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银饰里的民族秘密

2022-10-02 15:50杨维强
天工 2022年24期
关键词:银饰羌族样式

杨维强 刘 英

1.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云朵上的民族”是对聚居在我国川西高原的羌族的最美诠释, 蓝天、白云、高山、美丽的姑娘、独特的服饰, 让人产生无比美好的想象, 心生向往。这里面最美的要数姑娘的服饰, 多彩的绣花衣裳配上闪闪发亮的银饰, 光彩夺目。然而这只是表面的视觉感受, 要说羌族的美、羌族的神秘, 是藏在服饰里的秘密世界。从羌族的服饰可以看到整个民族的兴衰变迁, 羌人的喜怒哀乐都烙刻在服饰上。下面带着大家走进羌族银饰的秘密世界。

一、银饰里的历史记忆

羌族的历史有多长, 从“禹兴于西羌”便可得知, 杨雄在《蜀王本纪》里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 生于石纽”。羌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迁移变化, 最后被定格在青藏高原东端的民族文化走廊上, 今天的羌族虽与那时的羌不是同一个概念, 但却延续着亘古的基因。

从清代《皇清职贡图》的记载可知, 当时羌人的服饰非常简单, 女人在发辫上缀螺、蚌为饰, 因为该地区曾属吐蕃领地, 处在川西民族走廊上的羌族人与嘉绒藏族长期相伴, 服饰互相影响。1831年的《茂州志》记载羌人“久沐天朝声教, 言语、衣服息与汉民相同”①(清)杨迦怿等:《茂州志》, 1831。, 原因在于清代朝廷对川西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 派驻官员和军队治理, 羌民开始汉化, 学习汉族的服饰、语言、发型等, 女子挽髻插簪。

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些记录和照片可知, 此时期的羌族女子衣着朴素, 主要用自己织的胡麻布做衣裳, 亦无装饰, 一些贵族女子戴银耳环, 有的戴很大的耳环圈子, 有的戴华丽的耳坠子, 银子雕花的耳环上挂坠着珊瑚珠、银链、银片等, 此外还戴银项圈、银锁佩, 在胸前挂银饰, 手戴银戒指、银镯子等, 样式与汉族的相同。通过这些银饰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的羌族地区受汉文化影响颇大, 银饰佩戴习俗很大程度上模仿汉族, 但又加入了羌人自己的一些思想和审美情趣。1943年的《川西调查记》记载羌族女子挽髻, 头盖花巾或黑布, 女孩子扎辫子, 女人无论老幼均戴耳环, 有戴大圈银耳环的习俗, 受藏族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国家开展民族调查、研究、识别、分类, 羌族的族群文化开始重构, 羌族概念开始被固化和强化, 羌人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民族政策的扶持下, 少数民族通过服饰、仪式、舞蹈等视觉化的东西表现出奇风异俗的民族特色。许多传统羌族文化被建构并推广, 从汉族和嘉绒藏族学来的刺绣不断得到发扬, 成了羌族的习俗。羌族服饰特点变得越来越鲜明, 色彩绚丽、装饰繁杂的刺绣图案, 在头上戴银花装饰的头帕, 脖子上挂着银子刻花项圈, 腰上系着绣花腰带, 尽可能地表现与汉族及藏族的不同, 以强化和固化羌族的形象特征。服饰是一种“社会认同和区分体系”的反映, 是特定社会情境中的一种身体或文化展示。②王明珂:《羌族妇女服饰:一个“民族化”过程的例子》,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六十九本四分(1998年), 第841-885页。

在参加各级政府机构组织的会议和活动时一定要穿着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服饰, 以强化民族形象, 获得认同。这种变化一方面得益于经济条件的改善, 布料、彩线、银子等物资的供应有充分的保障, 另一方面得益于有话语权的当地知识分子和领导干部主观推动, 按照大家一致期望的有利方向发展(如图1)。

图1 节庆活动中的羌族女子

二、银饰里的羌人习俗

羌人的佩戴银饰与生活习俗密不可分。如羌族男女都有在腰间拴一个“鼓肚子”(也称鼓兜)的习俗, 男子佩戴的多为兽皮制作, 女子佩戴的为绣花布兜, 用于盛放随身小物件, 类似现在的腰包。有钱人会在皮制鼓肚子上镶嵌一块圆形雕花银牌, 银牌为半立体浮雕羌族神兽(如图2)。男人常常外出劳作、狩猎等, 而山上野兽出没, 戴上饰有神兽的“鼓肚子”, 可以护佑平安。传说羌族神兽由36种动物组合而成, 包括12种神兽、10种石敢当头像、纣舞的辟邪和驱邪的神兽面具、凶神恶煞面相及五喜, 具有超强的驱赶邪恶的功能。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产劳动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鼓肚子也就演变为一种装饰, 变为一种象征性的存在。

图2 鼓肚子

古羌历以十个月为一年, 一个月36天, 一年就是360天, 剩余5天就是过年。十月初一是羌历年, 在这一天, 小孩要抓周, 佩戴虎头帽、猪头帽和狗头帽, 帽子上镶嵌着雕刻神兽及花卉等吉祥纹样的银饰, 讨个吉祥。羌族小孩从出身时便要戴帽子, 一方面是因为高原早晚寒凉, 另一方面也有护佑吉祥之意。帽子一般用棉布做成, 上通装饰银花, 银花由银片錾刻吉祥纹样, 镶缀在帽子的前后左右, 银花样式很多, 有圆形、花形、动物形、人物形等, 主要有神仙、瑞兽、富贵花、吉祥文字等, 意为护佑孩子长寿、健康、吉祥、升官、多福等(如图3)。

