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类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影响因素扎根探测*

2022-03-06 02:46查先进陆泽宇
图书与情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信管内驱力科学研究

王 雪 查先进 陆泽宇,2

(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2.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湖北武汉 430072)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大力推动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特别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创新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关注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科学发展与科技创新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2]。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信息管理类(信管类)专业与信息化和数字化密切相关,本文利用扎根理论,结合信管类专业,对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形成和提升的因素进行系统探测,旨在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中高质量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对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1.1 科学研究素养

科学研究素养,也可理解为科研人员的科学素养或学术素养,是一个具有多元内涵的包容性概念,Durant指出科研人员的科学素养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掌握科学知识,必须理解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所需的基本事实和概念;二是运用科学方法,懂得以辩证、严谨、开放的思维和态度通过科学规范和行之有效的手段去解决科学问题;三是了解科学文化,遵守从提出科学问题到科研成果进入知识网络的整个流程及流程中的学术道德规范[3]。随着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第四范式的兴起,信息和数据成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科学研究基础,科研素养的内涵得到不断扩展[4-5]。信息素养、科学数据素养与科学研究素养共生依赖[6],学者们除了对学术素养[7]、科研能力[8]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还重点关注了信息素养[9]、科学数据素养[10]等的内涵及其培养、评估和影响。

尽管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可科学研究素养是研究人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需要及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对科研决策[11]、科研绩效[12]等有着积极影响。国内外关于公众科学素养[13]、中 学 生 科 研 素 养[14]的 测 量 和 影 响 因 素 研 究 较多,但针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教学和导师等外部层面,从内外部进行综合性系统分析的研究较少。许祥云和杨小茹基于学习收获理论构建了研究生基础性科研素养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发现院校支持、课程教学、导师影响、个人投入和期望素养对其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5];Techakosit和Wannapiroon基于关联学习理论发现教师的榜样作用、导师制建立的师生关系,以及互联网等其他可以支持和激励学习的学习环境因素等对个体科学研究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6]。

1.2 学术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概念指个体对完成某一特定行为或达成某一特定目标所需能力作出的主观判断和产生的信念[17]。在学习和学术领域,则反映为个体在一定水平上对自己成功完成学术(业)任务、胜任科研工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18],即学术自我效能(academic selfefficacy),也可称为学业自我效能、科研自我效能(research self-efficacy),对学生的学术成就[19]、学术表现和学术坚持[20]、科研生产力[21]、生活满意度[22]等具有积极影响。研究生学术自我效能的内涵也具有多元化,可将其划分为胜任效能、实践效能、投入效能、创新效能、应对效能和坚持效能六个方面,研究生学术自我效能存在性别、年级和学科差异[23],其中创新自我效能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24]。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通过绩效成就(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心理和情绪唤醒四个方面来实现[17],所以学生的自我突破、导师的指导[24]、学 习投入[25]、学术韧度[26]、良好的科研培训环境和工作同盟[21]等都可以有效增强研究生的学术自我效能,学习压力[27]和主观幸福感[28]等则会从心理层面影响学术自我效能。已有研究对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研究较多,或只从个体层面的某种因素对研究生学术自我效能进行讨论,缺乏对其影响因素的系统性探索。

可以看出,学术自我效能和科学研究素养在内涵上异曲同工,本质上都与研究人员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实现科研目标相关联,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很大程度上可表现为研究生的学术自我效能。综上所述,结合科学研究素养和学术自我效能的已有成果,本文认为,科学研究素养是研究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基于学术道德和规范,根据主客观因素,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实现科研目标、取得良好科研成果所做出的判断和产生的信念,是研究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以信管类研究生为例,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地深入探测。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搜集

2.1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能够基于与研究对象互动(如访谈)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运用系统化的三级编码程序(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29],归纳出相关概念并建立理论体系,在探索性研究,特别是在涉及个体、人际、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契合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具体而言,在原始资料搜集上,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在三级编码分析上,借助了Nvivo12[30]软件。

2.2 数据搜集

为了充分了解信管类研究生对其科学研究素养影响因素的看法,确保良好的内容效度,文章基于三名预访谈对象的建议,对访谈提纲进行了完善(最终访谈提纲见表1)。其中对科学研究素养影响因素的探测,主要通过访谈对象对科研素养自身优势和问题形成原因的思考来实现。除了引导性的开放问题,还注重访谈中产生的细节问题和引申问题,以更好地获取研究对象的解释性理解。

