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维探析

2023-02-20 22:30周方媛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精准教学内容

周方媛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5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由此可见,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提供了便利条件。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解决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关键环节,基于此,探析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价值、目标、问题、路径,把握赋能规律、特点,对于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价值之维: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思政课带来了光明的发展前景,推动了高校思政课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数字技术的介入推动了思政课生动化,增强了吸引力;推动了思政课精准化,增强了针对性;推动了思政课智能化,增强了创新性;推动思政课泛在化,增强了实效性。

(一)推动思政课生动化以增强吸引力

传统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学生进行单向度的平面叙事式的启发式、灌输式教学,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以及高度抽象性、理论性的教学内容使高校思政课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吸引力,思政课课堂上学生变身成为“手机党”,思政课堂“抬头率”较低成为常态,思政课教师成为“主打一个陪伴”的代言人。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能够实现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的转换,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度的平面叙事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立体式教学,学生不再是思政课的“旁观者”,而是思政课的“参与者”“合作者”。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沉浸互动式的思政课教学场域,使学生进行身临其境式的学习,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高校思政课可以通过数字孪生技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构建立体多维的虚拟教学场景,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性以及学生的真实感、在场感、创造感,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虚拟教学场景中,真切地感受真理的伟大力量,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从而达到思政课教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目标。例如,部分高校推出“智能VR课堂”,针对某一思政课教学主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符合教学主题内容的立体多维沉浸式虚拟教学场景,学生借助VR眼镜,全身心地参与其中,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教学主题的理解与认识,不仅增强了思政课的生动性以及对学生的吸引力,还增强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2]。

(二)推动思政课精准化以增强针对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3]高校思政课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思政课的教育对象是有着较强自我意识的学生个体,由于学生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生活经历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具有差异性、多样性的特征[4],因此,高校思政课必须摒弃大水漫灌式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对症下药”,进行精准化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成效。数字技术具有智能识别、精准画像、精准供给、分类教学的强大功能,为改变传统的大水漫灌式的思政课教学现状、实现精准滴灌式的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5]。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算力等数字技术,高校思政课教育者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思想情况、行为习惯等方面数据的智能识别和动态捕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波动进行个体画像或群体画像,全面、精准地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分析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思想困惑、价值倾向、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高校思政课的精准滴灌和靶向供给,使思政课教学内容真正触动大学生的内心,达到思政课与学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发展需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推动思政课智能化以增强创新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能化发展是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能够推动思政课实现智能化发展,实现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的创新变革。

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发展改变了以往教育者“单向输出”的教学方式,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式教学,不仅打破了高校思政课的时空限制,而且实现了师生实时高效互动。数字技术具有超时空性的特点,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构建虚拟仿真体验教室、智慧教室、多媒体智慧讲台,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通过虚拟现实、全景直播等技术手段,营造智能化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与共鸣[6]。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数据技术能够及时、全面、实时地收集、分析、处理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相关数据信息,使思政课教学评价能更好地适应思政课的教学变化需求;在此基础上,实时追踪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教育者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促使思政课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四)推动思政课泛在化以增强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泛在化主要是指:在数字信息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数据信息高速且广泛地传播,这些数据信息包含着丰富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依托数字技术,高校大学生能够达到“事事有思政”“时时学思政”的理想状态。数据信息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各种各样的数据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高速传播,也使人类进入了“万物皆媒”的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凭借数字技术得到了广泛、迅速的传播,有效地打破了思政课教学资源壁垒,使思政课教学得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算法推荐等数字化技术在不同课堂、不同学校活动、不同媒体中,依据不同学生群体或个体的特性,精准推送思政课教学资源,实现“事事有思政”,从而营造良好的思政课学习氛围,强化巩固思政课课堂学习效果。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线上思政课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改变了大学生线上思政课学习“仅仅是网络信息的线上传递”的现状,实现了精准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和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其实际成长发展需要的线上教育,达到了“时时学思政”的理想目标,强化了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影响的持续性,从而进一步从整体上增强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目标之维: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想蓝图

数字化赋能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勾画了理想蓝图。相比于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价值维度的宏观把握,目标维度更侧重于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微观把握。

(一)精准把握思政课教育对象

思想政治理论课归根到底是一门“育人”的课程,其立足点和着眼点是“现实的个人”。高校思政课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重要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其培育出来的“人”的质量从根本上反映着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能够实现对思政课教育对象的精准描摹、画像,聚焦于不同教育对象多样化、个性化、动态化的需求和特点,为思政课因材施教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数字化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整体数据样本信息的全面挖掘、收集、统计,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维度、动态性分析评估,从而较为全面地呈现出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状况。这一状况既包括对当代大学生整体思想和行为状况的把握,也包括对当代大学生个体思想和行为状况的把握。

