美教育,对学生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审美教育不仅熏陶着人的情感和心灵,而且更加强调德、智、体、美四育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校培养学生有关美的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水平正是绝佳的时期。在高校审美教育中涵盖着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伦理道德的文化内涵,可以将其熏陶化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知识素养,使学生获得情感、精神满足,让学生得到了情感与精神的充实,刺激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生活的激情与热忱。审美教育对高校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而,当今高校更要加强对学生审美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二、高校审美教育存在的现状

席勒是第一个正式提出“审美教育”这一概念的美学家,他把美育定义为两个方面,即情感与自由,将本质界定为情感教育,并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这四育的概念,主要强调了美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的感性本性与理性本性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我国的美育思想源远流长,但其真正的美育理论首先是受到席勒美育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而后又经我国近代学者们的努力发展起来的。我国高校审美教育在发展阶段上,仍需要借助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来完善我国高校审美教育体系。在现实社会中,高校审美教育在其目的与实施等诸多方面还有着许多的问题待解决。

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美育观念欠缺。绝大多数高校教育者对于美育的内在逻辑把握不清,导致在美育教学中极大地忽视了学生个体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影响。美育观念是指教育者在思想上对美育有着正确的认识,把握美育在教育中的核心位置。但是目前高校美育工作者对审美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即思想上的误区;高校审美教育本应该是一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具有愉悦性的教育,但是只依靠老师单一、枯燥的课堂讲授难以激发学生们对于美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们普遍缺少对审美对象的深刻理解,单单停留在认识美的表面层度并处于美的较低层次当中,并没有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与美感达到完美的融合。另外,高校审美教育工作者仅仅把“给学生看看电影”“给学生放放音乐”当成审美教育的全部教学手段,这种意识是完全不对的,人们总是下意识地把艺术教育当作审美教育,这相反是缩小了美育的教育范围,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技艺方面的才能,这与席勒提出审美教育的初衷是相差甚远的,但美育并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它是面向每一位受教育者培育其审美素质和人文素质,其全部的精髓就在于人。席勒认为,美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是不分贫富贵贱、不分信仰的教育。若是将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相提并论,那么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如果美育意识薄弱,那么审美教育就会和高校校园文化脱节,所以,加强教师的审美观念的培养、提高教师审美素质就变得极其重要。

其次,审美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高校审美教育是要培养发展具有良好品格的人,所以就要在高校设置专业、专门的美育课程,以此来支撑审美教育的持续发展。科学的高校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是确立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双层课程设置模式,在设置必修课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类型的选修课,这样高校美育课程的设置才更趋于健全、完善。[2]高校美育必修课程是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我国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等文件中也提出了高校设置审美教育课程的建议,但是根据近几年的研究和调查报告来看,部分高校并没有完全重视审美教育。其中一部分高校只是开设一些美学原理选修课程等,并没有在学校里开设审美教育的必修课,也没有规定学生们美育的学习要求。在学校开通选课时,没有教师对其进行讲解与指导,且课程数量有限,所以高校很多学生们选不上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学生们乱选课程等,导致一大部分的学生缺失审美教育,致使学生审美素养较差、审美能力较低,这大大削弱了审美教育的能力。另外,高校审美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缺乏新颖,选修课程内容较为陈旧,都是几年前开设的课程,缺乏时代感,并没有与时俱进,且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侧重于理论讲述,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学生们无法理解。对于青年学生们的审美心理特征来说,大学生具有审美意识的憧憬性,对于落后的课程内容,学生们在本能上会排斥这门课程,如若在课程的内容方面既缺少了趣味性也没有时代气息,那么这样就更难以调动学生们对于审美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审美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如若当前高校在审美教育的课程内容方面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那么这势必会影响高校审美教育的教学效果。只有在科学性、时代性和具有吸引力的基础上对高校学生合理规划美育课程安排,这样审美教育中的“美”才能得到更好地体现。

最后,高校审美教育实践活动不丰富。由于高校教学活动场所紧张,缺少专业的师资团队教学,往往都是人数较多的年级授课制,不能对每个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地指导,导致美育实践活动具有限制性、单一性。席勒认为审美是一种实践活动,任何审美观念、审美意识愉悦地获得都离不开实践。个体审美能力的提升,毋庸置疑是必须建立在深厚的美学知识的基础上,认识美、体验美和感受美只是美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如若教师偏重于理论教学的输出,忽略了美育的实践性,那么美育知识就无法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活动经验,实践也可以升华学生们的精神境界以及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今,美育元素在高校教育中没有被充分的挖掘出来,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没有做到知与行的统一。虽然某些高校开展了一些审美教学实践活动,但是,学生们的内在心理会有些抗拒,现在的学生们面临着大量的课程考核与就业压力,学生们无法顾及审美教育实践活动,极少参加有助于陶冶情操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同时对审美教育实践活动也缺乏相应的了解。

