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外向型”大历史观的中国古典园林史教学改革探讨

2022-12-07 08:46岳文杰林雅莉庄子莹叶露莹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古典园林内容

岳文杰,林雅莉,庄子莹,叶露莹

(1.福建农林大学 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 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中国古典园林史》是当前国内高校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中国古代园林起源、发展变迁历史规律的学科。该课程通过介绍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形式,使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及园林的发展进程,不同历史时期的园林特征元素与设计手法,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学生能够创作出优秀设计作品打下基础,为现代园林发展与建设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

“外向型”大历史观不仅关注传统中国古典园林史不同时期经典园林的历史变迁与结构特点,也注重与园林有关的文化、政治、经济、思想、宗教、哲学等对园林的影响,是中国古典园林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周向频教授认为史学研究呈现跨学科的多元走向,应注重中国园林背后的文化内涵,研究中国园林的社会形态,国家制度,甚至更宽泛的历史背景[1];杨锐先生也指出园林学学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是从“山水思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社会伦理学”中融合、提炼出园林学的学科价值观[2]。基于“外向型”大历史观的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改革,可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园林体系的发展[3],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园林文化,提高园林设计作品的文化品位,为继承、发展和创新我国的传统园林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更好地保护、继承、革新、发展、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4-5]。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尝试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以福建农林大学2017级与2018级园林专业学生为对象,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发出调查问卷110份,回收100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通过收集的调查问卷对该课程的教学时效进行追踪与分析。希望通过这种教学改革尝试,激发学生对园林历史研究的兴趣,进一步将课堂教学与现代园林的发展接轨,提升教学质量。

一、《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容涵盖面广而学时分配少。

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从夏朝直至清末的时间跨度,且每个时期又需讲解皇家、私家、寺观以及公共园林等多种园林形式,每部分内容分配的学时较少,讲解不够细致。如本学院的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为32学时,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出现后期讲授学时不足的情况。

(二)教材的讲述方式雷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教材结构一般采用按照园林的生成期、园林的转折期、园林的全盛期、园林的成熟初期、中期与后期等六个阶段的讲述模式开展,因为教学方式的雷同,到了教学后期往往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限于教室多媒体教学形式和较大规模的学生数量,加之单向的、静态的历史讲授,要将存在于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经典园林特别是已经不存在的园林单纯通过文字描述与特点分析等讲解清楚并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工作。

(四)课程综合性强,使学生学习成本提升。

中国古典园林史所涉及的范围广泛,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哲学、社会均对当时的园林造成影响,同时存在大量与之关联的学科如植物学、园艺学、生态学、建筑学、测量学、园林制图、美学等。如此大量的专业知识增加了该课程的学习难度,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成本。

二、《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成果

(一)授课模式的调整与优化

改变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单一的授课方式是当前很多教师尝试改革的方向之一。刘晓东、严俊鑫和王竞红等[6]提出授课过程中应采取平面图、实景图片、结合三维动画等方式展示园林的实例;景艳莉、潘建非和霍宪起等[7-9]提出针对典型案例预留思考题,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撰写论文,调动学习积极性。陈煜蕊和钟锦玉[10]提出运用体验式教学法,以影视绘画切入历史,使之融入时空感同身受;母洪娜和孙陶泽[11]认为要将知识点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联系,诱发新的联想,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层层递进。

本人基于多年教学经验,通过调整授课方式,采取教师讲授主体内容+读书笔记作业+绘制经典平面图作业+成立学习小组进行主题报告的形式开展授课模式改革。在教师讲授教学内容之后,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书籍与文献,绘制经典平面图,以“图”的形式复原历史名园,增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并辅以学习小组进行内容扩展深化,使教师可以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园林的立意、园林的布局与要素、园林体现出来的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输送给学生,并通过点评小组专题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操能力。在100人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对于三种作业类型总体比较认可,42%的同学认为小组专题报告的形式对自己帮助最大,而认为绘制经典平面图和读书笔记作业有帮助的同学分别占32%和26%;这些作业工作量总体也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认为作业量合适的同学占比达到83%,认为作业量过多的同学仅占12%。通过笔者几年尝试发现,绘制平面图作业(表1)不但提升了学生基本的手绘能力,同时利用这些平面图在课堂上讲授其历史背景,以及这些经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与园林要素等效果明显好于未绘制之前。

(二)教学内容的充实与改进

当前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教学内容一般讲述园林的生成期、园林的转折期、园林的全盛期、园林的成熟初期、中期与后期等六个阶段,这种讲述模式特别是到了教学后期,因为教学方式的雷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严俊鑫[12]认为可以从现代著名园林大师作品挖掘古典园林对现代作品的影响,提升课程的应用意义;方涛等[13]认为应当加强讲授园林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真正领会园林设计创作中的文化内涵,并结合当地的历史建筑或古迹,组织学生实习,获得理性与感性两方面的知识[14-15]。

