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IVA理论视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探析

2022-12-07 08:46傅琦霞刘淑兰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信息

傅琦霞,刘淑兰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各种社会思潮不断碰撞,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斗争更加严峻。在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高校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唯有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应对复杂形势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SIVA理论是商业营销中的重要理论,S指solution(解决方案)、I指information(信息)、V指value(价值)、A指access(途径)。它强调在现代商业背景下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互换后营销模式的改变。营销人员不再主导消费过程,将权力转交给消费者,以消费者为主制定营销策略[2]。SIVA理论虽广泛运用于商业营销,但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如何高效地将教学内容传达给学生并让其接受可以视为一种“营销方式”。基于SIVA理论视角,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寻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一、基于SIVA理论视角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性

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可从教学效果、效率、效益3个方面理解,分别围绕思政教学能否提高学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教学活动的投入是否有同等回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能否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的建设进行阐释[3]。SIVA理论的提出基于互联网背景下营销模式的转变,主张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整合式营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关注大学生个体的教育获得感。营销与教育的主体都以人为主,并且通过分析人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寻求多种方法以增强主体对客体的接受度,所传达信息的接收率。二者都希望长期形成一种稳定与良好的关系,构建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SIVA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诸多契合之处,对于当前思政教育的可行性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以需求为导向,强调学生主体性

解决方案(Solution)是SIVA理论的“起点”和“基石”,指的是帮助消费者解决问题或帮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以满足他们的期望或是帮助其应对挑战。[1]营销组织并不能单一地寻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而是要了解消费者的利益诉求,明确其最深层的渴望和需求,以他们的需求制定营销组织的策略。在SIVA理论中,把需求分为两种状态,第一种是具有功能性和实际用处的功利性需求;第二种是与主观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有关的享乐性需求。通过分类明确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并以此提供最理想、最实际的解决方案。

将SIVA理论运用到思政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恩格斯指出:“一有了生产,所谓生存斗争不再单纯围绕着生存资料进行,而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4]大学生处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思想认知和价值取向更为务实,呈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个人意识觉醒、个性化需求增多等特点。思政教育借鉴SIVA理论,将学生视为能动个体,了解其认知特点,明确其个人需求,掌握其需求变化规律,引导他们的个性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探寻满足学生多样需求的有效方案,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方式转变,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以信息为媒介,及时传达主流价值观

SIVA理论强调要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方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还强调企业要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提供的信息要客观、及时、完整[1]。SIVA理论认为,消费者能够完全掌控信息搜寻的过程,可以快速得到自己的需求信息。营销组织作为相对权威的信息源,它们不仅需要尽可能开诚布公地传达与组织相关的信息,还要提供消费者关注的实用信息,以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此外,营销组织还会提供具有趣味性的科普类知识,以起到“内容营销”的推广作用。

SIVA理论认为信息资源是重要的传播媒介,思政教育亦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充当营销中“信息”的角色,对教学效果影响极大。思政教育以SIVA理论为借鉴,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证教学方向的正确性,精准定位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兴奋点,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另一方面,将主流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寻找符合大学生接受规律的话语表达,善用“网言网语”“青言青语”,加速优质教学内容的传播,以此满足学生差异化、多层次、多领域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以此达到深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以德育为灵魂,实现和谐的价值平衡

SIVA理论中的价值(Value)指消费者在放弃某些资源后的回报,以及他们得到的解决方案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或预期[1]。以往的营销组织强调成本和利益而忽视了消费者本身,但SIVA理论十分重视互惠互利与共享价值,双方必须平等地分享共同创造的价值。提供的价值与得到的价值之间的平衡是双方保持和谐、维持长期关系的基石。

德育教育是高校办学治校的首位与全部教育活动的根本。根据SIVA理论的观点,在思政教育中同样要注重价值平衡。高校德育可以分为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显性德育侧重强化德育社会性功能,隐性德育教育侧重增强德育个体功能,二者在德育实践中实现有机统一[5]。思政教育坚持教育取向与社会取向相统一。学生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现阶段社会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软硬件环境,学生在成才后能够将自己的学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以推动社会发展。二者在动态中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价值平衡,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益。

