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高校外语专业的网络思政教育

2022-02-26 04:36毋津郑为国任佳妮
公关世界 2022年22期
关键词:外语队伍思政

文/毋津 郑为国 任佳妮

一、新时代的网络思政教育背景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网络技术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从功能简单的小灵通手机到现在的智能手机,这些硬件设备高频率地更新换代,直接彰显出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特性。如今,随着我国5G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更是将国内的互联网发展提升一个新的高度,引领全球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

在网络发展如此迅速地新时代,网络对人民的日常生活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根据第 43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占整体网民的67.8%,其中20岁到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而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基本上都正好处于上学的阶段,他们对新兴事物的接受相当迅速。但是,在20岁到29岁年龄段,青年正处于思想意识逐步成长健全的重要时刻,此时他们的政治思想意识比较薄弱,有必要经常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们进行正确引导。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国内外思想交流、交融、交锋的平台,成为话语权争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因此,这就对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与时俱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格局,占领网络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掌握主动权。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一定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借助互联网发展的快速列车,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应时而生、应势而起,网络思政教育所占比重也就越来越大。在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等手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例如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开展线上教育讲座、开设思政教育相关论坛等等。

许多学者也对网络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原欣伟,刘欢[2]等调查研究了大学生对网络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况,发现大学生经常搜索的网络教育资源类别是网络课件和专业文献,最想从网络教育资源获取的知识类型是专业课知识和文学艺术修养知识,学校图书馆网站和商业机构网站是大学生获取网络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这说明网络加速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获取,高校应该整合和利用校内外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知识获取需求。夏小涵、袁睿[3]等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课程现状进行了研究。他们研究发现多数大学生进行网络课程选择时仅仅是为了完成学分规定而选修,通常选择比较好完成、容易拿学分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大大降低了网络教育的效能。

针对大学生网络教育的现状可以发现,很多大学生使用网络经常查找专业相关的资料,但是当进行网络选修课的时候,更多的是趋向学分制的完成,而欠缺了对自己专业素养深度提升的考虑。这就使得高校教育必须解决如何使用好互联网大平台去更好地服务教育青年学子,高校必须对新时代下的网络教育的路径进行探索研究。田树学、王占仁[4]等对“互联网+大思政”教育模式的实现路径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大思政”教育模式致力于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教育现状为“互联网+大思政”教育模式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他们结合SWOT分析法研究出一套全员参与、时空延展、体系开放、制度保障的“互联网+大思政”构建策略。孙鲁霞、张雷[5]等从网络固本清源、网络优势发挥以及网络主题把关三个点对网络思政教育路径进行探索分析,为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郑云彩、马玲[6]等就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路径也进行了研究,他们更偏向自身的理解运用,分别从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模式、利用微平台开展相关教育工作以及建立专业的教育队伍,提升教育技能三个方面进行了网络思政教育路径的指引。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新时代发展下,网络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而且也有很多学者已经对网络思政教育的路径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研究。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整个“互联网+大思政”背景下对整体模式的探究,而思想政治教育却不能整体统一化,它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所以,有必要对网络思政教育的探究进行更细一步的分化。本文就结合网络思政教育的特点,主要针对当代高校外语专业的特点进行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探究分析。

二、新时代高校外语专业的网络思政教育现状及特点分析

1.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在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大多依旧是以线下思政课为主,没有把握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也没有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网络思政教育队伍,仅由各学院的专职辅导员兼管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并且大多专职辅导员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也处于一边学习一边教育的阶段,这样就会造成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成熟度不够,专业性不强,教育效果不显著。

2.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相对单一,教育效果欠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针对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全面展开,但是对于新时代新青年的网络思政教育的模式相对单一,做不到与时俱进的高度、达不到因人而异的灵活。现有的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多局限于利用官网、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正能量的宣传、或对日常的思政教育工作记载、或转载热点问题等。在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要受众主体、让学生广泛参与学习,未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网络思政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3.外语专业内容学习广泛,受到国外文化渲染程度明显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学习以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相对其他专业的同学,高校外语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时刻与外语接触,学习的专业内容会涉及很多国外的通用习俗等,学生就容易受到其中包含的外国文化影响,久而久之会对学生的思想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加强高校外语专业的网络思政教育的对策

1.完善和加强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切身教育重要环节,因此网络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也是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基石。一支强大的队伍是外在硬件与内在修为共同强大的结果,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中,不仅仅要优化队伍结构配置,更需要提升队伍整体的网络修养。

