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研究

2022-03-18 04:28朴素艳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

朴素艳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进入新发展阶段,创新创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主旋律和精神特质。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的摇篮和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可喜成绩。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育人目标的一致性、教学内容的互融性和育人效果的相互影响性[1],二者深度结合、协同育人、相互助力,就成为新发展阶段高校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的应然选择,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和重要举措。思创融合:一方面有助于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但从实践结果来看,高职院校思创融合协同育人还存在认知偏差、理论基础缺乏、课程联动不足、教育保障机制偏弱[2]等问题,成为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的因素。因此,提高认识,加强研究,构建和实施特色鲜明的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对新时期高职院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价值导航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政治站位,使高职生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和国家发展大目标,认识社会发展大趋势,将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从而准确定位创新创业方向,优选创业项目,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能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帮助高职生科学辨析社会需求、市场前景、个体现状与资源配置关系,从而明确创新创业目标与方向,激发创新创业斗志,在实训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夯实理论知识与能力基础。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补足精神之钙,培养高职生的创业精神,完善健全人格,锤炼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创业观,客观上有利于组建正能量的创业团队、培育良好的团队文化。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价值引领[3],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有利于准确把握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红专结合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创新创业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实践支撑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涵,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让改革创新助力大学生青春远航大有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大量鲜活的案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针对性,以创新创业成功案例来验证、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落地”“接地气”;另一方面,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以融入创新创业素材的教学内容改革和结合高职生创新创业实训实践的教学方法创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在有效指导和引领高职生创新创业的同时,打造新时代“创新型思政课”。

此外,树立“大思政”教育观,以促进高职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理性就业创业为落脚点,将创新创业元素有机融入党团组织活动和学生日常管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创新思维和创业信仰带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及由此带来的积极学习、充实生活、自信前行的思想进步,促使学生人生态度质的改变。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占领教育高地、创新教育方法、扩展教育领域,做到提升道德修养、锤炼精神品质与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并重,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使命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和时效性。

二、科学构建思创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

思创融合协同育人的关键是打破部门壁垒,从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入手,基于职业教育特质和高职生实际,从教育目的、教育任务、教育要求、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方面开展学科整合,从而科学构建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助力、协同发力,发挥出“1+1>2”的教育融合效能。

(一)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统领的思创融合协同育人体系与发展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属于素质教育范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二者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4],为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提供了前提条件。在育人目标统领下,高职院校必须打破部门管理纵向条块分割,淡化产教之间、校企之间的横向教育边界,整体构建融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个性发展指导与身心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素质教育体系[5],并在此框架下构建起协调第一、二课堂,贯通校内外、连接校与企的思创融合协同育人的子体系,实现以完善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以创新创业思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态互动共融共建的发展模式[6]。思创融合协同育人体系与融合发展模式的构建,从宏观层面有效解决了思创融合协同育人的体制障碍和总体行动规划问题,这是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施的前提与基础。

(二)建立思政课与创新创业课的课程共建机制

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型思政课改革与建设,是思政课体现时代性,发挥教育功能,增强说服力、吸引力和时效性的应然选择。思政课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创业元素,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创业精神,锻炼创业意志。理论教学在提升学生思想素质、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的同时,有机融入对党和国家理论政策的解读,以党和国家的创业史和鲜活生动的高职生创业案例来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采取创新创业案例教学方式,把社会热点问题植入具体事件之中,深化学生对社会具体问题的认识,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必须借鉴、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价值,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突破原有的以课堂授课为中心的教学方式[7],由单一理论课堂向第二课堂的社团协会活动和社会实践拓展。积极开发基于企业实习实训的思想政治教育企业主修课、基于众创空间和创业孵化基地的创新创业研修课,全学程设计构建“课程+活动+研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块,从理论教育向实践教育转化,做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创新创业理论课教学要借鉴思政课的育人方法,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能仅满足于创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应重点加强价值观培育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的培养,增强课程的政治教育和人格塑造功能。创新创业实践要对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教育计划,调整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依托课程、项目和活动,全学程系统设计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总之,创新创业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以及具体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实践中,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加强思想引领和理想信念教育,全方位发挥育人功能。

思政课教师与创新创业课教师在知识结构与素质能力专长方面存在差异性:思政课教师普遍缺少创新创业经历和创新创业意识,对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培养问题关心较少;而创新创业课教师政治站位不高、思想政治理论不足。所以思创融合协同育人的实施,关键是引导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建立两类课程共建共研机制,两类师资实现人员互聘、课程共建、课题共研、资源共享,定期开展集中交流与教研活动,努力形成资源集聚效应,避免育人条块分割、各自为战,避免出现教育脱节、教育盲区和“两层皮”现象。

