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建设
——基于教育生态视域

2022-06-27 08:36赵永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师资应用型体系

赵永艳

(哈尔滨学院 文法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一、引言

全球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组织形式以及职能使命都随之变化。以产教融合为特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出现宣告了大学新发展模式的出现。[1]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地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基础。同时,地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也是促进高等教育转型升级、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而基于教育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校内支持体系的优化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为了深化理解和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建设”,研究基于教育生态这一研究视域,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校内支持体系的生态组成要素,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模型,并以379份问卷调查作为研究数据,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校内支持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从而构建整体、联动与可持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二、文献综述

(一)教育生态理论

“教育生态理论”起源于国外,Goodlad早在1987年便提出该定义是:可将学校看作一个文化性的系统,该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统筹有利于建设健康的文化环境。[2]Dunn等人将注意力放在麻省理工学院,对其构造的应用型生态系统进行研究。[3]Cohen以哥伦比亚省的社区为案例,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机构和元素在创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工作流程。[4]我国学者随之也展开了相关的研究,陈敏豪的研究是我国在教育生态领域研究的开篇之作;[5]吴鼎福和褚文蔚的《教育生态学》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教育生态学的研究专著,理清并界定了“教育生态理论”。[6](P12)近年来,陈娴等提出应用型大学与企业单位和政府单位具有高度的联系,应用型大学同时具有生产者、学生能力开发者以及企业三种身份。[7]翟庆华等搭建了本科院校创业生态系统的五部分架构,并以此提出生态系统构建的双路径。[8]通过对国内外“教育生态理论”研究的梳理,发现目前关于本科院校的教育生态学研究方兴未艾,多数研究均是以案例进行探讨,且对理论的提炼有待提升。本研究将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从教育生态视域出发,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指标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高等教育院校为了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创新、创业和教育三者在教学中进行整合和改革。[9]Bertrand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是提升学生个人创业能力,要提升学生个人实操能力和管理水平,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发展提供动力。[10]胡海洋通过对比高校和服务组织机构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建立专门、协同、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十分必要。[11]邱燕通过对比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做法,提出要全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12]史金金等通过分析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结合我国本科院校的现存问题,从师资、平台和资金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13]李琳璐借鉴了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总结了其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和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提出了我国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建议。[14]尹小石等学者从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提出从课程、师资、平台建设等方面完善好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15]通过对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研究的梳理,发现多数研究均是以案例进行探讨。本研究将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指标体系,并通过问卷数据对其进行分析。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校内支持体系是将教育生态系统理论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通过跨学科视角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校内支持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机理。生态系统有四种主要组成成分:非生物环境、消费者、生产者以及分解者。相对而言,应用型大学中的各成分符合生态系统的组成。大学文化环境类似于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环境,大学课程、师资等类似于生产者,以本科学生为代表的创业者类似于消费者,以校友和企业为代表的赞助者类似于分解者。本研究基于教育生态视域构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四、教育生态系统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校内支持体系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模型

通过教育生态系统理论与创新创业教育所构建的运行机理图,结合研究需要,将自变量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支持、课程支持、服务支持、组织支持、制度支持、资金支持;因变量定位成功创业者;中介变量为创新创业行为。具体研究路径见图2。

图2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研究路径

(二)研究假设

通过图2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研究路径可知,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支持、课程支持、服务支持、组织支持、制度支持、资金支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所以提出假设H1、H2、H3、H4、H5、H6。同时,通过图1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可知,当本科院校学生接受一系列的创新创业的教育时,学生中会产生创新创业的想法和思路,进而会激发他们对创新创业付诸实践,从而成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从而可提出假设H7。另外,图1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支持、课程支持、服务支持、组织支持、制度支持、资金支持类似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而创新创业行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的变量,因此提出假设H8。

H1: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支持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有正向影响

H2: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支持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有正向影响

H3: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支持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有正向影响

H4: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支持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有正向影响