优化队伍结构配置是对整个队伍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充分发挥整支队伍的最大潜能。在大多数高校中,网络思政队伍基本都是依托于学校学院的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第一梯队由各学院党委副书记牵头,主要负责学院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及思政教育课程研究与安排;第二梯队则是各学院的学工及团委负责人,负责大学生的网络思政教育的计划安排、协调管理以及思政教育相关活动的评估、网络宣传等;第三梯队就是专职辅导员队伍,直接涉及学生的全方位日常管理。三个梯队相辅相成,分工明显却又目标一致,但是在网络思政教育环节存在着很大的协同性不足,经常处于各自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短时间内很难形成具有精通网络应用技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提升整体队伍的网络修养是指提升教师对网络信息进行处理的思维能力以及在网络上应遵循的网络规范、道德修养等。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队伍不仅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网络修养。提高队伍的网络修养,重心是要提高网络教育理念,扎实学好网络思政教育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做到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效果相一致,充分发挥网络思政教育阵地作用,打破空间束缚的优越性。

2.深入研究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优势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深入研究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模式,做到与时俱进,开辟出符合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据互联网行业大数据调查报告显示,社交类 App 对“00后”大学生的渗透率达到了 98.93%,他们既使用 QQ、 微信,也使用微博、B站、抖音、快手等。[7]经过对外语专业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有效问卷505份),超过80%的外语专业学生每日在手机上消耗的时间达3至4小时,并且在使用手机时高频次通过微信、抖音、微博及QQ等网络社交平台来获取自己关注的信息点。这就对我们网络思政教育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即网络思政教育如何跳出传统的公众号分享教育等模式束缚,实现基于大学生常用互联网软件的网络思政教育新途径,例如“思政+微博”、“思政+抖音”等形式。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新模式时,一定是坚持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发展导向,以服务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宗旨,利用热点模式不断开发优秀的网络思政教育作品,不断提升教育内容,建成大学生喜爱的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政课堂,通过网络丰富的形式将思政教育无形的贯穿在学生周围,提升学生的懂政治、学政治、强思想能力。

3.加强课程思政融合建设,实现“三全育人”落地

网络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但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住这个主阵地,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发挥网络的作用,而是要在充分挖掘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的同时,利用线下授课教育来巩固网络教育的效果,加强线下线上双线联动,扩大网络思政教育的影响力。

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足、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根据外语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学生必定会经常性地接触西方文化教学,他们更有可能被西化,接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加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必然且急迫的大势。王会花、施卫萍[8]分析了外语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优势和误区,从发展模式、课程场域、参与主体三个维度探讨教学改革的推进路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建设是一个学院所有课程的系统性工程,是新时代下构建“大思政”格局和“三全与人”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调动专业教师、学生、辅导员等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全部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全方面、全角度地加快课程思政地建设与推进,实现“三全育人”体系的完善与落地。

课程思政融合建设不仅仅是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1+1模式简单相融,而是要求在学生健康成长的大学期间,方方面面的融合教育。以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思政与专业发展培养为例,已经形成了一套教学+管理+实践的全方位培养体系。在日常的专业教学中,专业老师每周都会定期地开展专业研讨会,讨论如何更平滑更有效地将近期的国家热点、思政教育等融合在外语专业的教学课堂上。在学生的日常管理模式中,以党支部建设为基点,发挥党建带团建的引领优势,开发出外语讲特色、党史学习中英双语宣讲团、中英双语版心得体会等模式,鼓励同学积极报名参加用外语讲中国故事等竞赛实践,充分发挥思政学习与专业实践的相融合,更好地加快课程思政融合的融合。经过长期的指导与发展,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4.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外语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外语专业的学生现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特殊群体,他们更有可能被西化,接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因此,要高度重视英语专业学生思想变化,及时找出思 想问题与对策,提高他们抵抗多元文化冲击力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外语专业的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和加强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就一直倡导积极培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我国国情,从国家到社会再到个人全面地总结出了现阶段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涵,对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以及号召力。加强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要从思想上加强大学生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加强外语专业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避免学生在形形色色的外国文化与外国思想面前产生动摇之心。

在十八大提出核心价值观培育之后,2014年至2017年之间,中国留学生的回流率一直稳定在79%左右,留学生归国发展已经成为大趋势,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留学人员学成归来,汇入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建设中。这些数据全面地体现出了对经常接触国外文化渲染的外语专业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四、结语

本研究主要是结合对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管理的思考,针对外语专业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致力于寻找加强对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培养及管理方法。本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校对外语专业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培养的研究,以有效途径培养思想坚定的外语专业高校生,充分发挥外语专业优势。通过培养优秀的外语人才,将中国声音与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
外语队伍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