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传媒语境下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模式与传播策略研究

2022-11-26 11:44王嘉楠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系
天工 2022年24期
关键词:鱼皮黑龙江文化遗产

王嘉楠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悠久的历史, 丰富的文化底蕴。人民群众间需要利用传播媒体, 才能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中, 与大众求新求快的心理诉求有着较大的差异。同时,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性较强, 传承人往往年龄偏大,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有自身的局限, 导致其艺术价值很难转化为经济价值, 这也成为制约其发展传承的重要原因。因此,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改革开放以来, 各级政府不断推出新举措、新办法及新规定, 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 对少数民族进行政策性引导与保护。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 需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求新的传播与保护手段, 才能使其长久地流传下去。

一、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概况

目前,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少数民族聚集地的民族语言教学传播;学者探访及文化交流平台传播;旅游和展览传播;政府引导与保护传播等。人民群众只能通过旅游和展览了解和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一)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影响范围局限性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典型代表之一是赫哲族和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制作技艺。桦树皮既有良好的防水性, 同时又有极强的抗腐蚀性, 因此桦树皮制品轻便、防水、耐用, 历来受到狩猎民族的偏爱。桦树皮制品是狩猎民族独有的生活用品和工艺美术品, 是特定自然环境的产物, 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桦树皮制品的种类丰富, 造型多样, 既有桦树皮画等艺术作品, 又有箱子、盒子等生活器具。制作桦树皮制品时, 要先将桦树皮通过浸泡或水煮使树皮变软, 然后进行手工裁剪和缝合, 最后通过刻压或剪贴象征吉祥、喜庆、平安、丰收的精美花纹和图案。制品代表着吉祥寓意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此也成为精美的艺术品。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传统的狩猎生活已经慢慢淡出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 他们慢慢接受了先进的社会文明。丰富的物质材料已经不需要通过狩猎来满足生活需求, 所以导致桦树制品逐渐减少, 同时在制作过程中不再使用天然材料, 只能在族内口传心授这种技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限的传承途径

目前, 黑龙江省内鱼皮、桦树皮等传统手工艺技能还局限于家人、师徒传承, 没有形成完整的传承体系。例如, 赫哲族鱼皮技艺拥有上千年历史, 历史上的赫哲族人民常常用鱼皮和兽皮制作衣服、鞋帽、被褥等, 并在上面绣制各种几何图案、花草和动物形象以及云纹, 形象生动, 造型美观别致。尤其是用鱼皮制作的鱼皮画, 材料独特, 工艺精巧, 图案精美, 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 代表了赫哲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和高超的工艺技巧。但是目前鱼皮艺术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 能够完整制作一套鱼皮服装的族人少之又少。当前, 省内一些高校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保护, 担当起传承、传播的使命, 在工艺美术相关专业课中融入了鱼皮、桦树皮的制作技艺教学课程, 且课堂成果丰富。同时以此为基础创作出衍生品, 如鱼皮画、桦树皮画等文创产品设计。但是总体来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仍然十分有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一的传播形式

目前,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载体主要以传统媒体为主, 相对于新兴的、形式多样的数字媒体而言, 传统媒体传播的途径比较单一。其中一种传播方式是以纪录片、纪实的形式向受众展示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历史、技艺、特点、传承人。另一种传播方式是在博物馆将鱼皮制品、桦树皮制品、剪纸作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公开展示, 或请少数民族传承人到现场通过口头讲解和动作展示向受众介绍。这种传播途径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不稳定性较高, 传播范围存在局限性。

二、数字传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数字传媒应运而生, 且发展迅速, 这一传播媒介的出现, 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希望。数字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传播迅速且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特点, 受众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最新的新闻资讯, 它的传播方式已经超越了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大众传媒。这就使新的媒体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信息。随着“自媒体”的出现, 不同地域、不同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实现跨地域传播, 打破了传统的大众传媒形式,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不再受时间、场地的影响。

(一)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的建立

目前,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开始了数字化进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也在同步建设中, 但基于网络的传播形式所具备的前期条件尚不成熟, 所以通过网络媒体呈现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动态制作过程也刚刚起步。利用数字化进行信息采集和信息保存、建立少数民族数据库是目前最有效的保护和记录方式。如今, 数字摄影、录音是摄影师进行档案信息存储采取的方式。通过这些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信息采集、存储和分类, 之后再通过数字媒体平台为受众提供服务。

同时, 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作为文献中心和教学、科研的服务部门,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信息搜集、资料整理、保护宣传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和数据纳入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 构建专门的电子数据库, 方便更多的高校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而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与传承中。