图3 虎头帽

抓周也是小孩满十个月的一种仪式, 主人家的长者在一张红纸上放九十九样东西, 让小孩抓三次, 以最后一次为准。这一天一定要为小孩做一把长命锁, 就依着小孩抓的东西来定制, 如抓到状元旗, 银匠师傅制作长命锁时, 就要用“状元打马游京城”“少帅太保”这类故事为题材錾刻纹样, 祈愿孩子将来如意顺遂。

在重大活动中, 可以看到羌族妇女右胸前挂着一个偌大的花瓣形银圆盘, 上面刻满花纹, 羌人称其为太阳牌。太阳牌的装饰纹样是固定纹样, 不可替代。中心是绽放的莲花, 外周环绕田纹和团寿纹, 装饰手法和风格与藏族相似;田纹由整齐排列的线纹组合而成, 代表田垄, 田垄是羌族农耕生产方式的反映和记录, 也是土地崇拜的表现;寿字纹代表人, 寓意人对长寿的追求;三者分别代表天、地、人。女子佩戴太阳牌, 一层意思是女子为阴, 有了太阳牌便可以阴阳平衡, 另一层意思是崇拜太阳的反映, 也是羌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朴素认识表现,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茂县黑虎羌寨的妇女佩戴的一种银发簪很特别, 形似背夹子, 用以固定发髻。这种发钗样式来源于羌族的劳动工具, 羌族人民生活在高山上, 运输东西主要靠背, 背东西的时候会使用一种叫背夹子的工具, 由两根长木棒组成, 木棒下端呈弯钩形, 木棒之间以两根横木连接固定, 此工具的作用是支撑竹编背篓。故而这种发钗叫背夹钗或双叉钗, 也是折股钗的一种创新演变样式。

三、银饰里的文化融合

羌族人民长期生活在汉族和藏族之间的地带, 在汉族和藏族的双重影响下, 形成了兼具汉、藏、羌三者因素的混合文化, 在银饰里得以充分反映。比如常见的火镰, 羌族的火镰风格混杂, 既有藏族风格, 也有汉族样式, 还有汉藏混合式。有时候采用藏族的火镰样式, 装饰汉族风格题材的银饰;有时候用汉族银饰制作技艺表现藏族的题材纹样, 所以羌族火镰纹样既不像藏族般的粗犷, 也不像汉族般的秀丽,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繁简得宜、刚柔兼济, 也是羌族人民生活的一种写照。

银针筒是羌族女子腰间的必备之物, 针筒有两种样式。一种是与藏族相同的针线盒, 盒子较大, 上面錾刻长寿花之类的纹样。另一种是具有汉族特色的针筒, 精致小巧, 有单筒和双筒两种, 单筒为橄榄形, 表面錾刻梅花、蝴蝶等吉祥纹样, 针筒坠在穿满银珠和玛瑙珠的链子下端, 再在末端配上红色穗子或小铃铛, 具有典型的汉、藏、羌混合风格, 甚是惹人喜欢;双筒形具有典型的汉族特点, 双筒相连, 寓意夫妻美满, 筒套及银链均采用掐丝工艺, 焊缀银珠, 玲珑剔透, 精巧别致。

羌族妇女平常盘发挽髻, 均别以银簪。银簪样式多, 最常用的是扁簪。扁簪的基本形式与汉族相同, 但在局部细节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如“七里爬”扁簪, 簪子一端形似耙子, 源于农业耕作中晾晒粮食的耙子。羌族妇女通常承担晾晒粮食的任务, 耙子是她们的主要劳动工具, 将簪子作耙子形, 寓意女子勤劳能干(如图4)。而在簪子上镶嵌松石、玛瑙珠则是藏族的风俗。

图4 七里爬银簪

羌族的戒指也是汉、藏、羌文化融合的产物, 可以看到有汉式的戒指、宝石镶嵌戒指、掐花丝戒指, 也有藏式的马鞍戒、盾牌戒, 还有羌族人自创的宽环戒。将不同民族的样式和纹样题材混合在一起, 形成独特的风格。

四、银饰里的工匠精神

开放、兼收并蓄, 是羌族银匠的特点, 也是羌族的工匠精神。在汉、藏、羌文化交融影响下, 羌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同样具有多重性和混合性, 通过银饰可以看到既有与汉族相同的技艺, 也有与藏族相似的技艺, 但又不完全与汉族和藏族相同。羌族工匠一方面传承师父教授的技艺, 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探索创新, 通过学习其他民族的技艺, 精进自己的手艺。工匠在不断学习中融会贯通, 而不是简单地模仿, 把汉族的银片錾刻技艺与羌族的银饰纹样相结合, 制作羌族人民喜欢的风格样式, 藏族有什么好的样式和技艺也会拿过来用。羌族银匠技艺正是在这样的精神下快速发展起来的, 除了学习汉族和藏族, 当代工匠还走出四川, 学习更多民族的优秀技艺, 只要是好的, 都会学习。不保守, 不故步自封, 这种精神也是整个羌族能够在现当代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银饰羌族样式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高浮雕银饰
在不同的Word文档之间借用样式或格式
银饰变黑如何恢复
如何使氧化的银饰翻新
这是巴黎发布的新样式
漂亮的“银饰”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