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视角下英语专业泛读课程中的双向文化渗透

2022-02-26 04:36肖晴
公关世界 2022年22期
关键词:英语文化教师

文/肖晴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教学应“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中,与精读课、语法课相比,泛读课的目标除了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本身的理解能力,比如词汇、句式的积累;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如提纲挈领、同义替换及提高阅读速度等,更深远的教学要求应在于通过大量阅读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思维模式等,使学生体会到其与本国文化间的异同,更深刻体会到本国文化的魅力,建立民族自信与自豪,同时学会以辩证的态度对待异域文化,更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对学生进行中西双向文化渗透是泛读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泛读课程拥有良好的思想教育基础与迫切的思想教育需求。本文试图探索英语泛读教学中文化教学与思想教育元素的有机结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

一、双向文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双向文化教学及学习现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学生方面

首先,文化内涵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是个逐渐渗透的过程。而不少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意识到文化沉淀为自己英语学习带来的好处,主观积累意愿不强,更重视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本身,对英语背景文化知识知之甚少。事实上,文化知识欠缺会反过来导致学生难以掌握有深度的语料,如含有大量隐喻的脱口秀、喜剧节目,有复杂历史根源的新闻等。但即便如此,学生也仅仅将其归因为词汇量不够,从而陷入“即使大量背诵单词句式,也无法得到足够学习成就感”的漩涡之中,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积极性受创。[1]

另外,虽然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年轻人可以接触到更多西方思想、文化、习俗,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不在少数。对文化的理解止于表面,不探究其根源,使学生无法在交际中举一反三,应对自如。[2]更谈不上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异国文化,在与其交往中保持清醒独立的态度,因而也无法真正欣赏西方文化精华,或摈弃其糟粕。

而文化知识匮乏并不仅仅针对英语文化,即使在母语文化方面,大学生中也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甚少、理解浮于表面等,即使英语表达能力提高了,也无法就本国文化相关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其原因包括学生从中小学时期开始就以考试为重,没有时间精力进行考点之外的知识学习,也没有意识到这些知识的重要性。而进入大学之后,国内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及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上,为了减少母语的负迁移,都着重强调英语文化知识输入,而对本国文化知识传授不多。

2. 教师方面

英语专业教师多在以西方文化输入为主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自然可能存在自身文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也就难以就双边文化进行合理分配与讲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对不同文化进行多角度解读,只能照本宣科。正因为自身文化知识储备不够,不论英语文化或母语文化,教师的输入通常不能做到紧跟时事,所采用英文语料及其涉及的思想偏老旧,无法让学生感受语言本身的发展及思潮的变化。而在输入中国文化时偏向古典文化及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现象缺少介绍,更不用提将之与西方社会变化做出对比,导致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达到有效沟通,无法传播中华民族文化。

3. 课程评价方面

目前英语专业对于学生学业能力的评价仍以语言能力为主,较少有对其文化知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核及评估。因此教师及学生都无法掌握文化层面的学习情况,也不能据此调整教学与学习的内容与进程。

二、双向文化渗透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1. 用思想教育指导教学设计,建立双向文化渗透框架

第一,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厚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生。在素质上要求“本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本专业学生应掌握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基础知识,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基本情况;掌握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我国国情和国际发展动态。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中西文化输入的方式和节奏。不是临时起意的灌输,而是让文化知识长期、稳定地持续性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对如何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合理融入两种文化输入进行整体设计,在语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建立双向文化渗透框架,有规划性地将两国文化、历史、道德观念及精神文明等系统地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在设计教学大纲时体现整体提高学生母语文化素养的要求,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融入教学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文化知识点的英文表达并理解其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使其能够敏感地意识到中西文化差异,同时热爱中国文化,为传播中国文化做贡献。

第二,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文化信息,注重梳理信息间的逻辑关系。泛读教材大都涉及话题广泛,但受篇幅限制,不可能覆盖到文化中的所有知识点,尤其是中国文化,需要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发掘可以进行双向文化渗透的切入点,并有逻辑性地串联起零散文化知识点,据此为学生引入拓展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建立双边文化储备框架。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底蕴,不仅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包括历史、习俗等,更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有坚实的双边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教师也要紧跟时事,了解中外对不同话题的不同态度,在培养学生世界视野的同时,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贡献。

第三,教师需要树立以文化渗透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文明交流互鉴观”要求加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虚心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具体到英语教学上来看,教师需要提高自身民族文化意识,认识到文化输入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立足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选择性地输入西方文化。在扩大学生词汇量,训练阅读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相关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对文章内容进行解构、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地观察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将思想教育元素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能够消除成见,更富有同情心和同理心,从而在接触外国文化时具有平等的观念,更积极自信。