(四)以教学方法为途径,提升教学协同性

SIVA理论中的Acess(途径)是指为消费者提供至少满足其心理预期的方便快捷的解决问题路径[1],包括如何获得产品和服务,也包括消费者获得解决方案的时间和方式。营销组织除了通过传统方式提供产品,还结合大数据利用“实时营销”的策略来跟踪消费者的搜索和消费行为,这样能够使营销组织做出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回应。营销组织提供的途径越便捷、越安全、越全面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营销组织也能实现组织目标与消费者需求的协同耦合。

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策略性途径,也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要素。借助SIVA理论,高校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对现有的各类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互联网时代,各类信息来源广泛、多样,可供学生学习的资源丰富。高校提供便捷、准确、完整的学习途径能够有效降低学生无效资源的获取率,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及质量;高校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新兴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同时满足学生需求,实现教与学的同步发展。

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性

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维护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近年来,我国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新的可能、新的发展方向,思政教育成效显著。但我国思政教育仍处于发展阶段,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实施教学精准供给,但存在高耗低效情况

近年来,高校为提高教学效率,寻求多种解决方案,积极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精准供给,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基本要求。例如,为适应网络教学的发展,许多高校开发网页、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师生可以在线上进行互动交流。截止到2021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的比例占全体网民的32.1%[6]。一些高校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心、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组织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但是,在实施教学精准供给的同时,也存在高耗低效的情况。对于线上学习,部分大学生对于网页中的学习内容浏览缺乏主动性,对于发布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的内容也只是进行任务性的转发、点赞;部分教师线上授课热情高涨,但学生似听非听,难以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与学生关注度存在同步失衡的现象。部分高校为学生开设的就业创业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与资讯中心等组织往往由于组织结构不稳定、管理人员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这些组织无法发挥其效用,而造成高投入低成效的情况。

(二)教学内容逐渐丰富,但整合力度不够

随着社会发展,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素材除了单纯的理论知识,还有最新的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热点问题等。另外在一些高校,还开设了一些较为新颖的选修课,如“恋爱课程”“死亡教育课”,以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生命观。疫情期间开设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为庆祝建党百年所开设的“全国大学生同上‘四史’思政大课”。这些反映了教学内容不仅要重视传播理论知识,也要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和拓宽学生眼界。

但是,教师队伍和教学内容整合力度略显欠缺。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思政教师队伍从专业的思政教师拓展到辅导员、党政干部。由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责任起点不一,部分教育者的能力有待提高。例如,部分教育者不能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成长发展能力不够;部分辅导员和党政干部由于本职工作繁忙,对于学生的教学重形式、轻内容;专职思政教师与其他老师难以形成合力,无法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来看,互联网上知识内容获取成本逐渐降低,但信息纷繁复杂,质量参差不齐,碎片化信息为主,始终无法成为深层次学习的教材。由于监管不力,一些内容甚至在隐晦地传达西方的意识形态和错误观点,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教学理念加速融合,但德育引导效果不佳

随着互联网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也正在不断融合,贴近时代主题。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思政教育呈现的是“教学相长”“合作共育”的“双主体”结构,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互动的趋势[7]。近些年,“课程思政”的出现拓宽了思政教学的主渠道,它更加强调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带有价值取向的思政因素渗透进设计好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之中,偏向隐性教育。而“思政课程”强调理论知识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输,偏向显性教育,二者构成同频共向的合力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效果还有待提高。在一份关于“精致的利己主义是否存在”的研究调查中,调查显示有28.89%的大学生认为这已经是一个常见的现象,成为主流;有37.78%的大学生认为有这样的现象但并不常见;仅有15.56%的大学生认为这种现象并不存在,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冲突时会选择前者[8]。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效果不够明显,使得一些功利的实用主义思想在教育环境中滋生。如近年频频爆出大学生在网络公开发表对党和国家不当的言论,例如“洁洁良”事件、疫情期间的“许可馨事件”,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却又在公众平台发表对党和国家不利的言论。在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拜金主义思潮日渐泛滥,社会责任心退化,对学习目的呈现价值错位的现象日渐严重。

