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地区“中日韩”与“中蒙俄”两条主线融合发展研究

2022-05-30 17:04申刘涵旭冯晓玲
辽宁经济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蒙俄经济走廊中日韩

申刘涵旭 冯晓玲

〔内容提要〕在逆全球化盛行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各个国家寻求经济增长、降低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威胁的重要手段。亚太地区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进入低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在国际经贸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五国也积极顺应世界局势的变化,积极寻求区域经济合作及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为世界及本国经济中做出重要贡献。其中中日韩三国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对推动中日韩三国进行更深入的经贸合作产生重要影响,而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蒙俄三方深入合作和共同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中日韩”和“中蒙俄”两个次区域合作的角度出发,分别基于中日韩自贸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经贸合作对次区域的经济合作进行研究,以期提出促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相关建议,进而为促进东北亚地区“中日韩”与“中蒙俄”两条主线融合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中蒙俄经济走廊;中日韩自贸区;东北亚区域合作

在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逆流中,自由贸易体制受到严重冲击,世界经济中各类不确定因素增加,区域经济合作成为重要应对手段。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五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做出重要贡献。其中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对推动中日韩三国进行更深入的经贸合作产生重要影响,而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蒙俄三方深入合作和共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中日韩”和“中蒙俄”两个次区域合作的角度出发,分别基于中日韩自贸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经贸合作对次区域的经济合作进行研究,以期为促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东北亚地区“中日韩”与“中蒙俄”两条主线融合发展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及措施。

一、促进中日韩经贸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日韩三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三大经济体,近年来三方都在积极推动自身的自贸区建设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对于实现各国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内多边贸易的蓬勃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截至2022年7月,中日韩自贸区进行了16轮谈判,中日韩三国已经开始推进落实自贸区建设的三国领导人共识,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议题展开了实质性磋商,但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制约三国经贸合作的不利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从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中日韩自贸区的健康发展及中日韩经贸合作的深化出发,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1.进行贸易转型,培育市场提供者

中日韩自贸区这一设想是2002年在三国领导人峰会上提出的,是中国参与的经济体量最大、占中国外贸比重最高的自贸区之一,但对中日、中韩双边贸易合作现状分析发现,中日、中韩经贸发展存在着经济结构差异大、贸易政策缺失以及区域外力量影响等制约因素。从贸易规模上来看,中日双边贸易规模虽然可观,但受两国外交关系影响尚未保持平稳增长,中韩贸易规模除受2009年金融危机和2016年中国经济政策调整影响下降外,一直处于相对平稳状态,日韩的双边贸易规模除受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基本也保持稳定。从贸易结构来看,中日、中韩和日韩的双边贸易商品中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等产品所占比重均较大。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严重冲击及各种不确定性加大的情况下,东亚地区可以通过“贸易转型”,在东亚培育最终产品的市场提供者,进而摆脱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提高东亚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此外,中日韩自贸区建立后的贸易扩大效应将有利于三国降低本币钉住美元的需求,逐步减少美元储备,进而减轻对“美元体制”的依赖。因此,鉴于良好的政治互信是经济贸易合作的基础,三国应着眼于未来,通过对话协商而非对抗的方式解决矛盾和分歧,寻求更多的利益结合点和发展对接点,为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提供必要的政治保障。

2.沿海试点先行,实行多元化合作

中日韩三国独有的地理位置優势及产业发展特点对三方实现深入经贸合作提供了天然的便利。由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区位和运输优势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生产要素的汇集效应,因此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日本工业也具有临海分布的特点,且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而韩国目前设立的8个自由经济区,大都位于韩国的西海岸且面向中国的黄海沿线,这些都为三国贸易合作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因此,中国应在贸易合作和便利化方面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姿态,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率先通过地方政府间的沟通,推动民间在三国局部领域和地区先行先试。中国可从辽宁、山东、浙江等省份的沿海城市开始,与日韩的沿海城市首先建立城市间的区域经贸合作,实行双边与多边、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的合作模式,积极推进地区间的自由贸易。在地区经贸合作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最终实现中日韩自贸区的良性与可持续发展。

3.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结构性变革

中日韩的经贸往来既存在竞争性又存在互补性,基于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和双边贸易互补性指数的测算,中日、中韩、日韩均在机械、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光学照相、计量、检验仪器及设备等产品上具有贸易互补性,但中日韩双边贸易中的竞争性产品又各有不同。日本拥有丰厚的资本和尖端的技术,因此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有优势;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因此产业和贸易结构更偏重于劳动密集型;而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成功的产业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经验,在技术、资本和创新能力上界于日本和中国之间,因此产业和贸易结构也处于一种“成本逊于中国,技术低于日本”的“夹心”状态。由此,中日韩三国在贸易的总体水平和产品互补性水平上,均表现出一定的贸易潜力。