本人在这次教学改革中,调整了授课内容的讲述方式,将授课内容调整为主题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认知程度,设立了中国古典园林概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与文化认同、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中国古代寺观园林、中国古代其他园林等主题形式开展教学。并辅以教学视频增强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的认识。在这些章节里面,“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与文化认同”章节是此次内容改革特别添加的部分,该章节以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分期为节点,以关键词的形式介绍不同阶段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形成原因,笔者认为添加此章节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原因与推动力,促进学生学习历史时由被动接受“是什么”变为主动思考“为什么”,进而提升学生对于不同分期园林的主要特点的理解,使其开展园林设计时可以更准确的进行历史借鉴(表2)。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讲授、视频学习等方式,增加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能够结合中国古代当时的社会情境与观念情境,更深层次地理解与中国古典园林相关的自然观、价值观、世界观、文化意象与审美等多方面内容,从而在继承、发展、创新传统园林的前提和基础上把握传统园林文化的精髓。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学生对于这些提升课程内涵的“非专业知识”接受程度很高,认为这些内容比例适中的占64%,认为比例可以更高的占36%,两项总和达到了100%。此外在调查问卷中,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内容体现在园林历史发展进程、园林历史事件与人物、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宋代园林、苏州园林、故宫等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于笔者提供的视频学习资料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些资料对于理解当时社会与园林之间的关系很有必要,并建议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视频学习机会。由此可见,笔者对于授课内容的调整对学生的学习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文化原型的引进与解读

在讲授中国古典园林史的过程中,笔者体会到要将存在与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经典园林特别是已经不存在的园子单纯通过文字描述与特点分析等讲解清楚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而适当增加故事背景、历史典故等文化原型和围绕原型的景观符号(园名、景点名及山水、亭榭、楹联等)[16],通过理解古代文人感受雨打芭蕉、风动竹篁等意境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必要。笔者近几年采用的学习小组选题汇报扩展课程深度的形式收获也大大超出笔者的预期。在这个互动教学模式下,笔者发现各学习小组在查阅资料与课上汇报等方面均展现出较专业的水准,在此前提到的调查问卷中,学生对于学习小组主题汇报的形式认可度占比最高,学生们认为用这种方式进行课外内容拓展,对于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史会带来很大帮助,且汇报内容结合课堂讲授的进度,张弛有度,很好的解决了仅教师单一讲授导致课程枯燥的问题(表3)。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校该课程安排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处于专业性待提升的阶段,在小组汇报时有时会出现内容层次不深或汇报超时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对选题优化解决。

(四)多学科的融合与实践

鉴于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开展的多学科的融合与实践,特别适合在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教学中进行尝试。同济大学金云峰教授[17]基于“设计创新”“融合中西”“大工程观”的教学理念,形成了以中外园林史、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实践、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三大教学体系融合的动态反馈节链式教学形式。基于本校的现状,笔者初步尝试了将中国古典园林史、园林艺术原理、建筑史、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规划综合实习等课程相融合,将课程的部分作业内容与园林艺术原理、园林规划设计、建筑史等课程相结合,通过景观设计与模型制作,借助各个专业教师的优势方向,结合学生大四阶段为期2周的“园林规划设计”大实习,打造“大园林史”课程,进一步加强史论知识与造园理法知识的相连接,深化学生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形象与空间构成的认识和理解,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可用的造园技法,加强园林史论课的实践性。在2019年本院园林专业首届“园阶”优秀作业展活动中,学生们展示了自己四年来在各个课程上学习的知识与技能,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了很好的专业总结,这个活动获得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三、《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展望与不足

作为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中国古典园林史》对于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了解不同时代园林的特征元素与设计手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修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水平等方面大有裨益。由于《中国古典园林史》内容涉及面广,与多学科均有关联,在教学上存在各种问题,因此通过在此次的教学改革的尝试,笔者从授课模式、教学内容及多学科的融合与实践等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明显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较好的改革意义,同时,在调查问卷中发现,此次教学改革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改革新增加的拓展内容、视频资料以及实践机会等内容和学时少的矛盾依然存在;二是由于该课程为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刚刚起步,多数学生(73%)仍然认为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的形式为最合适的授课方式,尚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针对上述不足,笔者建议在制定园林专业培养方案时,应适当增加该课程的授课学时,授课过程中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部分内容可通过超星、中国大学MOOC等线上平台完成;此外,应增强大学一年级的《专业导论》和《专业认知实习》等环节,以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猜你喜欢
古典园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怎样读古典诗词?
主要内容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