(四)教学形式不断丰富,但灵活度不够

得益于科技的发展,教学形式变得更为丰富。“网络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给学习带来的便捷,是毋庸置疑的。”[9]如今思政教育不仅通过课堂讲授、广播报纸、主题讲座等形式展开,还积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了“重走长征路”“体验革命生活”为主题的沉浸式教学。还有部分省份打造“可视化”的思政课增强参与感、提高感悟力。除此之外,各大高校还加大实践课程的教学比重,通过不同教学实践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但是,教学过程不够灵活。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大多从宏观层面出发,不够“接地气”,难以启发学生思考[10]。依托各类互联网平台发布的教育内容,创新动力不足,与学生的互动偏向娱乐化,缺乏思想引领,部分社会实践活动缺少内涵,形式简单,学生难以得到思想启发。并且有部分学者提出“慕课”上的思政教学会削弱意识形态教学效果,存在教学同质化和流于表象的风险[11]。

总的来说,思政教学在教学供给、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形式上完成了创新性变革,丰富了思政教育的手段,实现了思政教学从单一平面到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化教学的转变。但由于大学生参与教学积极主动性不高、受到互联网的负面因素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教学手段的应用不够灵巧导致教学效率较低,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基于SIVA理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2],这为思政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SIVA理论最大的价值体现在它是通过一个整体框架来解读消费者,要求组织将消费者看成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人。基于SIVA理论,从解决方案、信息提供、价值创造、获取途径四个角度探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路径。

(一)推动解决方案可行化:坚持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SIVA理论认为,解决方案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消费者洞察力”,它是了解、预期并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核心[12]。因此,学会聆听消费者需求和创新解决方案对于提供解决方案至关重要。在思政教育中了解学生在现阶段的需求对提升教学实效性至关重要。大学生的多样化需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前进动力,也为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1.在德育教育中应聚焦大学生精神成人需要。

孙宝志等学者认为可以将大学生需要凝练为精神成人、专业成才[13]。因此,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应把握学生成长需要的发展规律。德育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围绕学生、服务学生为目标,还应促进学生个人素养的自我建构,激励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超越、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2020年《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缺乏有效的科学指导。因此高校应系统、深入地探究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成因,加快专业心理健康中心建设、积极组建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

2.多样化的方式了解学生需求和思想动向。

在SIVA理论中所强调营销组织应学会聆听,了解学生需求。教学过程中若是找到合适的沟通方法,便有利于构筑师生之间牢固的信任关系。在线下,高校要建立一个双向交流、民主对等的对话机制,不断提升精准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精神诉求的能力。在线上,引导学生对思政教学进行理性讨论并提出建议,提高信息收集水平及信息处理能力,对提出的意见及时分析、总结与处理。

3.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

当代大学生属于“网生一代”,思维活跃,不拘泥于传统。因此,思政教学要有足够的吸引力,高校在满足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既有学理性又不失亲和力,设计有感染力又不乏严肃的教育产品。它可以是如今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利用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和表现方式进行引流,也可以是“一图读懂”系列的海报、“一分钟解读”国家各项大政方针的短视频,通过生活化的语言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二)提供信息主动化:坚持教学资源的整合

SIVA理论强调要达到对“信息”的要求,必须要掌握如下三点技能:搜索声誉信息、了解搜索信息的本质、扩大搜索信息的接触点。伴随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和舆论场的变化发展,信息渠道变得多样化,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得到他们需要或是想得到的信息,信息使用是否正确取决于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搜寻信息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和互联网平台可以成为他们的好帮手。

