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2022-03-18 04:28穆家峰闫闻洁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工科建筑工程高职

穆家峰,高 瑛,闫闻洁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5

中国现阶段正处在用信息化技术促进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的时代,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又提出了更新更全面的要求。新工科建设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前提,以迎合技术发展为构建思想,以传统工学学科为基础,加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相互融合主要路线,并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该体系下培养创新型实用性工程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新工科建设,要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体系中,以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一、什么是新工科建设

新工科建设不但是传统工科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更是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的融合交流[1]。高职院校在新工科的背景下育人,首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前提,同时也要关注传统工科专业在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改革,更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正确办学方向,课堂教学由以老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形成以实际项目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实际工作岗位的调研,了解实际工作岗位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从而完善基于工作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实现从教室课堂到工程现场的零距离,同时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

二、为什么要建设新工科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已经和社会的需求产生了不匹配的现象。所以,高职院校要对人才培养思维重新整理,优化与完善多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制定出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2]。相对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模式而提出的,其目的是培养更多核心竞争力强的学生,同时也为社会输送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也为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了模式保障。在高职院校中,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具备发现问题进行识别的能力、分析问题的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和毕业直接上岗的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新工科建设也要求学生在非专业方面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协作等能力[3]。因此,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多元化的需求是统一的。综上所述,新工科的建设是必然的,新工科建设势在必行。

三、新工科的特征

(一)学科互融性

在新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学科的融合和跨界已经显现,因而,对新工科的建设和对传统工科的改造必须强调学科互融的必要性。这种学科互融性在关注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这种融合不单单是在传统理工科之间的交流沟通,更要加强传统工科专业同新型技术的结合,同时还要兼顾与其他学科(如艺术、人文、历史等)之间的互融[4]。

(二)未来前瞻性

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来看,新工科是在时代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新兴工业学科,是为现在和不远的未来社会服务的,所以它具有一定的未来前瞻性。新工科的“新”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有效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就会变成“旧”。所以,科技革新会给新工科带来很多新的业态,要用其未来前瞻性服务社会[5]。

(三)人才创新性

新工科产生的基础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才能突破国际技术封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用更加完整的工业产业链作为支撑,来实现未来的新工科。

四、当前高职教育两大问题

理论教学方面的问题和实践教学方面的问题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两大重难点问题。理论教学是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用理论框架来指导实践的部分;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用标准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部分。新工科建设既要在理论教学方面实现由老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还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着重关注能直接指导实践的理论知识,同时在实践教学方面,要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将岗位技能同实践教学相融合,使学生在技能方面与工作岗位直接对接。

(一)理论教学方面

1.管理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与考核过程中会出现规制制定得较好但执行较差的情况。我国义务阶段教育是服务式管理,为学生扫清学习道路上的所有障碍;而高等教育自主式管理,特别是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很多学生自制力不强,导致学习时光的浪费[6]。

2.思政教育不落地

知行合一是高职学生的理想学习状态,但在思政教育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有很多,比如认识误区、理论研究不完善、教学模式陈旧、学习与实践脱节等。思政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校中早一点了解社会发展规律,了解自己的专业在社会服务中的地位,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学生。因此,思政教育必须落地,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是为了完成思政课的内容,这样才能培育出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7]。

3.培养目标不明确

培养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学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地,明确的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走向成功的开始。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培养目标内容宽泛、表述模糊,特别是高职院校在社会中的职能越来越多,导致学校已经偏离自己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不明,不会达到预期效果。

4.课程设置不规律

高等教育阶段的课程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高职教育课程,它是理论知识体系连接社会实践的桥梁。但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教学运行的便利,没有遵循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律,减少某些难以把控的课程,或者打乱课程设置顺序,使学生不能形成完整而且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情况很容易致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表现出不专业等现象,毕业之后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如果长期这样设置课程,不仅对学校的教风学风产生根本性不良影响,还会耽误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建设[8]。

(二)实践教学方面

1.学生缺乏主动实践

为了让实践教学丰富和完善,各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探索,从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开发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的内容。然而,学生对实践教学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动手操作是技术工人的工作,不愿意参加实践教学,把过多的精力偏重于理论学习,导致毕业生无法胜任工作岗位[9]。

2.校企合作的客观问题

目前校企合作多是学校为主动方,企业为从动方。学校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企业则是以利润为最终目的,目的的不同会造成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形式出现偏差,校企合作多停留在表面或浅尝辄止的合作,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企业、学校、学生的三方行为。还有一个原因,如果深度的校企合作,企业必然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岗位,那么学生的安全、企业技术核心机密等都是制约深度合作的问题。