H5: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支持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有正向影响

H6: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支持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有正向影响

H7:创新创业行为对产生创业成功者具有正向影响

H8:创新创业行为发挥中介作用

(三)研究设计

1.数据收集

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有过创业经历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卷设置的筛选题,主要目的是确定被调查者是有过创业经历的;第二部分为分值题;第三部分则主要是采集问卷被调查者的基础信息,比如创业者的性别和年龄。问卷使用问卷星来进行线上发布,采用有奖填写的方式吸引参与者填写问卷,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渠道邀请填写,调研时间为2022年1月5日至2月26日,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取379份有效问卷。

2.变量的测量

本研究包括师资支持、课程支持、服务支持、组织支持、制度支持、资金支持、创业行为、成功创业8个变量。这些变量的测量都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具体的变量测项如表1。

表1 变量测量题项

(四)实证分析

1.样本描述

由表2可知,从性别看,男性占64%,女性占36%,说明男性创业者高于女性;从年龄看,20岁及以下占49%,20岁至25岁的占49.5%,25岁及以上占1.5%,说明学生创业者大多为25岁以下;从创业月收入来看,3 000元及以下的占70%,3 000~5 000元占21%,5 000~10 000元占5%,10 000元以上占4%,说明大多数创业者经营的是小成本项目;从创业次数来看,创业次数为1次的占65%,创业次数为2次的占30%,创业次数为3次及以上的占5%,这说明创业者的创业次数普遍较低。

表2 样本背景

2.信度与效度检验

使用SPSS 2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信度分析,数据整体的Cronbach’s α值在0.7至0.9之间,说明本次数据较好。使用KMO值与巴特莱特球形检验值检验效度,如表3所示,均达标准,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与较好的代表性。

表3 KMO值与巴特莱特球形检验值

3.验证性因子分析

各变量题项均参考成熟量表,无需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AMOS23.0对模型的假设进行验证,得到的模型适配度指标如表4所示。总体来看,比较接近标准值,由此表明数据与本研究构建的模型整体适配度比较高。

表4 验证性因子分析

4.结构模型检验

由于构建模型有较高的适配度,接下来检验结构模型。由图3可知,师资支持(p<0.01)、课程支持(p<0.01)、服务支持(p<0.01)、组织支持(p<0.01)、制度支持(p<0.01)、资金支持(p<0.001)对创新创业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1,H2,H3,H4,H5,H6得到验证;创新创业行为(p<0.001)对成功创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7得到验证。

图3 检验模型

5.中介检验

利用Preacher和Hayes的Bootstrap 重复抽样5 000次检验创新创业行为的中介作用,这种检验方法具有准确性。[16]主要判断依据是:若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则可以认为中介效应的点估计是显著的。实证结果见表5。

表5 中介作用检验

由表5知,在95%的概率水平下,创新创业行为的置信区间是[0.0567,0.2531],不包含0,因此创新创业行为具有中介作用,假设H8成立。

(五)结果分析

1.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态体系中的生产者是影响其产生创新创业行为的关键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支持、课程支持、服务支持、组织支持、制度支持、资金支持与学生产生创新创业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关系。纵观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发现校内创新创业教师缺失性的定期专项培训,非合理化的创新创业教师考核指标,缺乏的创新创业专项教师储备是现存的普遍问题;创新创业制度支持体现的是领导者的重视程度,支持性的政策制度是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水平的关键;课程支持则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良好的课程体系是保证创新创业教学目标的前提;服务支持是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知识边界之外的发展机会,校内创新创业服务支持实际上就是将创新创业的创意孵化为具体的实践;组织支持则是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的创新中心和实践平台,是有效解决各种专业性问题所设立的机构;资金支持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根本,是将创新创业由创意转变为实践的动力,提高其产生经济与社会贡献的速度。

