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民窑陶器的纹样类型与装饰特点分析

2022-11-26 11:44杨进珉
天工 2022年24期
关键词:坯体陶器纹样

杨进珉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鄂东民窑陶器是鄂东南、江汉平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陶器品类, 大约从明代中期兴盛起来, 一直流传至今。窑口主要分布在湖北省黄冈、孝感、鄂州、武汉等地区。在今蕲春、汉川境内, 还保留完好的明清时期龙窑遗址。比较著名的有蕲春的管窑、汉川的马口窑, 其中汉川马口窑址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蕲春管窑手工制陶技艺、马口陶器烧制技艺相继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鄂东民窑陶器以高温釉陶为主, 坯体加工为传统的拉坯、盘泥等方式, 拉坯一次成型, 通常不修坯。坯体表面多施化妆土, 罩透明釉。器面装饰以刻划、水划为特色。采用龙窑烧制, 窑温通常在1200℃左右, 烧成的产品质地坚实厚重, 釉色透亮。经刻划的各种图案露出深色胎底, 在浅色透亮的釉面上产生明度对比, 图案鲜明, 美观大方。鄂东民窑所产器物主要为当地村镇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类生活用品, 比较有代表性的器物有各类坛、罐、缸、壶等。

一、鄂东民窑形成的背景因素

鄂东江汉平原湖汊众多, 陶土资源储量丰富。历史上江汉平原地区的陶瓷器生产从未间断, 曾经出现过商代盘龙城、宋代湖泗窑等几个陶瓷生产高峰。鄂东民窑各窑口多依山傍水而建, 和缓的丘陵山坡具备建造龙窑的理想地势, 制陶所需陶土是湖畔随处可以取用的湖泥。为提升产品性能, 后又改进为山泥与湖泥混合使用。附近的山岗丘陵植被茂密, 提供了大量烧窑所需的优质木材。同时, 江汉平原地区人口稠密, 市场广阔, 产品需求量大。良好的水陆交通条件, 又为生产和销售提供了便利。水运具有量大价廉的特点, 且损耗较小, 是运输陶器产品的理想方式。采购的物资、生产的产品都可通过水运发往各地。

这里所产陶泥质地细密, 可塑性强, 用这种陶泥制出的器物, 坯质细腻密实, 敲击时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产品经久耐用, 所盛装的物品也不易受潮变质。如马口窑生产的陶缸耐酸耐碱, 结实耐用, 防渗漏、耐压性能优异。管窑生产的泡菜坛, 质量优良, 美观实用, 是附近地区群众认可的产品。

良好的生产环境、广阔的市场、优质易得的原材料、成熟的生产技术为鄂东民窑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条件。在鄂东民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受生活习惯、审美意识、市场需求、时代发展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其产品也逐渐形成了自身面貌, 反映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审美特色。

二、鄂东民窑陶器常见装饰纹样

陶瓷装饰纹样是陶瓷装饰的重要部分, 是美化坯体的装饰性图形。常见的陶瓷纹饰的装饰手段主要分为四大类, 即坯体装饰、化妆土装饰、釉装饰和加彩装饰。[1]鄂东民窑陶器以化妆土刻划装饰为主, 风格较统一,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明显的视觉识别特征。坯体装饰常见的装饰方法有拍印、贴泥片、局部堆塑等, 通常施用于缸、罐等大型器物。传统手工作坊时期的鄂东民窑产品采用加彩装饰和釉装饰的产品较少, 在工厂规模化生产时期, 蕲春的岚头矶工艺陶器厂等在釉彩装饰应用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鄂东民窑陶器主要的消费群体是附近村镇的老百姓, 与精致的瓷器制品相比, 老百姓对这些粗实的陶器制品最朴素的消费需求就是经济实用、美观大方。故这些陶器产品大多造型敦实阔大, 器壁坚厚, 装饰手法简洁明了, 装饰图形多为群众熟知、喜闻乐见的题材。在追求实用的同时保持着朴素的审美, 装饰纹样类型丰富, 题材广泛, 是研究鄂东民窑陶器装饰风格、鄂东地区民间风俗的重要途径。常见的装饰纹样有以下几个类型:

(一)吉祥寓意类

吉祥寓意类纹样在中国传统纹样装饰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也是鄂东民窑陶器装饰的主要类型。吉祥图案以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含蓄、谐音等手法, 组成一种有吉庆寓意的纹样。明清时期是吉祥装饰纹样应用的高峰。“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是明清时期吉祥纹样的最大特点。[2]鄂东民窑陶器上常见的吉祥装饰纹样有寿字纹、双喜纹、万字纹等。这些吉祥纹样在使用上有一定的规律, 有些是通过固定的动植物组合表达谐音吉语, 如喜鹊梅花寓意“喜上眉梢”, 莲花游鱼寓意“年年有余”;有些是直接用文字或者变形文字作为装饰图案, 如常见的双喜纹、寿字纹等;万字纹通常作为开光图的底纹使用。吉祥纹样的广泛使用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反映的是当时广大人民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气息。

