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文化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2022-05-30 17:04张兆丰林勇
辽宁经济 2022年8期

张兆丰 林勇

〔内容提要〕为了加大“文化+金融”的创新力度,全面推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深入对接,推动沈阳市文化产业全面繁荣发展,本文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文化金融產业发展情况以及推动文化与金融发展的政策举措三个方面对沈阳文化金融发展现状进行梳理。通过将沈阳与国内文化产业发达地区进行数据对比,对沈阳文化金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评价分析,提出用金融赋能文化、用金融推动文化、用金融承载文化等新观念。同时,对沈阳文化金融发展对策进行总结,对进一步发挥金融促进沈阳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了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金融产业发展;金融发展策略

“十四五”时期,沈阳文化产业迎来重要历史发展机遇。党和国家在宏观层面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政策环境,文化产业朝着成为沈阳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方向发展。为此,沈阳市政府制定了全面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力争到202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实现全省领先,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努力把沈阳建设成为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而金融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引领和支撑行业,其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也成为必然趋势,“文化+金融”必将在沈阳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更为显著的推进作用。目前,沈阳市文化产业的规模相对较小,整体实力与南方各发达省份的城市差距相对较大,特别是没有形成强大的专业市场竞争力,缺乏必要的政策和金融机构专业支持。因此,加大文化金融的创新力度,全面推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深入对接,是推动沈阳市文化产业全面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沈阳文化金融发展现状

(一)沈阳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1.文化及相关产业总量发展水平

近10年来,沈阳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见图1,2017—2019年期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6%—2.7%区间。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沈阳市市文化产业营收223.4亿元,同比下降10.8%,与全国(同比增长2.2%)、全省(同比下降6.8%)差距较大,拉动作用与省会城市地位不匹配。

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长值如图2所示。结合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始终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占GDP比重呈现逐年上升态势,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附加值为34722亿元,2018年达到38737亿元,较2017年增长11.56%(高于GDP增速9%、第三产业增速7.6%),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3%。但沈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远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文化产业份额不足,还没有达到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的目标,对全市产业增加值贡献偏低。

2.文化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

沈阳市文化产业发展与第三产业发展增速比较如图3所示。根据《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19》,从全国来看文化产业增速远高于第三产业增速,但近年来沈阳市在此方面却未呈现此趋势,仅在2017年和2018年文化及相关产业附加值的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发展增速。

3.文化产业企业情况

《沈阳市“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显示,市场主体规模偏小,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290家,重点企业53家,仅占全部文化产业单位的1.8%,头部文化企业数量较少,挂牌文化企业仅为5家。

4.文化事业投入情况

沈阳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近年来,沈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减缓态势,而根据对历年《沈阳统计年鉴》整理分析,2018年和2019年沈阳文化产业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分别约占全市的0.5%和0.9%。细分组成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主要行业中,2019年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48.1%、4.3%、191.2%。

5.文化产业园区情况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开数据统计,目前辽宁省各地级市各类产业园合计1274个(位居全国第15位),其中沈阳市438个占比34.3%、大连市318个,其他城市20—70个不等。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增加到290户(占比辽宁省约23%)。认定、评选和命名国家级示范园区(基地)7家,省级示范园区(基地)12家,市级园区(基地)28家,这些产业园如果能发挥各自作用,将为全市文化金融发展释放巨大社会和经济效能。

(二)沈阳文化金融产业发展情况

1.债权市场

(1)信贷市场。根据《银行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8)》,银行业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资金支持。截至2017年末,包括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内的21家主要银行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7260.12亿元,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沈阳虽然没有针对文化产业信贷的具体统计,但从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看,信贷市场为沈阳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但总体规模较低。

(2)债券市场。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沈阳近几年由文化企业发行的债券较少,尚无具体数据和典型案例。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具有融资成本低、不会稀释影响公司正常的经营管理等优点。2014年至今,全国文化产业企业(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传播与文化产业)共发行债券166支,发行金额976亿元,债券市场已经逐渐成为文化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因此,希望发行企业债、公司债能够得到沈阳市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被沈阳文化及相关企业所应用。

(3)其他债权市场。文化保险、文化担保、融资租赁、艺术品信托等为文化企业在经营中的风险提供保障,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债权融资渠道。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支持政策为文化产业提供制度保障。但沈阳地区的文化保险、文化融资担保等实践成功案例较少,地方专项创新促进政策比较有限。

2.股权市场

(1)直接上市。截至2021年末,沈阳企业在国内A股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共计23家(由于文投控股,其注册地在沈阳市苏家屯,其受北京文资控股有限公司实际控制,暂不考虑),其中注册在沈阳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上市公司只有1家,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并购重组(间接上市)。出版传媒作为辽宁省文化龙头企业辽宁出版集团的上市平台,试图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拓展,尽管多次将出版社、印刷厂、物资及配送公司等优质资产整合进上市公司,然而外延式并購发展在辽宁出版集团内部及外部推动得并不强烈,受自身体制、决策机制、上级审批等因素影响,始终未能形成纯粹市场化的资本运作突破。