一方面,人工智能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能够全面、快速地挖掘、收集、统计、分析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浏览偏好、阅读情况、消费记录、社交喜好、运动情况、课堂表现、价值偏向等相关数据痕迹,从而帮助思政课教师精准定位教育对象认知水平、认知风格、知识素养、关注焦点、学习习惯、行为偏好等相关信息,及时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成长轨迹,有效了解和精准对焦教育对象思政课学习的特点和需求,切实把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效满足教育对象多样化的成长需求,实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在把握不同教育对象日常生活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的行为记录、注意力识别、学情分析、数据关联分析等技术,动态捕捉学生思想和行为变化,精准勘测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状况,为制订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案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7]。

(二)精准供给思政课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能否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判断思政课教学内容质量的重要标准。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因事而化”,就是指思政课教学内容要“精准到事”“因事而动”,能够以真实客观的微观小事为依据,从“事”出发,对“事”发力,突出对“事”的感知、掌握和应对,通过“事”来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思想启发与行为引导教育,使学生能够从一系列的“事”出发去辨别是非、感悟真理,从而实现“因事而化”的理想目标。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因时而进”,就是指思政课内容要“精准到时”“因时制宜”,能够在恰当的时机供给恰当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从宏观层面讲,高校思政课教育者要为不同学段年级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从微观层面讲,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某些特殊的时间节点恰当地提供合理的教学内容,以实现“因时而进”的理想目标。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因势而新”,就是指思政课教学内容要“精准到势”“因势而变”,能够细致地结合微观小势和宏观大势做到顺势、借势、造势。数字化技术具有精准识别的功能,能够促使思政课教学内容精准到事、精准到时、精准到势。依托数字技术能够对一些学生高度关注的社会负面事件或热点事件进行大数据建模分析,预测事件发展走向的同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正面引导教育,避免出现不良后果。数字技术能够对不同学段、年级学生的学情进行精准识别和精准画像,精准推荐能够引起学生关注以及情感共鸣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使学生主体和教学内容客体相适配,达到思政课教学内容“精准到时”的良好效果。依托数字技术达到教学内容“精准到势”,需要高校思政课教育者借助大数据感知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加工技术将当前世界、国家、民族发展大势融入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建立思政课立体、互动、多维的数字化环境,实现对生活中的世界时事、国家大事、社会热事、个人趣事的数据化表达,不断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实现“因势而新”的理想效果。

(三)精准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高校思政课得以发展完善的“风向标”,教学评价结果的精准性、全面性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使精准、全面、立体、动态地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成为可能。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设备能够代替思政课评价人员到教学现场进行考察,使教学现场能呈现出较为自然、真实的状态,并通过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行为识别等数字化技术,实时采集教学现场中教师和学生的声音、表情、神态、动作、行为等基本信息,使主要依靠评价人员的主观感知印象进行评价的传统评价方式转变为基于教学数据收集、分析、处理的证据性技术评价,从而更加精准地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相较于人工教学评价,人工智能教学评价更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及时性、精准性。其次,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能够改变“滞后”的教学评价现状,实现“及时”的教学评价。当前,部分高校仍然采取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评价方式,即思政课结束之后,由学生按照预设的教学评价指标进行评教,这就使学生对于本节思政课的意见和建议无法有效地运用到思政课的教学改进中,造成了思政课的“教”与“学”、“推进”与“改进”相割裂,难以实现教学评价对教学实施的促进作用。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强计算能力能够实时地收集与传输思政课堂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快速分析、评估、处理复杂的数据信息,不仅能够及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进行诊断和归因反馈,使学生学习过程更加顺利,还能够高效及时地向教师反馈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与完善教学,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

三、问题之维: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困境

数字技术赋能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带来了新动力、新机遇,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化技术由于自身的特质以及应用人员自身思想观念的影响,在赋能过程中也存在着价值偏离、数字鸿沟、关系异化、数据失范等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并采取合理的措施予以解决。

(一)价值偏离:技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稳定的运行状态之中,并保持着一定的张力与韧性。思政课的这种张力与韧性为数字技术的赋能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同时也限定了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的范围和程度,一旦超出这一范围和程度就会造成不良后果。