(二)几何图形类

几何纹是历史悠久的装饰纹样, 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玉器等器物上就可以看到非常丰富的几何纹装饰纹样。几何纹出现得比较早, 且一直流传使用, 是传统装饰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得益于几何纹良好的使用特性, 由点、线、面构成的几何纹, 富于变化, 易于加工与适应, 通过简单的交叉、重合、排列、反复等方式, 就能产生丰富的几何纹样, 产生不同的韵律和节奏美感。既能单独使用, 又能连片使用, 对器物的适应度比其他的纹样更灵活优越。鄂东民窑陶器中常用几何纹作为辅助装饰纹样或分割装饰纹样, 常见形式有回纹、网纹、条纹、弦纹等。

(三)文字装饰类

鄂东民窑陶器的文字装饰内容多种多样, 有些是在局部配合刻划的图案, 辅之以文字, 或是题写一段简短的打油诗, 或是几句吉祥话, 或是有纪念意义的话, 或是简短的记事, 内容丰富, 不拘一格。也有直接饰以大段铭文、诗句、吉语, 或是将标语、口号直接刻划在器物表面。这些文字装饰并不在意书法的程式, 也不在意字体的规范, 有时还有不规范用字、错别字的现象。可以想见, 窑工们在制作这些字体装饰时, 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为书法家, 而是信手拈来, 书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这些有趣的文字装饰, 体现了不同时期陶器的特点和窑工装饰制作时的状态。

(四)人物场景类

人物纹是鄂东民窑陶器常见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在汉川马口窑的陶器中出现过八仙、十八学士等形象, 之后逐渐演化形成马口窑陶器中具有代表性的八仙坛和学士坛等品种。八仙坛一般为对坛, 人物形象表现简化随意, 不为细节装饰所羁绊, 只在各人物形象典型特征处略加区别, 具有写意风格。还有故事性较强、人物众多的大场景“状元打马游街”图案, 构图繁密, 场面宏大。麻城的蔡家山窑, 常选用传统戏曲故事内容作为装饰素材, 将戏曲故事发生的情节设计为背景, 根据故事发生的时代设计人物装束, 如比较有代表性的戏曲人物纹饰“玉莲打水”“打金枝”“树下赠金”“四郎探母”等, 均是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故事内容。

(五)动物植物类

鄂东民窑陶器中的动物纹, 以禽鸟、游鱼为主, 走兽较少, 常见形式有鱼吃水草、喜鹊登梅、水鸟觅食等。动物纹配合几何形纹边装饰, 有些器形上只略画几笔, 形象生动。这些水禽、游鱼纹样, 对生活在江汉平原湖区的窑工们来说并不陌生, 皆是对生活的直接反映。这些早已烂熟于心的形象既不需要抄袭, 也不用专门创作, 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省去了传统装饰图案的规则约束, 也不纠结于形象的准确、层次的丰富, 游鱼水鸟信手拈来, 显得清新自然。

植物纹的使用方式比较灵活, 既有单独刻画的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等传统寓意题材, 有植物与动物搭配的组合作品, 也有将植物做适合纹样的装饰应用。植物纹饰有时也参与了器物装饰分割。瓷器装饰中常有分段装饰的方法, 即将器物立面纹饰, 加以横向分段。鄂东民窑陶器的坛、罐类产品, 局部常使用花瓣纹、缠花纹、卷花纹、莲瓣纹作为器物肩部、底部的分段装饰纹样。这与明清时期瓷器上常用莲瓣纹作为辅助纹饰的方法是一致的。常见的植物纹饰有梅兰竹菊、花蝶纹、卷草纹、牡丹纹、花瓣纹、缠枝花、花草、莲花、水草等。

(六)拍印纹类

拍印纹历史悠久, 应用广泛, 即在坯体未干之时, 使用有凹凸纹理的陶拍或石拍, 在坯体表面拍击出有立体感的纹样。鄂东民窑的拍印技法与之相同, 多出现在缸、罐等大型器物上, 装饰效果细致缜密, 立体感较强。常见的拍印纹有几何纹、圈纹、回纹、折线纹、云雷纹、团菊纹等。拍印痕迹的运用很讲究, 注重形式美感的把握和吉祥寓意的表现, 往往能够产生很好的装饰效果。如汉川马口窑生产的金钱满贯坛, 巧妙地将圈形拍印纹样和浑圆的罐体相结合, 酱黄釉给人圆润饱满、端庄富贵的感觉。