(3)新三板。目前在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系统(新三板)上挂牌的企业一共有8446家,其中文化及相关企业众多。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辽宁在新三板挂牌的文化直接相关企业有12家,均属基础层,其中沈阳4家,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与全省文化类新三板挂牌企业比较,4家文化相关企业的市值、营收、利润规模占比较低。

(4)新四板。辽宁地方性股权交易场所——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新四板)目前挂牌企业中的沈阳企业共1476家(占全省63%),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直接相关企业32家(占全省70%)。区域性股权交易场所为沈阳市内文化企业由小做大、逐步规范、走向资本市场提供更多的发展选择。

(5)文化产业基金。①大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根据新元文智——文化产业投融资大数据系统(文融通)数据显示,2013年—2019年,多达93支文化产业综合股权投资基金发起设立,其中有两支沈阳的文化产业基金:辽宁新兴文化创业投资基金及辽宁博鸿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②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国家财政部每年都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全国及各地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其中包括沈阳文化产业项目——辽宁博鸿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③政府引导基金。沈阳市人民政府2018年组建政府投资引导基金,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中小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共同发起设立专项基金。专项基金陆续设立并投资助推了我市创业创新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④市场化PE/VC基金。依托全市众创空间及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孵化基地资源,市科技局设立了众创天使投资基金和德鸿之星天使投资基金,启动了天使基金增资工作,拟将沈阳市天使基金规模扩大到2.5亿元。同时,沈阳市设立了盛京基金小镇,打造基金业态聚集区。

3.文化交易市场

(1)辽宁沈阳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简称:沈阳文交所)。沈阳文交所于2010年5月由沈阳联合产权交易所投资创立,是以各类文化产权以及各类知识产权为交易对象的专业化、权益性资本市场平台,是辽宁省委宣传部、沈阳市委宣传部支持的政府授权交易平台。

(2)辽宁当代艺术品产权交易中心。该交易中心是辽宁首家取得政府批文的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以文化艺术品、影视IP、非遗、传统文化为内容,以文化艺术品为标的物的产权和物权交易平台,是集文化产权交易、文化企业孵化、文化产业信息发布为一体的专业化综合性服务平台,以产融联动的方式,将影视衍生品等文化艺术产品通过金融创新手段发现、挖掘、提升文化价值。

(三)沈阳(辽宁)推动文化与金融发展的政策举措

近年来沈阳市为推动区域内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加大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金融对文化产业的合作与创新。沈阳市支持文化与金融发展的专属政策情况如表3所示。

二、沈阳文化金融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对文化金融产业的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仍有待完善

目前,沈阳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没有形成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统筹协调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相比国内文化产业发达区域,沈阳市的支持政策较少。一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有关部门专业度不够、思维开放性不足、基础服务意识欠缺等导致文化项目发展受阻,加之政府有关文化部门的机构和职责调整以及主管领导的经常变动,影响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连贯性。总体上,沈阳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顶层谋划不足,缺乏用市场的眼光、市场的机制来经营文化、发展文化的意识,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落后。

(二)沈阳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较慢

沈阳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大量文化企业形成基础支撑。通过对沈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发现,全市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些指标仍然较低,产业整体规模偏小,高质量发展文化企业数量较少,集约化程度较低,特别是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对全国的增速比较靠后,文化企业规模落后于全国水平,区域发展不均衡,市场主体仍缺乏活力,文化的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全社会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文化企业(单位)盈利水平低,发展观念仍比较传统

沈阳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缺乏真正的龙头企业,地方性大型文化企业的总体规模较小,发展模式较为单一,与国内知名的文化企业相比,沈阳市的国有文化企业主业单一、经营过于保守、经营水平较低,不能在全市起到表率和带头作用,民营企业大部分过于传统且不能得到政府和金融资本的真正扶持从而无法走出发展困境。

(四)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应用实践仍存在较大空缺

1.缺乏多元化有效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

当前沈阳文化企业融资对银行渠道的依赖性很大,渠道比较单一,在文化产业金融支持方面还未建立有效的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现有金融机构各类贷款更倾向于面向大型企业集团和传统资产型文化产业,文化艺术设施、文化旅游景点类项目受到青睐。资金回笼快的文化会展项目以及设备采购类的文化产品生产项目能够得到相应支持,但数字动漫游戏、教育培训、设计服务、传媒等中小文创类项目、新兴文创项目就难以通过信贷指标考核,较难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