表1 访谈提纲

在访谈对象的选择上,考虑代表性、全面性和方便性,本文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信管类专业的研究生作为主要样本,还有1名就读国外信管类专业的研究生,样本量共计24个(R01-R24),基本涵盖了信管类的各个专业。同时,还搜集了网络中与信管类研究生科研素养影响因素相关的二手资料(如武大信管学术之星专访①详见http://simyjs.whu.edu.cn/yanjiushengfengcai/bangyangrensheng/2021-01-02/5485.html.)作为补充,共计3篇(E01-E03)。

在访谈方式的选择上,以线下面对面交流为主,给受访者保留较充分的思考和观点表达空间,并通过受访者的外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更好地接收其传达的信息,进一步确保访谈内容的信度与效度;对身处外地或国外的受访者采用线上电话访谈的方式。平均每次访谈时间约为20分钟。

3 数据分析和结果

3.1 开放编码

在开放编码阶段,首先对原始文本逐句逐段地进行理解和分析,按照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并尽量使用受访者原话,经过多次对比梳理,最终提取243个初始概念(部分原始语句的概念化过程见表2)。

表2 从原始语句到初始概念的形成过程举例

然后,为了进一步找出初始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具有相同本质属性的概念进行归纳提炼,最终得到23个基本范畴,并罗列具体过程、基本范畴的内涵和定义依据(见表3)。

表3 范畴化编码情况

续表3

3.2 主轴编码

通过对各基本范畴的聚类、抽象和整合,建立逻辑连贯的关系内涵框架,以构建主范畴,最终形成五个主范畴: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科研经验、个体内驱力、他人驱动力、环境驱动力,同时将研究生阶段、研究生类型、学科性质、专业背景纳入控制变量,使研究结果更具普适性(主轴编码的过程和结果见表4)。

表4 主轴编码的过程和结果

3.3 选择编码

选择编码阶段通过揭示主范畴之间的关系,挖掘具有统领性的核心范畴和围绕该核心范畴的故事线。科研经验、个体内驱力、他人驱动力、环境驱动力等主范畴都对科学研究素养具有影响,因此确定“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为核心范畴、“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培养和提升的前置影响因素”为主故事线。基于此,影响信管类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因素、研究生科研素养的主要提升路径得以揭示和验证(见表5)。同时根据这些典型关系,形成了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见图1)。

图1 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表5 主范畴间的关系结构举例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通常是指:不能从新获取的原始资料中再进一步凝练出新的范畴和新的范畴间关系[39]。本文对最后搜集的2份访谈内容和1份网络二手资料进行分析,按照相同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不再从这些资料中发现新的范畴,范畴间呈现出一致的关系脉络。据此,可以认为本文建立的理论模型达到理论饱和。

4 研究结果讨论

通过上述扎根理论探测,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主要受个体内驱力、他人驱动力、环境驱动力和科研经验的影响,个体内驱力和科研经验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有赖于个体、导师、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帮助,有赖于师门/实验室、学院、学校、社会等多方的相互协调与促进。该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个体内驱力包括个人规划、科研热情与认同、身心状态、个体内在特质和科研投入。想要从事科研工作、对科研充满兴趣和热情、具有科研认同感的研究生拥有更积极、更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会对自身科研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付出更多努力,有利于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提升,这种影响在硕士研究生中更加明显。健康的身心状态是科研工作的本钱,是让研究生科研素养不成为空谈的基本条件。内在特质主要体现为性格特征、学习习惯、科研天赋,拥有与科研工作特点相契合的内在特质会帮助研究生更快提升科研素养。科研投入强调研究生的努力意识和努力程度,能反映研究生对自身科研素养的自我认知程度,不管是完成课程或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还是自学科研知识或技能,当意识到自身科研素养不足,投入越多时间精力、越努力,研究生的自我效能和科研素养就会越高。个体内驱力除了直接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还通过科研经验的中介作用来促进或阻碍科研素养的发展。因为科研内驱力越大,在对自身科研素养的高要求和清楚认知下,为了弥补自身不足,研究生主动参与科研项目、学术写作、文献阅读、学术讲座、网课等科研实践的数量和完成质量会更高,就越可能在实践中收获有益的科研经验,进而提升自身科研素养。

