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非遗文创发展路径研究

2022-11-26 11:44
天工 2022年24期
关键词:文创贵州产品

陈 舒 刘 黎

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 为新时期繁荣乡村文化、构建农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贵州时提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 既是文化又是产业, 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 同时也能为产业扶贫、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这既是对贵州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的肯定, 又为非遗+文创、非遗+乡村振兴提供了指引。随着一系列关于推进乡村振兴和发展非遗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 为非遗文创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

贵州非遗文化是历史长河之中凝聚的文化精粹, 是贵州民族文化的缩影, 艺术价值、工艺价值和文化价值极高。面对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发展贵州非遗文创产业, 不仅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支撑, 亦是促进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举措, 更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源泉。

二、贵州非遗文创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性分析

(一)促进就业, 带动群体收入, 拉动经济增长

非遗文创产品是非遗文化的提炼与浓缩, 具有文化特质和经济价值, 能够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发展非遗文创产业, 可以盘活乡村经济, 激发乡土文化的活力, 带动乡村产业升级, 可为当地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促进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从业者、设计师、生产商、材料商的整合, 促进产品设计、包装、营销等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构建, 既能拉动经济增长, 又能增强乡村的活力, 助力乡村振兴。

(二)传承创新, 提升文化自信, 推动乡村振兴

创新贵州非遗文创产品, 紧贴市场需求, “活化”非遗, 能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创新性、时代性及生命力, 将独具特色、个性和文化符号的非遗文创产品带入更多人的生活, 能够进一步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是乡村文化繁荣的动力, 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三、贵州非遗文创发展概况

(一)基本情况

贵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 孕育了大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其中有许多散落在村落之中。贵州的非遗涵盖了蜡染、刺绣、漆艺、银饰、牙舟陶等种类, 反映了贵州人民的生活信念、宗教信仰、精神世界。非遗文创产品作为承载贵州非遗文化的载体, 除了凝聚着非遗文化的深厚积淀外, 还融合了现代设计的创新与转变。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 贵州非遗文创产品在产品设计、图案提取、艺术表现、加工工艺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非遗产品与现代审美、生活方式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许多非遗产品的设计趋于几何、简约、时尚的风格, 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但是, 产品过于机械化、同质化现象也愈加明显, 许多非遗种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二)发展困境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贵州非遗产品如何提升设计品质, 在流变的进程中找到突破口, 将非遗的美延续和升华, 同时为推进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是目前贵州非遗文创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产品设计创新不足, 同质化严重

贵州非遗产品是民族文化和技艺融合的产物, 具有乡村意趣和风格的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目前贵州的文创市场出现了具备良好设计品质的非遗产品不足的现象。传统的非遗产品制作周期长, 精美, 但是缺乏现代元素的融入, 产品附加值低。同时, 在乡村的非遗工坊存在着非遗传承人一兼数职的现象, 他们集产品的设计、研发、营销推广等工作于一身, 导致产品设计和研发缺乏深入性。另外, 市场上的非遗文创产品存在着同质化现象, 设计师对地域文化、市场需求、文化内涵的发掘不足, 存在设计图案照搬照套、设计时尚感不强的现象。

2.后继乏人, 人才资源整合不足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 非遗技艺口传心授的方式悄然发生改变, 大部分非遗工艺制作烦琐、耗时过长, 甚至被冠上了过时落后的标签, 非遗产品的投入时间长, 经济收益不显著, 年轻人不愿意去学习传统非遗工艺, 农村劳动力往城市流动的现象显著。而快节奏、快时尚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许多年长的非遗传承人技法纯熟, 但是生产制作的产品缺乏现代设计感。非遗技艺人才队伍老化严重, 传承人数偏少, 面临着传承断代、技艺流失情况, 同时, 设计师、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等人力资源的整合不足, 文创产品产业链上的包装、设计、材料供应等人才集聚力量不够。