因此,中日韩自贸区一旦建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优势产业对日韩企业均构成一定的冲击,而日韩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也会给中国带来不容忽视的竞争压力。但同时,中日韩自贸区也会为三国的经贸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三方的贸易依存度将随着商品市场的紧密联系不断加深。因此,通过自贸区建设,中国不仅可以保持和深化与日韩的经贸合作,不断缩小与日本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差异,而且可以通过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提升中国在东亚的市场提供者地位。

二、促进中蒙俄经贸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蒙俄三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另一个次区域经济体,其发展也备受世界关注。2008年金融危机显著减弱了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中俄之间的经贸合作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双边经贸规模全方位提升。蒙古由于地处中俄之间的特殊地理位置,冷战之后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关注的对象,美国、日本等不断拉近与蒙古的关系,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制衡中国以及中蒙经贸合作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经济增速放缓的国际背景下,三方政策表现出高度一致性,三国围绕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俄罗斯跨欧亚大通道建设、蒙古“发展之路”倡议相互对接这条主线,推动合作逐步深入,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中蒙俄经贸关系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存在的问题、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健康发展及中蒙俄经贸合作的深化出发,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1.改变贸易方式,开展新领域合作

中蒙俄经贸存在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依赖度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但中蒙俄三国贸易互补性很强,经济走廊建设符合各方的利益需求,开展深入经贸合作具有可行性。近年来,中蒙俄三国的双边贸易规模在不断上升,中、蒙、俄之间的贸易模式是“原材料换制成品”的贸易模式,但随着多边经贸合作的不断加深,其贸易方式也面临着改变。中蒙俄三国应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机制,调整贸易结构,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让经济合作向深层次、多元化发展。例如,积极推动三国在生物技术、航天航空、军事工业、核能工业、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合作,进而开拓经济合作潜力,优化贸易结构,促进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健康稳定发展。除此之外,中蒙俄三国经贸发展水平虽然不同,但三国都在世界经贸环境频繁变化的大背景下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加大合作深度,进而不断挖掘彼此之间的经贸合作潜力,在能源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不断增进互动交流,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发挥产业优势,开展战略性合作

中蒙、中俄、俄蒙三国竞争优势产品各不相同,且均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中蒙俄三国在总体水平上和产品互补性水平上均表现出很大的贸易潜力。中国向俄罗斯和蒙古国主要出口纺织品和服装等产品,而俄罗斯与蒙古国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向中国出口矿产品、天然气及金属制品。因此,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应充分利用三国在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性,建立务实有效的经济发展与合作纲领,明晰各自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统筹规划,尤其是在高科技、战略性项目上的合作,应增加科技含量,重视技术对接,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拓宽发展空间,实现互利共赢。

3.完善基础设施,进行自贸区试点

基于理论模型模拟在不同关税水平下,不同地区宏观经贸关系和福利水平的变化,可知,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三国经济的发展,应积极促进中蒙俄自贸区(FTA)的建立,加快互联互通进程。从国际经验来看,自由贸易区和保税区的建设将会大大促进合作国间的经贸往来。在中蒙俄還不具备建立全面自贸区的条件下,可将小范围的跨境自贸园区和保税区作为试点,为三国FTA协议的签订奠定基础。对于商品贸易来说,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到两国的贸易规模,中俄和中蒙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基础设施无法满足运输和通关要求的问题,所以三方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电力和通信设施的建设,同时加快边界口岸的路桥建设,提高公路、铁路、水路的运输能力,进一步降低贸易的物流成本。

三、“中日韩”和“中蒙俄”两条主线融合发展

基于对“中日韩”和“中蒙俄”两个次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不同区域间经济合作根据区域间产业及区位特点,具有各自的特色,而中日韩自贸区和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东北亚地区经济的组成部分,又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促进“中日韩”及“中蒙俄”两个区域融合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东北亚各国经贸合作,可以提高东北亚区域整体对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抵抗力。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为促进经济合作,维持经济增长,包括中日韩自贸区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在内的双边、三边及多边区域合作积极开展,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对于东北亚地区而言,由于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蒙古五国从北向南跨越了寒带、温带和热带气候,地形多样,资源禀赋优势各异,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特点,在行业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禀赋优势,在小范围内如“中日韩”“中蒙俄”开展次区域合作的同时,在整个东北亚区域内开展区域内经济合作,可以根据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原则,从三方的某一个领域合作,到多方的某一领域合作,再到多方的多个领域合作,例如从中蒙俄三方的能源方面进行战略性合作,从三方的经济合作到逐渐纳入新的合作伙伴,最终形成区域内的能源合作,进而开展区域内的多领域、多元化合作。

(作者单位:1.大连医科大学;2.大连海事大学)

猜你喜欢
中蒙俄经济走廊中日韩
“蛰伏”后,再启程——记中日韩对接合作发展山东行
在潍坊,共话中日韩合作
“中日韩+X”模式,打造三国合作新平台
中日韩农村环境政策比较分析
浅析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障碍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内蒙古开放型经济发展策略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智库助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内蒙古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难点、重点及对策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引入PPP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