数字技术具有鲜明的工具理性特质,在赋能过程中,这一工具理性运用恰当能够推动思政课正向发展,而一旦超出其张力规定的范围与程度,就会出现技术悬浮、技术依赖等不良现象。从现实来看,我国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确实存在技术悬浮、技术依赖的问题,过分强调技术工具理性,忽视了其立德树人的价值理性,使得技术赋能变成了技术限制[8]。技术悬浮主要是指数字化技术仅仅是外嵌于思政课之上,没有实现数字技术与思政课二者内部深度融合,具体表现为思政课借助数字技术进行“炫技”,流于技术形式主义,认为思政课只要融入了数字技术要素就能够得到高质量发展,只要有了数字技术的装饰、点缀,思政课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实现教学目标。技术依赖主要是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关主体的自主性受到了技术的限制,无论是思政课教师的自主教学活动,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以及教学管理评价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数字技术,从而使其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再或者是将数字技术的价值与功能放大到能够决定思政课教学理念、目标、方法、效果的地步,使育人任务的完成完全寄托在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之中,导致数字技术喧宾夺主,使数字技术应用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张力处于失衡状态。

(二)数字鸿沟:数字化素养难以满足教育实践

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在为教育主体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对教育主体的数字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思政课教育者的数字化素养还难以满足数字技术介入后思政课教育实践的需要。

一方面,部分高校教育者对于数字化的理解程度较低,仍然更多地倾向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数字思维。例如,部分教育者认为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就是将“思政课由线下搬到了线上”或者“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还有部分教育者认为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就是将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某一组成要素进行结合等,这些都是对数字化这一概念较为片面的认识,未能抓住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思政课教育者的传统观念和数字思维之间产生了矛盾,二者之间的冲突会阻碍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实践进程。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课教育者虽然已经较为全面、深入地理解了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树立了科学的数字思维,但是由于缺乏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字技能培训,其数字技术水平还不能够达到思政课数字化转型要求,特别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能力素养较为缺乏,出现教育者“技能恐慌”“本领不足”的问题,使部分高校思政课教育者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9]。

(三)关系异化:思政课双主体面临被异化风险

数字技术嵌入高校思政课的根本目标是让思政课顺应时代潮流,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数字技术嵌入后,高校思政课的根本特性并没有发生改变,反而使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人际环境与人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具体表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者的异化。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数字技术嵌入高校思政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数字技术的介入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同时也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的新要求。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对数字技术的原理、特点、发展及应用理解不够深入,存在无法合理有效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思政课教学的问题,从而可能使教育主导权落入数字技术手中,对思政课教师的权威及影响力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数字技术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伴随着数字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Z世代”,其学习、生活深深地刻上了数字技术的烙印。高校思政课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产生了一种依赖,部分学生过分依赖数字技术,面对问题拒绝独立思考甚至不加辩证地盲从于部分非科学的网络信息,从而对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人工智能和算法根据学生使用数字技术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个性化定制和推送,使学生深陷“信息茧房”之中,视野不断窄化,阻碍了学生辩证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二者关系的角度看,数字技术的介入减少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人机互动”越来越多,“人人互动”越来越少,不利于师生情感的增进,造成了师生之间关系的疏离和淡漠,在改善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同时,损害了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四)数据失范:数字化赋能存在隐私安全问题

数据信息既是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也是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的基础。数字化技术能够全面、及时地收集和掌握学生兴趣爱好、价值倾向、浏览偏好、行为习惯乃至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身份信息等相关数据信息,在精准定位学生实际成长需求的同时,也容易泄露学生主体相关隐私信息,这给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隐私危机是与数字化技术发展相伴而生的,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隐私危机主要有两种:第一是隐私数据被不法分子窃取和利用,造成隐私主体财产、名誉、声誉受损,使隐私主体陷入财产危机和人际危机之中;第二是主体隐私透明化、公开化,数字技术的泛在化发展使得各种数据信息(包括不同主体的隐私信息)在较大范围内传播,教师、学生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隐私信息都面临着被公之于众的风险,一旦隐私泄露,会给隐私主体生活、工作、学习、心理等方面带来极大的伤害,并且会间接影响高校思政课的建设发展。解决这些难题需要从规范技术应用和重视技术伦理问题入手,采取必要的措施将其不良影响最小化,为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创造良好的技术规范环境。

四、路径之维: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机制

要实现高校思政课建设实践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高质量发展,必须认真分析新挑战、新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一)前提链:树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并重的育人观念

“任何实际行动总是既包含工具合理性的成分,又有价值合理性的因素。”[10]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兼顾技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最终价值诉求,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合理的张力区间之内,坚决防止将技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割裂的做法。