三、高校审美教育发展途径分析

审美教育是一种注重个人发展的个性化教育,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体验,使个人认识到自己的独特和价值,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席勒的美学思想在宏观上对我国的美育理论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审美教育的现状,做出可行性分析。

首先,提升教育工作者美育素养。高校具有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保证美育教学顺利、有序、有效进行的前提。教师的美学素养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具有直接的作用,学生们会对具有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的教师钦佩不已。高校美育教师应对学生们的审美能力素质把握得更为准确、了解更为全面,那么就需要提升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起先教师就要注重仪表美、形成美的意识、美的能力和美的习惯,其次要培养自身理解美、表达美的能力,养成一种审美的生活态度。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美的传播者,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必要特征,只有自身的内在和外在都拥有美,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美,从而影响学生塑造自己内在和外在美,在日常工作与生活当中教师要严于律己,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身严格要求的“美”,使学生自发地跟随教师的美并履践美。因此在师资队伍的组建中,更应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审美素养和审美教育能力,培养自身高层次的审美创造力,启迪大学生能够发现个体的审美能力。教师必须热爱生活与艺术,将这份热情全身地投入教学,使教学内容生动化,在无形之中感染学生心灵、增进师生交流、密切关注学生、拉近师生关系。在美育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保持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保持勤看书、多学习的态度,使自己拥有专业的美育技能,通过与时代结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发现美、感受美和鉴赏美,不断改进与创新教学模式,用正确的审美理论指导学生们的审美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的专业性和审美性,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审美素养。

其次,要优化高校美育课程内容设置。高校审美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形成一种综合性与系统性统一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是有效地提升审美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审美教育是要培养健康品格及全面发展的人,是要注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结合,促使高校大学生做到知行统一。高校美育课程更应紧贴时代,以专业的美育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有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喜好及审美需求进行自主式选课。传统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学生们的主体性,仅仅重视书本知识与单一的课堂讲解,导致审美教育没有实现其应有的教育目的。席勒主张要利用美的手段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展开具有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等特征的一系列活动课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行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当中体会到美和创造美,在美育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参与学生感兴趣的电影、音乐等主题进行相应教学,播放爱国主义电影,例如《我和我的祖国》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价值,让学生们在情感中产生共鸣,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并内化成行动,提高学生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学生是高校审美教育的主体,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随着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通过慕课等app扩大课程形式,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本校内优质的课程,也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们多观看其他高校的精品课程,教师结合其他优质课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校内课程和课外课程的交互作用,使教学模式更加富有多样化和互动性从而完善本校美育基础,构建完整的美育课堂。

最后,积极开展审美教育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其个性也较为突出,学生们强烈的求真、求美的愿望就要求高校必须抓紧美育实践活动,改善教育方式与方法。席勒曾指出:“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3]席勒的“游戏说”是他的美育的教育方法,借助游戏使人的理性冲动与感性冲动达到统一,审美游戏是一种生动性、自由性的体验,只有在这种自由、活泼的审美游戏中,人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美。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要具有实践性,而我国的美育实践经验不足是导致美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现今高校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定期创办节日活动、艺术展览、文艺晚会、体育活动等,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审美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愉悦性与教育性,真实地感受真、善、美的合而为一。同时学校也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邀请德艺双馨的美育教育大家们举办关于美育教育的系列讲座,提高学生们的美育意识。在高校审美教学中,教育者在教学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者要明确美育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正确的认识美育为学生带来的价值,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为学生树立内外兼修的美的形象,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者的影响。高校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应将教学领域延伸到社会生活当中。通过实际的社会生活活动,使高校学生们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更深入的认识,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操,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发现美、追求真善美统一的意义。审美教育实践的最终目标是使人获得美感体验,在富有美感的环境中升华情感,创造及丰富想象力。高校审美教育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们统一到爱国主义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参观红色革命纪念馆,接受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的洗礼。在课余时间,学生们也可以加入志愿者团队,跟随团队多做一些公益活动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审美道德素质。因此,高校审美教育不仅要加强学生个体精神意识更要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获得的美感,从中使学生在意识与实践中发现美、感受美与创造美。

审美教育对促进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塑造完美的大学生和谐人格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席勒审美教育思想为基础,分析当今高校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状,分析了审美教育在高校美育的价值体现,剖析了美育价值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审美教育在高校美育价值实现的几种可行性对策与建设性建议。高校审美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具有漫长的过程。虽然在具体的美育课程实施中还有很多问题,但是相信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方的努力下,可以使美育的价值最大化。

猜你喜欢
席勒美育美的
论公民美育
文学巨匠歌德论挚友席勒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古典的浪漫——服装设计中席勒的美学思想
克里姆特&席勒:挑战一切『有所掩饰』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教师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