(2)他人驱动力是身边人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形成和发展带来的外在力量。一方面,他人驱动力可体现为榜样的力量,在同伴中则更多体现为社会比较的结果。与研究生接触最多的导师、同伴及其他有影响力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科研能力等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或者在与同伴的比较之中,说服或唤醒研究生的科研素养,这种影响机制可能是直接的,如导师的思维方式、学术态度等科研素养可能会直接转移到研究生身上,也可能是中介的,即导师、同伴、领域内著名学者等的科研素养意识和水平会唤醒研究生的情绪状态,使其主动调整自己的科研热情和认同以及科研投入,进而影响其科研素养的发展,如当周围同伴都掌握某种技能但自己不会时,就会产生压力,促使研究生主动去学习相关技能。另一方面,他人驱动力还存在被动效果。如导师提出必须掌握某种研究方法或工具的要求,研究生不得不去学习和提升;导师或严格或自由、或强制或启发的培养方式及其在学术资源上的支持力度也会对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如何针对不同研究生因材施教是对导师培养工作的一大考验。此外,导师的性格、师生关系、人际关系等也会影响研究生在科研学习工作中的身心状态,影响科研素养的发展。

(3)环境驱动力是研究生感知来自师门/实验室、学院、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外部推力,牵制着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环境驱动力不仅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还通过个体内驱力和科研经验两种中介机制影响研究生的科研素养,主要体现在学术氛围、外部支持、社会规范、课程体系和内容、社会和学科发展需求五个方面:①学术氛围是环境驱动力最直观的综合表现,一个良好的、令人满意的学术氛围是研究生专注科研的保障,会带动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和认同和科研投入,甚至改变其个人规划,进一步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与研究生科研关系越密切,学术氛围的影响越大,在信管类研究生看来,师门或实验室的学术氛围对其影响最大,因为这还会直接影响他们从与同门伙伴的学术交流中获取科研经验、从同门伙伴的鼓励和支持中获得言语说服和积极情绪唤醒带来内驱力的可能性和程度;②外部支持包括软硬件设备支持、资金支持、网络支持、学术资源支持、政策支持等可以扫除科研过程中的客观性障碍,保证科研道路畅通无阻;③社会规范主要来自研究生科研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所带来的对科研素养的要求,如为了顺利取得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达到毕业要求,迫使其科研内驱力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科研素养,此时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再如奖学金等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会影响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和科研需求,影响其科研素养的发展;④课程体系和内容是研究生获取专业知识、掌握科研方法和能力的最基本来源,对研究生科研素养起着基础性影响。一个有利于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和发展的课程体系应具有合理性、全面性和整体性,既能满足专业培养要求也能满足研究生对科研素养的自我要求;课程内容应强调针对性和与时俱进性,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需求;⑤社会和学科发展也会影响研究生科研素养,对信管类研究生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研究情境,还对数据分析能力、实证研究能力等科研素养的各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4)科研经验是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得以形成和提升的最直接途径,研究生在日常积累、科研实践和学术交流中吸收越多有用经验,科学研究素养就可能越高。科研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替代性经验,成功的经验更能促进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发展。直接经验主要来自研究生在文献阅读中了解和掌握的理论知识、方法工具和前沿动态,以及在科研项目、学术写作、学术会议、科研竞赛中对这些理论、方法的亲自应用和实践。科研实践经历越丰富、参与流程越完整,研究生能收获的有益经验也就越多,有利于其科研素养的提升。因此导师在培养学生或学院在设置培养方案时,建议根据研究生的本科背景加强科研实践,并更多地要求研究生围绕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来参与多形式的科研活动。替代性经验主要来自导师、同伴的学术指导,以及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科研活动中他人的经验交流和分享,此外,随着互联网学术社区的不断发展,研究生还通过浏览社会化媒体来获取更丰富的科研经验。替代性经验可以帮助研究生把握学科动态、习得科研技能、思辨已有成果、在科研过程中少走弯路,强化科研素养。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2]。这些都离不开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本文关注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创新性地引入学术自我效能,从自我感知角度提出科学研究素养的定义,发现个体内驱力、他人驱动力、环境驱动力和科研经验发挥着巨大作用;学科性质、专业背景、研究生阶段和类型的不同也会影响研究生科研素养;导师、同伴和学术环境在研究生科研素养培养和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生科研素养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研究生的个体内驱力和增加研究生获取科研经验的机会,个体内驱力和科研经验需要研究生自己、导师、学院、学校等在(自我)管理、制度体系、科研支持等多方面与社会和学科发展需求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创造舒适健康的学术环境。本文为信息类专业及其他专业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对策建议,未来可对理论模型做进一步的细化分析和实证检验。

猜你喜欢
信管内驱力科学研究
唤醒内驱力,让孩子拥有“自推”的力量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智能时代下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探索与实践
纺织科学研究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应用型院校信管专业基于企业驱动的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