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政府引导 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2022-05-30 10:48姜健力
辽宁经济 2022年8期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

姜健力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辽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是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针对破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普遍面临“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的问题,提出应加强政府工作机制建设、规划和政策及宣教引导,加强人才、资金等要素供给,加强政企合作,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政府引导 中小企业 数字化转型

“十四五”时期,辽宁实施了“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的战略和规划,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两化融合基础能力全面增强,开始取得成效。到2021年底,规上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73.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5.2%;培育云平台20余个,上云企业近9万户;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17个,接入企业882家。近三年完成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建设109个,通过智能化改造,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1.2%,运营成本平均降低15.6%。在电子标准院开发的智能制造评估评价公共服务平台上,到2022年6月15日,辽宁有335家企业参加自诊断,居全国第14位;其中达到二级及以上企业132家,居全国第13位,比2021年底提升了6个位次。

但是,辽宁企业数字化转型还刚刚起步,全省70%以上的企业数字化处在起步建设和单项应用阶段。比较而言,中央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快一些,紧迫感和主动性强,而更多的企业,主要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的问题,还不懂转什么、怎么转,或者“不敢转”“没钱转”。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增加要素供给,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一、把企业数字化的重点聚焦在促进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上

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辽宁中小企业得到较快发展,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0%以上,民营经济实现税收占全部税收的50%以上;拥有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11户,居全国第10位。但是,辽宁中小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弱,企业数量、发展速度、规模、效益等方面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小企业发展是辽宁经济发展的严重短板,是制约辽宁经济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快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推进中小企业提质扩容,是加快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更多的数字化中小企业是做强、做大、做多中小企业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政府工作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政府工作专班+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咨询服务机构”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服务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各个环节,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服务、评估诊断和信息服务。加强政府组织领导、协调各方的作用,组建服务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各个环节和工程(项目)的、由相关地区和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推进相关工作。加强行业协会对企业的指导、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作用。依托相关事业单位和咨询机构,培育、壮大咨询服务机构,特别是本土的咨询机构,加强相关技术、产业、政策发展动态的跟踪、监测和研究,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咨询、评估、投融资和信息专业服务。

三、加强规划引导

根据全国和辽宁“十四五”规划纲要、全国相关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各地数字经济发展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动态和经验,进一步细化辽宁“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战略和规划,编制细分行业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规范和解决方案,明确建设路径、任务、保障措施和时间表,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充分利用产业、技术、人才、应用场景等优势,以工业互联网引领数字化转型,以技术改造引领智能化转型,以能效提升引领绿色化转型。

四、加强政策引导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深入调查研究辽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和相关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和数字化转型的各环节及对技术、人才、投融资等要素的需求,借鉴兄弟地区的经验做法,及时出台政策,不断梳理、细化政策,做好省市间、各部门政策的衔接,及时落实中央及各部委的政策举措,深入实施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完善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机制。

五、加强宣教引导

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运用各种方式,线上线下结合,加强规划和政策的宣讲、推介,有效破除传播障碍,使企业应知尽知、全面掌握、充分运用,使规划更好落地,政策及早见效。面向中小企业,举办专题培训,组织各技术领域的专家系统介绍企业数字化转型、“上云用数赋智”的相关技术、解决方案、实施办法、评估诊断规范标准和成功案例。重点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等专题培训,指导企业上网用网,培养智能制造评估人才,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自诊断和评估工作。总结推广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的成功经验,推介企业和产业园区参加全国性示范、试验、试点工作。

六、加强人才“引育用留”

针对企业缺少高端技术、管理专业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现实,特别是中小企业缺少专业化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现实,继续完善“引育用留”人才制度体系,加大“引育用留”高端人才和团队力度,拓展相关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渠道。高度重视培养智造专业化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专业的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增立相关学科专业,开办相关学院(校)。将职业教育延伸到职场,政府更加注重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对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培训,给予中小企业培训活动减免税收的政策。

七、加强资金支持

高效設立和运作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专项产业基金,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建立健全符合市场化运作要求的管理办法和由基金专业机构及专业人士运作、政府有效监管的运行机制,用足、用好基金。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造强省建设,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加强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系统性支持和专业化服务。降低企业研发和使用新技术、新产品的风险,针对企业研发的不同阶段、实际进展,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和资助;引入保险、担保、租赁等机制,鼓励、支持用户企业使用新产品、研发企业完善新产品。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进一步减税降费。

八、加强政企和企业间的合作

加大产业园区数字化智能化的投入,完善园区大脑及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综合管理,实现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增强园区服务企业的能力。依托产业园区,借助电信运营商和企业数字化服务提供商力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健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通用工业软件等基础平台服务和技术支持,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充分发挥央企和大型企业、终端产品企业的示范和牵引作用,鼓励支持这些企业利用冗余的技术、人才和设施服务,带动中小企业、配套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鼓励拥有自建数字化平台的大型企业为周边或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平台服务。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院)

猜你喜欢
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研究综述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从微信公众号看纸媒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