三、鄂东民窑陶器装饰的特点

(一)融合创新运用多样性的装饰手法

陶瓷刻划装饰技法由来已久, 其风格大体可归纳为“南方柔韧, 北方泼辣”“官器雕饰工细, 民品走刀飞速”, 特别是民窑艺人遣刀之大胆奔逸, 真见神力。此与瓷器装饰中的用笔风格大体相同。[3]湖北地处中原腹地, 有“九省通衢”之称。鄂东民窑陶器在发展的过程中, 装饰风格受到来自各个地区的多种风格、多种技法的影响, 在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中, 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装饰手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既有刻划, 也有水划, 还有剔花、贴花等。刻划装饰风格基本符合“民窑艺人遣刀大胆奔逸”的定位, 但也不乏装饰精细、刻划工整的产品。装饰风格中既有学习民间剪纸贴画技法和纹饰的内容, 也能看得出受到瓷器装饰的影响, 以瓷画装饰的技法为基础, 在构图、表现方式上借鉴的痕迹。很多实用类小物件也可以不加装饰, 或只在素面上简单刻划一些弦纹。但在装饰纹样的选取和组织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不拘泥于陈规。

另外, 本地区不同窑厂的工人也善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从地理位置上看, 蕲春、麻城、汉川三地围绕武汉呈三角形分布。三个窑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 在艺术风格上有很多接近的地方。蕲春与麻城同属黄冈地区, 相互影响也就更多一些。以前, 窑场的工人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工作, 他们有时也会到别地的窑场打工, 将本地的技术带到别处, 有时还会直接到其他地方开办窑场。相关文献中就明确记载了麻城窑工到蕲春的管窑、李窑、卢窑等同时开厂制陶的事情。

(二)装饰技法以刻划、水划为特色

刻划技法在很多重要窑口都有使用, 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如在定窑产品中, 刻划是主要的装饰技法, 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定窑刻花, 注重刀法的变化, 通过刻刀的使转运用, 形成线条奔逸豪放而富有趣味的艺术特征。耀州窑瓷器也广泛采用了刻花、雕花、划花等装饰技艺, 刀法犀利流畅。磁州窑在青坯上施白化妆土, 采用刻划、剔花等装饰工艺, 创造出了白地刻划花、白地剔花、白地黑剔花、珍珠地等装饰风格。

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善于分析本地区原材料特性和技术属性, 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 形成材料技术特质和个性特色。[4]历史上不同窑口的刻划工艺针对不同的产品对象, 使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有些采用坯体刻划, 有些是化妆土刻划。一般对于坯体质量较粗糙或颜色较深的, 常施以化妆土。它能使粗糙的坯体表面变得光洁, 也可以覆盖深色, 施釉后外观显得美观明亮。烧成后的鄂东民窑陶器坯体颜色普遍较深, 呈熟褐色、土红色, 故其器面装饰主要是化妆土装饰, 广泛施用于中小型器物。采用在半干的化妆土上刻划、剔花, 或在湿润的化妆土上水划等方式, 利用化妆土与坯体在色彩和质地上存在的差异形成装饰纹样, 干燥后施透明釉入窑烧制。

水划, 也称水花、水划花等, 是鄂东民窑陶器装饰中具有特色的技法。水划和刻划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妆土的湿润程度。水划是将干燥好的坯体在化妆土中快速浸润, 趁敷于坯体表面的化妆土湿润之时, 用橡皮签、散锋竹签或手指在湿润的化妆土上刮出各种花纹。这种方法划出的形象简练生动, 线条潇洒活泼, 深浅不一, 具有流动感和韵味。

(三)源自生活的质朴创新

民间艺术由于材料简朴, 不做过多的雕琢、修饰, 保持着质朴的制作痕迹, 也恰恰因此而显露出淳朴天然的趣味。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有真意, 去粉饰, 少做作, 勿卖弄。”民间美术中那种返璞归真的艺术气质, 是宫廷美术和文人美术所无法企及的。[5]

鄂东民窑陶器的制作者都是当地普通的窑工。他们为了生计, 夜以继日地辛苦劳作, 为了把自己的产品装饰得比较讨喜, 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在器物的功能性和装饰性方面苦苦思考, 试图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在这些几乎不入文人雅士之眼的被称为“粗陶”“瓦器”的物件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凭借着自己对于泥与火的理解, 他们将自己的喜好、周围的生活、美好的祝愿以自己特有的创新方式装饰到这些坛坛罐罐上, 形成了率性生动、朴实自然的装饰风格, 展现了作者的内心意趣和审美诉求。

猜你喜欢
坯体陶器纹样
唐代官袍兽纹纹样的美学意蕴
前史时期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的陶器制作技术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一种陶瓷板的制造方法及陶瓷板
浅析超厚仿古砖在辊道窑干燥过程控制的注意事项
添加剂种类对以稀土尾砂为原料制备的陶瓷坯体强度的影响
陶瓷坯体预干燥方法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平遥漆器植物纹样艺术研究
中国古代陶器:火与土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