五、改革措施

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是解决问题之钥匙,也为未出现之问题进行预防。所以,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卓越计划2.0”为外在推动力,通过德智相融、科教协同、深层校企合作等方式方法,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综合改革。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不单单是形式上的转变,更是核心内容的革新。下面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为例,提出改革措施,从而应对新时代社会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主动学习意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多数高职学生叛逆心理强、缺乏主动学习意识。从原因出发,积极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一生一策,用量化管理方式保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一个主动学习的状态,以习惯带行动[10]。

(二)以专业技术为出发点,融入课程思政

我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以德能并进为目标,建立了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在德能并进的框架下,以德为主导,将建筑工程技术的课程思政融入建筑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培养适合新时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技术精湛的新型建筑工程技术人才。

建筑工程学院依托地域优势,新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专业认知教育都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进行,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有专业教师对纪念馆建筑进行设计、材料、结构方面的讲解,使新生在思想上受到熏陶的同时,在专业上也有一定感知。增加教学环节,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如将我国职业院校19岁学生在世界砌筑大赛上获得世界冠军的实例融入墙体砌筑课程中,使学生们传承鲁班品质,践行工匠精神,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观。在课余生活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作为指导,举办结构设计大赛、建筑沙龙等活动,邀请行业专家分享行业内先进技术经验,使学生专业技能得以提高。

学院创建了“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岗位模拟”三段式培养模式,并将这一模式融入教学全周期。理论基础是从建筑材料、建筑识图、建筑构造三门基本专业基础课为起始,以建筑施工技术这门专业课程为核心,辅之以建筑法规、工程管理等专业辅助课程,让学生掌握建筑物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实践应用在校内实训室进行,把理论知识涉及到的能力单独地进行实践训练,让学生进行材料的辨认与性能检测、构造与做法模型的搭建、混凝土浇筑、墙体砌筑等具体施工技术的模拟。岗位模拟依托于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利用校内所学的理论基础进行实践应用,来完成真实工作。

(三)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创建科学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取代了旧的课程体系。科学的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要遵循专业知识的系统、连贯性;其次课程的设置要以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企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办学特点与优势来创建。结合两方面的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置的课程既不能只让学生掌握单纯地理论,向研究型发展,也不能让学生单纯的动手,向操作工发展,而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侧重,要把高职学生向工程现场的管理人员发展。同时课程难度要适中,既要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也不能因为课程过难出现无法毕业现象。

(四)创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保证人才培养体系顺利运行

在新工科建设框架下,创建多专业融合性新型教学团队,要从教师的综合能力方面入手来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体系顺利运行。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高职教师多数毕业于研究型高校,实践教学能力稍有欠缺,要快速提高教师能力,如可以让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建筑工程学院将教师派驻工程现场,参与工程建设项目,以现场工作人员的身份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多学科融合能力。利用高校的多专业优势,让建筑技术相关专业教师接受其他融合学科的专业教育,如大数据、物联网、AI智能建造等,将他们与传统建筑工程技术相结合,这也符合新工科建设的内涵。

(五)基于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训教学

所谓基于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训教学,就是依托于实际校园建设项目,将课堂搬入到实际项目中,将技能知识点融入到实际岗位中,让学生们成为现场工程师的助理,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来解决实际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真实岗位中学习与总结现场工程师的经验与行业规则,使学生在毕业之后与实际岗位的匹配度一致。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为例,在项目中学院将学生专业化分工,分成施工建筑与结构技术、施工给排水、施工暖通、施工电气、施工安全、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工程材料、工程资料等小组,规定各专业学生在岗任务,如每天施工日志或监理日志的撰写、视频与图像的收集等任务。定期举行经验总结交流会,巩固其间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人才培养方案得以落实。

综上,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在新工科建设的框架下进行,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才能使毕业生在多专业融合的情况下匹配企业的真实岗位。新工科建设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措施,也是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发展的需要。其核心是使现代高职教育与新时代经济社会的需求完美对接,使高职教育得以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一直在发展,新工科的建设也要随着其发展而产生变化,时时在新工科建设的框架下调整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满足社会与行业的需求,并与国家的发展相适应。

猜你喜欢
工科建筑工程高职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造价预结算在建筑工程中的审核方式及应用实践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建筑工程预结算审核中常见问题分析与处理
隔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