(三)建立思创融合协同育人实践共享平台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很重视开发实践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政治问题[8],高职院校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建设,推进思政课程改革,积极开展课堂教法改革,强化实践育人,如成立思政类社团协会、组织大学生“三下乡”实践、红色教育基地参观、“三农”问题调研、组建党的政策宣讲团和协助开展大学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等,同步推进课程思政,强化党团组织和学生日常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课程、实践、环境的育人价值与功能属性。高职院校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体系日益完善,基本构建出以课堂、社团协会、双创大赛、大学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为支撑的创新创业活动体系和以校内外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实践基地为支撑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极大促进了高职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基本都是平台自建自用、活动自行组织,结果造成资源浪费、教育投入重复、活动排他性强、参与学生覆盖面有限、育人质量和效率都大打折扣。从“三全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要求出发,应着手建立思创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共享平台:

一是对现有的两类实践平台分别挖掘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元素,建设成“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二合一的实践共享平台;二是推动专业层面校内实训基地功能开发,打造集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训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于一体的多功能共享型专业实训基地,将心理咨询室、职业规划咨询室纳入思创融合教育基地,并积极开发、盘活、拓展校内教育资源与空间;三是积极对外合作,采取嫁接、嵌入、共建等资源整合的方式手段,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元共建、协同管理、共用共享的校外专创融合、思创融合、产教融合等多样态的协同育人基地,积极推进思创融合实践平台的校内外对接;四是充分利用网站、微信、QQ等新媒体和腾讯、钉钉、尔雅等在线教育平台,构建“互联网+教育”在线平台,定期推送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人物与事件等典型案例、专家报告等学习资料,以及相关政策、市场信息等,推进实施教育在线融合;五是统筹制定思创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方案,从主题内容策划、时间安排、人员与场地资源调配、经费预算与使用、前期宣传发动、预期成果、设计实施、总结和理论提炼等方面统筹组织协调。多措并举,最终建成上下联动、内外衔接、多元协同、统筹实施的思创融合协同育人的共享实践平台体系,使思创融合协同育人落到实处。

这方面有一个获得广泛好评的成功案例,值得深入研究、理论升华、实践推广。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同期活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堪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协同育人、协同服务的典范。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助力精准扶贫脱贫,为创业青年提供了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盛宴,把创新创业实践打造成一堂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金课[9],为建立思创融合实践平台树立了典范。

(四)建立思创融合协同育人动力机制

首先,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与思创融合协同育人相匹配的“双导师”制度,鼓励思政课教师、校内创新创业导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结对子”,协同开展思创融合教育,协同指导服务学生就业创业。学校要建章立制,加强思创融合工作绩效考核,对在思创融合协同育人中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予以表奖,同时在职称评定和晋职晋级时予以政策倾斜。其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成绩单制度,加大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量化考核权重,实施多元主体考核,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学分互认制度,规定学生素质教育考核成绩达标方能顺利毕业,形成“三全育人”背景下学生积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自我赋能态势。再次,还要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建立校企合作档案和合作绩效考评制度。基于合作企业的付出与贡献值,试行优生优推制度,吸引企业协同育人,最终实现校、企、生三赢。

(五)完善思创融合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学校层面成立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内的多维教育相互促进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与组织协调,成立素质教育中心,会同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负责推进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资源调配、教学与实践活动计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强化院系两级组织建设,指导和监督思创教育改革的过程实施,健全思创教育融合改革工作的评价标准体系和考核制度[10],确保相关政策落地和制度执行到位。

2.师资保障

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创新创业导师互兼互聘联培制度,人事部门、教师发展中心、素质教育中心会同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相关部门协同组织实施,采取联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研讨、集体备课、专项培训与实践、以老带新跨院“结对子”等措施,实现两类师资共育共享。同时在全校范围择优遴选思创融合型教师,建立思创融合型师资库,实行动态考核和管理。

3.资源保障

在素质教育下,加大优质教育资源跨部门整合力度,盘活校内闲置资源,开发公共资源教育属性,强化现有资源功能拓展。学校层面设立思创融合协同育人专项研究经费和教改经费,同时建立经费多元投入机制,积极组织课题申报,争取上级专项经费和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合作企业、校友的项目合作经费。加强相关经费的统筹使用管理,重点加强人员、场地、经费的统筹使用和教学文件、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形成资源集聚效应,助力思创融合改革开花落地见成效,保证思创融合协同育人改革建设顺利推进。

思创融合可以实现双赢,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教育价值和时代价值,共同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应努力探寻两者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体现大思政观、大创业观和职教特色,有效拓展教育的时间空间,培养优秀合格人才,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迭代优化升级,使二者深度融合,协作发力,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顺利步入社会,施展报国才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