2. 用思想教育丰富教学活动,充实双向文化输入系统

首先,教师需要丰富课堂活动。可根据课本内容,通过各种方式组织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使文化教学以多样化的方式像涓涓细流般渗入学习过程中。例如,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探寻文化渊源、通过辩论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等。本文作者使用的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方杰、王守仁主编的《英语阅读》第二册。以该书为例,在讲解第三单元“Holocaust”这个话题时,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调研,收集跟话题相关的史料,增加学生“亲历历史”的感觉,使其深刻感受人类历史上的战争、暴行给世界人民,尤其是妇女儿童等带来的伤痛。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将文章中的文字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使学生能更深刻的记忆及理解所学的知识。搜寻资料及实地旅行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可促进其发现学习历史事件的意义,敦促学生不忘历史,负重前行。再如,讨论食物话题时,与学生探讨中国菜肴的翻译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还能加深其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探究中国菜系和外国烹饪方法之间的异同。也可在课前为学生分组,以完成项目的形式让学生收集不同国家烹饪相关话题信息,并在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同学。在学习第五单元“Travel”这个主题时,教师给学生播放介绍中国风景名胜的纪录片,或者让学生分享自己旅行的经验及感想,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第十四单元“Drama”主题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中外戏剧故事表演,让学生亲身体会中西戏剧的异同,激发其对戏剧这种艺术形式的兴趣。

其次,教师的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拓宽文化教学的外延。教学活动如能与社会现实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更深刻地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增强其学习动力。教学中合理结合时事,向学生拓展其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娱乐新闻等方面的英语材料,引导其思考其中的文化内涵。比如讲授《英语阅读》教材第四单元Ethnic Diversity时,可以结合国外的Black Lives Matter,All Lives Matter等活动,来向学生讲解西方对种族问题的态度。中国也是多民族国家,适当介绍我国的民族政策及取得的成就,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异同,增加民族认同感。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英语表达“Melting Pot”“Salad Bowl”的文化内涵,也可以让学生能更自信、自如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是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平等观念的过程。阅读技巧的讲解也可以结合时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操练训练,比如本教材Reading Skills中的阅读技巧 distinguishing between facts and opinions, 可以通过列举新闻中的用语来锻炼学生区分事实与观点的能力,提高其逻辑分析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

另外,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在进行文化渗透时,注重就知识点提出开放式问题,并引入不同的观点,甚至是较为小众的认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合理性及不足之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模式,在看待双边文化时“求同存异”。引导学生学习英语文化,并以此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比如在讲解西方艺术流派时,拓展讲解中国国画与西方绘画的异同,分析各自的特点,体会其中的差异和各自的美感,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丰富的课堂活动也能提升教学趣味性,提升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兴趣,使其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求知。

3.用思想教育连接课后活动,创设双向文化浸润氛围

第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也是泛读课的长远目标之一。因此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推荐正确价值观导向的课外读物,通过这些读物的选取来引导学生的阅读倾向性。选取英语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加深学生对英美历史、文化的了解,阅读畅销书、名人传记等则能使学生熟悉当下热门话题及西方思维模式,如果同时推荐中国同时期或者与国外作品在某方面有对比性的文学作品,则能深化学生对中西差异的感受。例如,在讲解outlining 这个阅读技巧时,可以结合中国四大名著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训练。要求学生在课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中国古典名著或者外国名著中主要人物的思维导图,或者就故事主要内容写出大纲。因中外名著通常出场人物繁多,故事内容纷繁复杂,通过此种方式能让学生体会到outlining的制作方法及对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了解。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国内优秀的英语报纸媒体等,如China Daily,CGTN等,有利于学生了解国内外热点事件及相关主流观点,使学生能更容易记住其相关的英语表达方式,在涉及类似话题的交流中能言之有物。广泛的英文原文阅读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而众多材料中的思想教育元素则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而阅读对于写作能力和口语能力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在泛读课之外对于课本知识的复习及运用才是决定其是否能真正内化语言知识甚至进而进行文化输出的关键因素。泛读课的教师也应注重为学生提供输出的平台,如组织读书会活动等,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语言技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学习者更容易从环境中习得知识。英语教师间就文化渗透及思想教育进行集体备课,并与哲学等课程联系起来,让学生的整个高校学习生活形成思想教育网络,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系部和学校可举办各种与双边文化相关的英语活动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为学生建立可浸润于中西文化中的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意识到自己是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一分子。而就泛读课程另一目标而言,学生能够在文化持续渗透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内化词汇句式、典故、习惯表达及阅读技巧,自然也有利于其阅读技能的提升。

最后,将对文化知识及思辨能力纳入课程评价考核体系。教师和学生都需及时对文化渗透的情况进行反思,查漏补缺,确保渗透的深度和广度。建立对跨文化能力及批判式思维的形成性评价,根据学生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展现出来地对文化的理解透彻程度,换位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教师能够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文化渗透体系。学生也能对其双边文化掌握程度进行了解,提升学习主观能动性及认知学习能力。

三、结语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一大功能就是传承、传播文化。学习他国语言的深层次目的即是学习文化、实现文化间的互相理解、沟通。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为“跨”,在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如果学生本民族语言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就无法在跨文化交际时显示足够的文化自信,传播本国文化,更不能掌握文化话语权。反而容易在审美、习惯上盲目跟随潮流,受到英语世界的影响而不自知,在交际时亦得不到对方的尊重。作为以文化输入为重要目的课程,英语专业泛读课能够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教师需要在课前、课内及课外注重建立双边文化渗透系统,丰富文化教育生活,创设文化浸润环境,同时引导学生对比、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异同,学会欣赏他国文化优点,有扬弃地学习文化知识。

猜你喜欢
英语文化教师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谁远谁近?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圆我教师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