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丰富思政课教育资源、创新思政课教育方式、优化思政课教育评价,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性、精准性、智能性、现代性,充分彰显其技术工具理性带来的益处。数字技术赋能作为一种提升高校思政课发展水平的科学手段,需要一种正确的价值理念对其进行科学指导,规范其实际具体应用。思政课本质上是“育人”,其价值的实现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这一实践的根本目的,数字技术的具体应用必须以立德树人为其根本价值诉求,一切以“育人”为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满足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因此,要合理把握数字技术嵌入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中的程度,调和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张力,不可无限放大数字技术的价值与功能,忽视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理念,也不可一味因循守旧,不与时俱进地结合数字技术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价值理念的指导之下,合理运用数字技术,推动高校思政课实效性不断提升。

(二)基础链:提升满足智能化思政教学实践的数字素养

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既为高校思政课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化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紧紧把握住数字化发展大势,顺势而为,主动学习并掌握数字技术发展的特点、趋势、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数字化教学思维,积极主动地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同时,思政课教师应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科学辩证地评判数字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利弊,警惕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媒介的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问题,把握好数字技术嵌入高校思政课的“度”,确保数字技术对高校思政课始终发挥正向积极作用,实现高校思政课与数字技术的借力共赢。其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学习意识,主动学习数字化技术,提升自身数字化技能水平,打破教育者“技能恐慌”“本领不足”的困局。高校应积极组织关于思政课智能化、数字化的研修活动,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其他高校分享交流数字化教学经验,进一步提升教师自身的数字化教学能力。高校应定期开展教师智能化、数字化教学技能培训,定期检验教师数字化教学素养水平。高校可以积极邀请在高校思政课数字化教学领域具有较高造诣或者有突出成果、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给高校教师进行教学讲座,不断为教师提升数字化素养创造有利条件。高校也可以围绕数字化赋能思政课的相关主题,建立思政课教师研修平台,发布相关研究课题,鼓励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索研究。

(三)关键链:发挥思政课双主体作用,规避主体异化风险

数字技术嵌入高校思政课的目的是让数字技术服务思政课而不是主导思政课,数字技术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是以教书育人为根本目标的。然而,数字化的赋能带来了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弱化、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的消解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疏离、淡漠的问题,如果对此不加以重视并解决,就会对高校思政课产生不良影响。教育者要树立科学的数字思维,增强主动性和敏锐性,主动掌握技术和教学的主导权,合理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科学掌控数字技术嵌入思政课的“度”,不可过分夸大数字技术的作用。受教育者要注重自身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创新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充分认识数字技术只是一种资源和中介,不可过分依赖。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育者都应该鼓励受教育者积极主动思考,分享交流自身的观点看法,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课堂参与感,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教育者应注重与学生感情的培养。数字技术的介入尽管减少了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但是也为师生之间相互关心、分享日常生活等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对增进师生之情、拉近师生距离起到了促进作用。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主动关心、爱护学生,拉近与同学之间的距离,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难题,既要做学生的良师,也要做学生的益友,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四)保障链:完善数字技术赋能运行监督管理体制机制

数字技术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数字技术及其具体应用实践仍然存在部分局限和难题。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并使高校思政课得到了高质量发展,但仍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健全技术应用体制机制,增强相关主体的技术伦理责任意识,促使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课建设实践实现深度融合,主动规避数据失范技术应用风险。

一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能否掌握技术应用的主动权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关键核心技术。掌握技术应用主动权意味着数据信息安全能够得到更多保障,基于此,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相关技术研发部门及企业必须协同发力,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保障数据信息安全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课建设应用需求的适配性、创新性、价值性。二是要增强技术研发、运行和维护主体的责任伦理意识。数字技术研发、运行、维护的相关主体应提前预测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伦理性风险,通过评估、模拟等方式将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最小化。三是要加强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数字化赋能运行的监督管理机制。技术部门、教育部门以及政府部门要制订并完善数字技术研发、运用、管理以及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发展过程中的责任落实、责任问责等相关政策制度,加大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力度,切实保障相关主体的数据隐私安全,确保数字技术在高校思政课建设实践中始终发挥积极正向作用。

五、结语

数字技术正逐步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也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政课的理念和方式。数字技术嵌入高校思政课建设是思政课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数字化时代,充分认识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目标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新问题探索解决的科学之道,对于高校思政课科学运用数字技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思政课精准教学内容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精准的打铁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