2.民营文化企业融资难

将国有和民营文化上市企业中有明确报告贷款利率的数据为样本对比分析发现,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说明民营文化企业融资难度、贷款利率都远高于国有文化企业。近年来,民营企业信用利差持续走高,融资条件进一步恶化。沈阳地区的民营文化企业,呈现出规模小、行业分散、资产轻等特点,导致各商业银行审批流程加长,风险评估标准提升,将有限的贷款资金向大型企业倾斜。

3.复合型的文化金融人才缺乏

文化金融是一个新兴的业态,跨越了文化产业和金融业的多个部门,急需复合型文化金融人才,但该类人才不仅总量缺乏,而且人才结构不合理。因此,全国各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及机构已经设立文化金融学科及研究院,开展文化金融研究和教学活动。如中央财经大学成立文化与金融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成立金融文化研究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创立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即将出版文化金融教材。

三、沈阳文化金融发展对策

(一)打造国家级文化金融示范区

沈阳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精细做好文化产业、文化与金融发展相关的指标设计和统计工作,公开全市文化事业投入情况,激发全社会对沈阳文化产业实际情况的了解、研究乃至提升;规划文化与金融发展的战略和目标,做好制度设计保障文化与金融发展的制度供给,形成各细分领域的专门设计,确保文化与金融发展的有序推进与落地;加强组织领导,牵头建立全市文化与金融发展领导小组,制定措施,协调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具体困难;组织相关部门、企业代表、各类金融机构代表等组成顾问团队,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意见。

沈阳市政府需要做好统筹,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和安排,做好顶层设计,加快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优化文化与金融产业结构布局,全力打造国家级文化金融示范区,充分尊重文化金融发展的规律,形成一套具有沈阳特色的文化金融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服务模式,不断完善文化与金融发展服务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创建国家级文化金融示范区的建设,不断提高文化金融融合创新水平,助力沈阳文化产业全面高速发展。

(二)加强政策保障支持

(1)针对文化与金融发展的支柱行业、重点领域、重要平台、重点工程项目,相关政府需要出台税收优惠、费用减免、业务奖励、贡献返还等具体的扶持政策,大力支持保障其高水平发展。

(2)针对文化与金融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其特点的支持和监管方式,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同时,审慎有效监管,防范可能引发的风险。

(3)针对发展文化与金融产业物业和用地需求,为市内有条件的重点区域和重要项目提供优惠,鼓励以划拨方式利用盘活存量房产发展文化与金融产业。保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文化产业项目用地指标,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加强用地管理,调整低效能企业占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针对文化金融人才,出台更加积极有效和精准的文化金融人才相关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奖励文化金融机构及高管人才并逐步拓宽人才覆盖范围。陆续引进国际国内知名文化金融论坛、文化金融研究院、文化金融协会等智库和社会组织,不断提升全市文化金融的智力资源水平。

(三)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培育高质量文化企业成长沃土

利用数字高科技手段增加文化产业附加值,培育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充分依托工业数字化改革带来的基础,以数字文化的内容、科技和消费为核心,构建“三核联动、多域共生”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呈现“数字文化产业谷”形态,如图5所示。以“重点产业平台+核心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围绕群”发展路径构建城市数谷,推动数字文化资源集中和产业集聚,实现内容链、产业链、资金链、资源链、人才链、技术链“六链合一”,打造城市数字文化创新协同、产业应用和人才培养的高地。

1.引进核心企业

通过政策吸引国内顶级文化企业入驻沈阳城市数谷,充分发挥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为其提供配套服務的技术公司、创意公司、融合衍生产品开发公司等机构入驻,建立互动、互补、互利的生态共荣关系;吸引新型全场景生产主体入驻。重点招引从事重点文化科技、内容创作、影音制作、文化消费、电商直播、MCN的企业入驻,大力发展符合区域文化产业建设规划的企业。

2.吸引配套企业

吸引发行营销主体入驻,引入行业龙头发行营销主体建立分支机构;招引推动5G等新基建相关技术发展的中后端企业入驻,为数字文化产业5G业务提供发展支撑,建强产业云平台,依托区域资源进行拓展布局;招引从事技术创新研发的主体入驻,吸引国内高校、研究机构在数谷开展项目落地孵化,吸引数字文化软硬件行业的龙头企业入驻;招引文创衍生企业入驻,开展文化创意类“众创”空间建设;招引金融服务主体入驻。吸引银行机构、证券公司、保险机构、信托公司等主体入驻,重视专业的文创金融担保机构、保险机构、投融资服务机构,重点引进资本力量雄厚、拉动力强劲的文创金融领军企业。