3.缺乏竞争力, 发展机制不畅

近年来, 随着贵州旅游市场的火热, 贵州的非遗产品形式越来越丰富, 相关的旅游产品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 非遗文创产业存在着粗放式、零散式的现象, 总体的规模较小, 发展不均衡, 分散在各个村落的非遗企业、作坊采用零散式的生产方式, 缺乏产品标准的把控, 导致了产品影响力小、市场竞争力弱和生产效率低的现象, 许多非遗作坊和工厂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 缺乏集设计、加工、品牌塑造、营销推广于一体的体系化的平台, 乡村非遗文创产业发展存在一定弊端, 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贵州非遗文创产业发展路径思考

(一)提升产品设计研发水平, 强化产品特色

1.造型形态取舍有度

贵州非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累积的审美意趣、艺术形式、文化内涵都是文创设计的创意基础和灵感来源。例如, 贵州苗绣的图案就具有丰富的审美形式, 不管是破线绣中的蝴蝶妈妈的意趣美, 还是堆绣当中几何错落的形式美, 抑或是打籽绣的凹凸肌理, 都是文创产品设计的丰富来源。在设计中, 要摒弃照搬照套、强硬嫁接的现象, 可以通过提取、重组等设计方法, 将具有典型性、艺术性的精彩的部分进行提炼, 去粗取精, 同时, 将图案与现代时尚审美方式进行融合, 保留原有韵味的同时, 又能够增加产品的趣味性、时尚性和实用性。在非遗文创设计中, 要立足乡村的区域属性、文化属性, 将乡村的民族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特点进行转化和升华。

2.色彩表现注重法则

在塑造色彩时, 要注重比例、取舍、融合的关系。不管是苗绣当中跳跃明快的组合, 还是平塘牙舟陶的雅致釉色, 都蕴含着非遗人民的智慧。例如贵州非遗苗绣的平绣片中,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精彩的颜色搭配, 在画面中大面积使用饱和度极高的蓝色、紫色, 搭配上局部的红色、橙色, 色彩的明艳恣意将苗族人民的洒脱、自由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堆绣、打籽绣的绣片中, 又呈现出雅致、质朴之感, 这些颜色的搭配记录着民族的审美、文化和精神, 是文创设计的宝贵资源库。但是, 我们可以看到, 在非遗文创产品中的色彩搭配, 存在着照搬的现象, 有的直接截取苗绣或者蜡染的色彩挪到产品上, 难免会让消费者产生太传统、缺乏时尚感的感受。有的文创产品则是将提取的色彩直接打乱, 丢失了非遗的文化特色, 所以, 在非遗文创产品的提炼过程中, 适度很重要, 既要将非遗的色彩体系、比例做好搭配, 让它具有非遗特色, 又要与现代的审美、使用习惯进行融合, 在设计中要利用好主次关系、比例关系和融合关系, 从而创作出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

3.产品造型独特丰富

以前的非遗产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不管是姑娘出嫁穿的苗绣嫁衣, 还是重大节日戴的银饰, 抑或是吃饭用的大方漆器, 喝茶所用的牙舟陶瓷茶具, 都彰显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目前, 许多乡村的非遗工厂和作坊因为规模和技术的限制, 生产的产品类型大多较为单一, 在市面上经常可以看到将蜡染布或者苗绣绣片制作的画框, 或者是有着繁复装饰造型的银饰器物, 固然有非遗特色, 但是, 实用性不够, 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足。要做好非遗文创, 需要丰富产品造型, 提升实用性。例如, 年轻人日常所用的耳机盒、游戏装备保护套、儿童文具产品等, 都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要积极地丰富产品类型和形态, 做到既要有特色, 又要能够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4.生产加工与时俱进

由于贵州非遗工艺大多是需要手工加工制作, 而且工艺较为繁复, 所以存在着批量生产力不足的困境, 限制了产业发展。还有就是手工制作人工成本较高, 产品价格受到限制。在乡村地区, 除了少部分的非遗传承人的技艺纯熟以外, 大部分手艺人生产的产品存在着粗糙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的销售。一直遵循因循守旧的方式必然会遭遇发展难题。所以, 将产品与现代加工工艺结合起来, 在优化产品设计的基础上, 将产品的加工工艺用现代技术进行跨界结合, 例如, 苗绣文创产品就可以采用与银饰开模、3D打印等机械加工技术进行跨界结合, 用“慢”的手工与“快”的现代加工工艺相结合。或者在陶瓷产品方面, 可以通过专业设计师进行产品造型设计, 将3D建模、3D打印技术等技术为非遗文创产品提供前沿技术支持和辅助, 这部分技术可以由设计师和部分非遗从业者提供前端支持, 而后端可以由乡村工厂和非遗从业人员进行加工生产。