1.提升声誉信息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SIVA理论中声誉信息是指向权威人士了解相关搜索的信息。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便是声誉信息的重要来源,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成为关键。思政教师应不断提高对教材熟练掌握、融会贯通、精辟讲解的能力;提高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辩证思考的能力;提高探索符合大学生身心规律的教学方法的能力。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为紧密的群体,尤其要注重自身的师德形象,为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明确搜索信息本质,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

在SIVA理论中强调明确搜索信息的本质是明确他们的搜索方式及搜索类型。因此,一方面,思政教育要以思政精品课程为总抓手,积极发挥其引领作用,同时利用好互联网学习资源,使二者做到协同推进、有机共融;另一方面,加强对搜索栏中导航信息和上下文信息的重视。在学习平台上增添与思政教学相关的词条、细化导航栏信息、增加搜索栏关键字触发点,从而扩大教学内容的覆盖面,提高信息搜索的效率。

3.分析信息接触点,发挥网络积极作用。

SIVA理论指出要扩大搜索信息的接触点,但在思政教育中关键在于分析哪些接触点对学生影响最大。据调查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高达5小时,因此思政教育在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基础上,也应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发挥“朋辈效应”,让在高校中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学生在网络上积极发声、准确发声,弘扬正能量,承担社会责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加强网络道德修养,向身边人弘扬网络正能量;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平台的监管,不断健全、完善监管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时提高管理员的管理水平和政治素养,让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发挥效用。

(三)价值创造最大化:坚持立德树人教育观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4]立德树人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价值基础,也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所遵循的根本原则。SIVA理论中强调产品的价值不仅仅是价格,更是实现双方达到一种长期、稳定关系的共识。“立德”是前提,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社会进步的根基。“树人”是目标,是为教育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两者是互惠互利的,双方平等地分享共创的价值。

1.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立德树人的应有内涵。一方面,要发挥党委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建立院校两级的协同育人和领导机制,加强院校联动,打破信息壁垒;另一方面,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加强基层党员的学习。发挥基层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高校学生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各类有内涵、接地气的活动,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到榜样的力量。

2.降低获取价值感知成本,坚持合作共育。

“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且任务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求社会、学校、家庭、政府等相关主体进行通力合作。政府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提高备选人才的道德要求,将“才高行洁”的人才真正予以选聘;家庭树立家训、家规,营造良好家风,家长以身作则,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学校完善学生德育考评机制,坚持考评多元化、灵活化,使德育教育真正能够量化、可视化。

3.坚持“四史”学习,挖掘精神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的必修课。”[15]构建合理的“四史”学习框架是关键,以“四史”的四方面为“纲”,以各科内容为“目”,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次序分明,形成有机的内容体系。从“四史”中挖掘其精神力量,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抵制错误思潮的腐蚀。

(四)获取途径最短化:坚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并重

SIVA理论强调通过不同的途径让消费者最快、最低成本地获取营销组织的信息及产品通过分析消费模式的转变、客户品牌忠诚度来寻求最优途径[1]。同样,在面对不同的信息源时,学生希望能够用最低的时间成本和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准确的信息。因此,思政教育要坚持显性教育传授和隐形教育并重,实现全方位育人。

1.发挥思政课程的突出作用。

要充分发挥其主渠道课堂的关键性作用,将知、情、意、信、行统一起来。在学习理论同时,同时加强实践课的建设。高校完善实践课程的考评机制,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发挥高校学科特色,例如艺术类院校可以通过艺术形式来传递思政教育内涵,如歌曲、戏剧、画展等形式。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将地方红色文化、社会习俗融入教育课程中,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课程。

2.打造校园思政品牌。

借助高校融媒体的发展,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服务功能扩大,发挥其社会功能,打造属于高校的思政品牌。如通过打造思政金课品牌扩大影响力。该课可利用新兴媒体调动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感,变学生“被动参与”为“主动共建”。课程还可以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在无形中输出正确的价值观。

3.以文化人、育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寻找传统文化中与各学科的契合点,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有机地融入课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开设文化长廊、先进人物展板栏,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有形的道德力量。同时对校园内宣传标语以及课外活动进行管理,剔除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信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订阅信息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