3.打通产业生态关键环节

打通文创产业发展关键节点,建立多种业务沟通交互平台,强化国家级版权交易服务平台、IP孵化服务平台、产业联盟、数字文化发行营销服务平台等;建立区域文创产业资源库,包括重点数字文化企业培育库、从业人员数据库、文创培育孵化项目库,紧紧围绕文创产业建设“文化产业学院”和“文化智库”。

4.完善文化金融体系及平台建设,推动文化与金融各主体参与的创新发展

(1)政府方面。明确文化银行的管理和服务要求,从风险补偿、贷款利息补偿、贷款担保补偿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支持完善文化金融体系的建设,使科技金融政策适用于文化金融产业,建设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搭建文化金融债权担保、股权投资、综合服务、文化贸易等多个平台;创新财政对文化投入的方式,促进并引导金融体系及各类资本参与文化金融产品的创新过程;通过资金引导、带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文化科技相关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通过各项政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搭建文化通融资服务平台,为优质文化企业提供创业投资、贷款担保和银行融资等服务。

(2)金融机构方面。首先是积极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加强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实行贷款贴息和贷款增量补贴政策,支持文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调动中小微文化企业积极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和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其次是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等金融机构需要全力指导文化企业进入信贷、企业债、融资租赁、担保、信托业务等金融和资本市场。然后是建立文化信贷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市内文化企业贷款所发生的损失,由风险金和文化银行共同分担。最后是关注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使文化产业各个节点的融资、信用、风险、价格、增值等各种金融需要得到满足,金融服务产品通过传统手段和现代互联网手段(如线上供应链金融)实现贯通。

(3)社会资本方面。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基金投资、PPP等方式对文化产业进行内在融合,支持参与多元化主体,推进文化产业的股转债、债转股、兼并重组、境内外上市等资本运作创新;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推进投贷联动,发挥资本的带动作用,使审计、法律、评估、交易等各类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到发展文化产业中;将制度、管理、文化、人才、技术、知识,与金融对接、互联网金融、文化资源、版权问题进行结合,实现文化与金融产业在文化旅游、体育、电子竞技、互联网经济、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各领域的外循环发展。

(4)产业园区方面。再造提升一批。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具备条件的文化金融产业园区/基地,积极引进名人、名企和知名运营团队,发展文化金融各相关业态,优化园区/基地的产业生态环境,搭建培训孵化、金融服务、知识产权转化、公共技术研发等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功能,打造文化金融各领域的园区/基地品牌。培育做强一批:支持全市现存的文化与金融相关产业园区发展,落地扶持政策,做好服务配套,注重开源节流,真正依托自身品牌和基础,深耕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打造文化金融产业航母。引进发展一批:依托全市文化金融的众创空间、产业基地等空间载体,策划一批重点文化金融招商项目,引进战略投资者和文化金融领军团队,开发建设一批高端的文化金融各业态集聚的产业园区/基地,吸引国内外文化金融总部企业和机构集聚发展,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5.打造东北地区领先的文化金融产业名片

(1)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平台。目前我国很多文化产业发达地区设有文化产业投资平台,但在东北地区尚为空白。建议组建资产规模超过500亿元的沈阳文化产业投资平台,注入并整合全市优质文化资源、股权、资产,开展基金投资、直接股权投资、文化金融投资、文化功能投资、文化内容投资和业务拓展,最终将其发展成为沈阳、辽宁乃至全国文化资源的整合平台、文化品牌的创建平台、重大文化项目的投融资及实施平台、文化基金管理运营平台、文化资本的集聚运营平台、文化金融服务支持平台、文化贸易服务平台。

(2)打造全国知名版权和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和交易市场。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版权和知识产权的交易中心较多,但大多数规模较小,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正借此契机建议沈阳市政府全力打造全国标志性的版权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通过聚集游戏、动漫、影视、出版、文学、演艺等文化相关各领域版权及知识产权,形成文化产业聚集高地。以北方国家版权交易中心为载体,大力支持在全市开展全版权和全知识产权的登记、交易、评估、监测、维权及开发,鼓励面向全国进行版权及知识产权聚集。依靠版权及知识产权作为文化企业抵押、质押股权和金融对接的重要途径,支持在全市建立权威的版权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交易平臺,探索在银行、保险、投资、交易所等各类金融机构间实现相互认证、衔接和兼容,完善各个系统的版权交易市场的评估、定价、挂牌、竞价流程,建设全市文化价值的计量体系、评估服务体系和交易体系。

四、结语

金融行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引领和支撑行业,其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文化+金融”必然在沈阳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更为显著的推进作用。为了加大“文化+金融”的创新力度,本文对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文化金融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推动文化与金融发展的政策举措等方面进行梳理,提出用金融赋能文化,用金融推动文化,用金融承载文化等新观念,通过制定全面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努力把沈阳市建设成为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并全面推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深入对接,推动沈阳市文化产业全面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1.辽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沈阳根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