2.创新创业行为是检验应用型本科院校支持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创新创业行为作为一种衡量指标,不仅可以代表院校对知识创新的重视程度,并且也代表将学术资源的有效资本化;不仅代表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视,更代表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现阶段,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尚未形成体系、创新创业师资建设缺乏可持续性、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服务支持不足、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支持欠缺等原因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成果效果甚微,阻碍了创新创业行为的产生。所以创新创业行为的产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作用体现,可以有效衡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支持、课程支持、服务支持、组织支持、制度支持、资金支持情况。另外,创新创业行为是成功创业者的影响前因,重视创新创业知识技能量的输入,能有效促进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与盈利,助力其产生社会经济贡献,从而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积累、有效实现学生创业者的个体价值,从而不断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体系优化

1.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及课程支持水平

师资力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传授者应不仅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企业家的思维,做到产教融合。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其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水平,增加对有过企业管理管理实践教师的招聘,同时应定期对现任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培训,设立合理合规的教师考核体系,鼓励教师进行产教融合。另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引进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客座教授,定期为院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系列的知识讲座,多方面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应实行多元化教学与管理,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案,增加课程培养的多元化和生动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该以实践为主,将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创意转化。课程体系应该专业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定制专门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教材,并设置专门的教研室完善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该注重产学结合,传授创新创业的实用技巧和工具,比如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等。课程体系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的设置,传授实用的知识。

2.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服务和组织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为学生提供与专业契合度较高的创新创业教育,从需求的角度出发,分专业分学院提供相应的服务支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对创新创业各项内容进行宣传,专门设计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平台和机构,设立创意孵化组织,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学习氛围。另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组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通过赛事加强各个专业和院系之间的联系,推动校内创新创业创意成果交流与合作。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社团和创新创业协会,委派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老师为社团作出定期的指导工作,提升创新创业协会及社团的活跃度及影响力。

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要求地方大学根据不同学科性质提供不同组织机构的服务。具体来说,为理论研究为主的文科专业提供更多的专门的“实验室”等硬件支持、组织更多调研项目为理论创新奠定基础,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不止于服务于经济效益更注重理论创新与社会效益;相比文科专业,理工科有相对丰富的实验室资源,更需要实现学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服务。因此,地方大学一方面要加强校企合作加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对自身创新创业组织机构的整合,实现高校自主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3.保障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及资金支持

创新创业教育支持政策制度是一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学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创新创业制度。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大力宣传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创新创业工作的支持政策,运用校内新媒体运营平台对相关政策进行解读,提升学生的政策理解,增强学生的创业与创新热情。学校应对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作出明文的政策规定,包括师资引进及考核标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组织和服务,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管理,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等,将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标准化和程序化。另外,学校应该根据学生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动态出台专门的创新创业支持性政策。

资金支持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保证,也是使创业学生将创业创意转化为创业实践的重要前提。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保障创新创业社团和协会的资金,设立专门的拨款项,保证创新创业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应积极为创新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如创业启动金和创业奖学金等。学校应积极为创新创业教育寻求融资途径,与相关企业达成帮扶合作关系,维系优秀校友关系,引导社会资本扶持大学生创业。另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主动为大学生申请相关创业基金和奖金、创业贷款和贴息提供应有的帮助。

4.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校内支持体系生态平衡和要素互动

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生态体系角度看,创新创业教育校内资源对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及持续性协作起到关键作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视阈下,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平衡其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的作用。调动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中生产者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中分解者和消费者的运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校内支持体系要素协同互动,以此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建设。

加强“生产者”与“消费者”间创新创业行为产生,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速创新创业相关创意落地。重视创新创业行为的产生,利用院校资源积极推进创业创意的落地,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从“产生创业的灵感”到“实现创业目标”。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推动反哺机制的建成,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良性再循环,构造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可持续回流。正如生态系统中的演化机制,使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呈现螺旋式的成长。

猜你喜欢
师资应用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假”师资培训之平台,析专业发展之成效——论参与体育师资培训的体会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