5.品牌塑造深入人心

目前, 贵州的非遗文创存着零星散落的现象, 非遗文创产品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程式化的现象, 品牌塑造能力不足。同时, 因为地域文化背景下, 消费者很难与非遗产品产生直接的情感共鸣, 所以, 运用现代文化元素与非遗元素的融合表达, 找到文化价值的传递与消费者的心理价值的平衡点, 深入思考如何将贵州非遗文化中的质朴、热烈、神秘、雅致等审美意趣与文化价值结合起来, 赋予非遗文创产品以打动人的共情点, 引导和推动人们对非遗文化和非遗文创产品的认同感。

(二)优化乡村人才队伍, 培育文创集群力量

推进乡村振兴、提升乡村文化、实现经济增长, 都离不开人才的力量, 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依托政府项目、产业项目、校企合作、企业联动等, 培养一批乡村能工巧匠, 形成人才效应, 促进非遗产业的创造性发展。开展多层次、精准式、广辐射的人才发展机制, 整合手工艺人、设计师、农村劳动力等人力资源的不同优势, 开展多样化合作, 培育“硬核”的文创集群力量。将家庭传承、师徒传承、教育传承、社会传承等方式结合起来, 提升非遗传承人、手工业从业者的设计和加工等方面的水平, 在良好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注重创意理念和设计观念的提升。对设计和工艺进行优化改进。通过技术研发、技术转化提升水平, 推进技术革新, 弘扬文化的价值。开展非遗培训、帮助当地人才队伍培养, 提升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 优化非遗发展的新模式, 积极培育乡村非遗文创品牌, 形成可借鉴的范式。为贵州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创造性转化的动力, 提升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三)多层次、多手段拓展非遗文创渠道

利用好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基础和优势, 建立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非遗文创创新长效发展机制, 促进产、学、研、旅的融合, 大力发展非遗+研学、非遗+电商、非遗+乡村旅游等多形式的非遗文创发展模式, 运用现代化理念, 通过非遗特色, 提升非遗文创产品的高附加值, 为特色非遗乡村的文化、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方面, 将非遗文创产品与新的销售模式进行嫁接, 提升体验感、参与感, 促进购买意愿。另一方面, 将传统的非遗产品以新模式、新渠道贴近大众的生活, 推动文化扶贫纵深发展。例如, 随着非遗+研学、非遗+乡村旅游的盛行, 非遗可以借助研学等渠道建立非遗文创产品与大众连接的机会。在非遗研学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中, 可以通过开发非遗文创研学套装, 将非遗元素以简洁有趣的方式进行打包量化生产, 再通过充满设计感、趣味性的包装设计和内容, 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还有现在热门的乡村旅游, 也是非遗文创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通过将非遗文创产品与诸多乡村元素进行融合, 不仅能够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更能够在乡村旅游中打开设计的思路。非遗文创在设计过程中, 要注重与市场的有效融合, 提升互动性和沉浸式体验, 尊重当地文化、尊重民族传统, 坚守工匠精神、不断创新、推动文化输出, 做到为生活创新、促文化传承。

五、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创新非遗文创对实现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把握乡村振兴与非遗文创发展相融合的机遇, 创新性地去展现非遗文创的价值, 将贵州非遗这一宝贵财富用创新的形式去转化和升华, 创造出更多具有艺术性、文化性和实用性的非遗文创产品, 让更多的人走进贵州非遗, 感受贵州非遗之美, 让贵州非遗文创产品成为助推乡村振兴、提升文化自信的源泉。

猜你喜欢
文创贵州产品
陶溪川文创街区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贵州古驿道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