(二)利用短视频传播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自身特点, 很难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因此, 从传播媒介角度分析, 利用新兴的数字传媒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传播途径。近几年, 伴随着短视频的流行, 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得到了广大年轻用户的青睐。非遗传承发展的关键是要让非遗走进生活, 让人民了解非遗、共享非遗。短视频内容涵盖了新闻资讯、幽默搞怪、技能展示等丰富的内容, 非常适合年轻人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观看。同时, 短视频制作门槛低、生产流程简单, 依靠剪辑软件就可以完成短视频的制作。每位用户都可以参与, 所以更具备传播价值。微传播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的信息传播方式, 利用各个平台的用户进行个性化表达和实时互动, 建立数字媒体信息化平台。

例如, 鄂温克族非遗文化继承人尤塔在抖音平台发布短视频分享鄂温克族的生活日常, 向用户展示神秘的敖鲁古雅鹿部落, 鄂温克族的鱼皮与桦树皮制作工艺、传统食品, 获得粉丝无数点赞。

近日, 抖音发布《2022非遗数据报告》, 报告显示, 2021年, 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量达3726亿, 获赞总数为94亿, 抖音视频覆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99.74%。在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看见手艺计划”等助力下, 抖音非遗项目直播场次同比增长642%, 获直播打赏的非遗主播人数同比增长427%, 濒危非遗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0%。短视频平台探索非遗的传播形式, 借助多样互动玩法, 让受众在趣味中了解非遗。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是运用VR技术、3D技术、互动娱乐技术等, 将现实存在的博物馆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完整地展现于网络, 打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它不同于博物馆网站, 网站只是数字化博物馆的一种展现形式。数字博物馆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虚拟现实的技术, 让观众在数字创建的三维虚拟场景中身临其境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对于传统的手工技艺, 例如桦树皮制品和鱼皮制品, 也可以通过数字动画的形式, 将其历史溯源、发展过程、制作流程原理, 以动态的方式表现出来, 之后利用数字信息在数字博物馆中进行展示和演示。

(四)交互式App的开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媒体日渐成为人们交流互动的平台。对于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来说, 一方面可以利用社交价值较高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等进行宣传, 另一方面可以开发利用App进行传播。App平台的开发, 可以借鉴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苏州美术馆的App交互形式, 把展览的事物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 通过一些互动类的游戏, 提高受众的兴趣, 让受众产生进一步了解展览内容的意愿。

在App内通过设计互动游戏可以让受众了解鱼皮画、桦树皮画制作的过程, 受众也可以亲身体验设计与制作一件工艺品, 以提高受众的参与性, 这些都非常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同时, 还可以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结合游戏类App、网络游戏进行场景、道具、游戏人物服饰的设计等, 潜移默化地让受众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五)在高校建立非遗传承基地

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 互联网丰富的教育资源已经成为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流域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生活的地方, 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本省高校, 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内容。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融入鱼皮、桦树皮制作技艺, 学生可以进行文创产品类的延伸设计, 通过产教融合模式,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尤其是将教学成果转化成艺术品, 既可以丰富当地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资源, 推动当地的乡村振兴, 又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 一举两得。

目前, 我国多数高校没有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专业,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处于空缺状态。高校可以借鉴“走出去, 请进来”的培养模式,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派遣相关专业优秀人才外出, 与非遗传承人进行系统的学习, 另一方面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组建“非遗”传承教育体系, 聘请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高校“非遗”育人工作。这样的教学模式, 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与非遗继承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让非遗文化变得不再神秘,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与非遗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去参观学习, 以期培养出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灵魂的凝聚, 是现代与历史的连接桥梁。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文化, 需要我们进一步发展与传承, 进一步提升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传媒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变迁, 在此环境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媒介传播趋势变得越来越普遍, 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 为非遗项目活动日常化带来了机遇。由此可以整合新媒体资源, 利用AI、AR等新技术, 提升非遗的展示效果, 提高保护和研究非遗的水平。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审美艺术价值和历史传承价值, 还是黑龙江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要想做好非遗文化的记录、保护、传承,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有利环境下, 就要利用好丰富的平台资源, 以数字传媒为载体, 积极努力地将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广泛传播, 开发、推广具有黑龙江民族特色的数字化产品, 推动非遗文创产业兴盛, 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鱼皮黑龙江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赫哲族“鱼皮部落”:遥远又神秘的东北部落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羡慕等
徐薇娜鱼皮镂刻作品
鱼皮帮助烧伤病人快速恢复
烧伤后“植入鱼皮治疗法”
铅笔长高了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