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大思政课”构建的现实价值和实践路径研究

2023-02-20 22:30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刘 平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福建 德化 362500)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使命,在网络环境下,仅仅依靠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立德树人的效果是有限的,因此,高校思政课应突破已有传统,构建“大思政课”教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这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导。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大思政课”教育模式,探究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革命与“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是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成效的一个时代命题。

一、“大思政课”的主要特征

相比于高校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大思政课”教学模式虽然只有一字之别,但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我们理解‘大思政课’丰富内涵之时,一定要看到宏大的时代,看到鲜活的实践,看到生动的现实。”[2]“大思政课”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是以思政课教学为重点,以“大师资”“大课堂”“大平台”“全方位”“全过程”等为突出特点,整合多方面教育力量和各种教育资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育人主体上都体现出“大”,其理念更加创新、视野更加开阔、格局更加宽广、育人主体更加广泛。具体而言,“大思政课”的主要特征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分析。

(一)突出全员育人

从教学理念的维度看,“大思政课”突出全员育人,强调多主体育人的教学理念,体现“大师资”。传统思政课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把学生当作被动的育人客体,其他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是旁观者,很少参与教育活动。“大思政课”教学模式中,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是育人主体;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大思政课”强调实践育人,其构建亦需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需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和各类教学资源共同发挥育人作用。

(二)突出全方位育人

从教学内容的维度看,“大思政课”突出全方位育人。学校不仅要坚持德育为先,在思政课堂上传授思政课理论知识,还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在实践活动中尽显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劳动技术教育、体育、美育等的价值和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大思政课”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的有机结合,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全方位育人模式。

(三)突出全过程育人

从教学过程的维度看,“大思政课”突出全过程育人。“大思政课”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在学校内外、课堂内外传播思政课理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发挥育人作用,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更是如此。“大思政课”建设注重走出课堂,走到生活中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综合运用全时空、全领域的鲜活教育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真理性,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四)突出线上线下相结合

从教学手段的维度看,“大思政课”更加突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体现“大平台”。“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大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平台。传统思政课往往只是借助多媒体手段,实质还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其运用的教学手段有限,其教学实效也是有限的。在日益发达的网络环境下,“大思政课”以其灵活的教学环境和精心策划的教学内容,顺应信息时代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通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达到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二、网络环境下构建“大思政课”的现实价值

(一)构建“大思政课”是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路径

网络环境的快速发展推进了淘宝、京东、快手、抖音、微博、贴吧、公众号等平台的出现,推动着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等新媒体进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外卖、网购等成为人们日常的重要生活方式。网络已经成为各类信息传播、各种思想交汇的平台,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深刻改变着高校思政课的育人环境。高校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教师必须时刻关注网络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的变化因素。

网络是思想交汇、观念融合、信息传播的创新空间,是青年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环境,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在网络环境下,信息高速传播且公开透明,网络语言新奇时尚,网络资源丰富多样且良莠不齐,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渗透性,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激烈。2016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大思政课”,就要牢牢掌握网络阵地的主导权,坚守意识形态的主阵地,这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大思政课”能够借助网络传播富有科学价值取向的理论知识,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理论政策,让学生全方位全过程接受理论知识的熏陶,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认同。

(二)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社会的崭新窗口,成为人们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信息的重要渠道,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功能。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授课,极大地丰富了授课形式;学生获取知识不再高度依赖教师的讲解,他们能够从网络教学平台主动获取各类知识。因此,构建“大思政课”,丰富教学手段,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实效性。

网络环境下,构建“大思政课”体现了高校思政课因势而新、因时而进,紧跟信息时代发展步伐。构建“大思政课”有利于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这种新型教学手段,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由传统说教转向双向互动,坚守网络阵地,不断给学生传递最新理论知识。不管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择还是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都要围绕“大思政课”教学目标,聚焦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加强对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的整合,搭建交互式的交流平台,及时跟进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针对学生实际问题创新理论教学方式方法,增强高校思政课理论知识的宣传力度。

(三)有利于高校思政课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学生是现实生活的主体,构建“大思政课”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增加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思政理论知识的真理性。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而来,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有的充满正能量,有的却很容易误导学生。因此,构建“大思政课”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思考、理解、运用思政课理论知识,将所有教育主体、教育资源等有机整合起来,形成领导支持、团队协作、保障有力、路径正确的育人合力。网络环境下,师生同步接收信息,共同建构教学过程,共同探究教学内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构建“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模式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主要集中于课堂。随着网络环境的快速发展,学生已不能满足课堂教学这种模式。而“大思政课”侧重于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不仅不受限于课堂,还要用好“社会大课堂”。因此,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应加强教学改革,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又要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1.在教学内容优化上下功夫

一方面,教师要坚持守正创新,深耕教学内容,发挥思政课在育人体系中的政治引领作用,破解思想认识难题、教研科研难题、教材难题,协调各种育人力量,用正能量的网络语言把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讲清楚,把马克思主义真理“讲明白”,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把重大历史史实、重大社会事件、时政新闻热点等引入课堂,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丰富课堂组织形式,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造具有权威、广泛共鸣和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将生动鲜活的建设成就、先进事迹以及中国精神等引入课堂,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学生头脑。

2.在教学方法创新上下功夫

网络环境下的“大思政课”,应把信息技术方法灵活运用于课程教学,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搭建思政智慧课堂,推动线上网络课堂和线下智慧课堂的有机衔接、协同共进,拓展师生互动的深度和广度。当然,网络技术的运用不可避免带来知识碎片化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凝练教学目标,巧妙设计教学过程,并以丰富多元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3.在教学评价改革上下功夫

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网络环境下,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数据采集必须是多元的,可来源于学校领导、思政课教师、学生、同行专家、教学督导等。当然,也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聘请思政课退休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青年教师的成长导师[3]。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与“大思政课”相适应的科学、动态、具有可操作性的大数据评价体系,增加教学评价管理模块,健全评价指标体系,注重过程性考核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过程性监督,形成学习评价报告。设计教学互评,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评价结果,力求教学评价全面、真实,从而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二)搭建网络教育宣传平台,丰富“大思政课”教育资源

1.打造智慧服务体系,建设“云上大思政课”平台

一是打造以“大思政课”为主要内容的智慧服务体系。智慧服务体系依托云服务系统为教学提供基础保障,包括智慧课堂、智慧教室等。通过完善智慧课堂特别是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思政课线上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精心设计网络教学板块,如权威、动态的新闻报道专栏,实时、互动的时事评论专栏等,将课堂延伸到网上,促进师师、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学习与交流沟通,真正让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乐学成为可能,营造一个受学生青睐、立体化、崭新的育人环境。二是建设开放融合、共享互动的“云上大思政课”平台,用数字技术实现云上交流。如开设“周末理论大讲堂”等网络“思政大课”,完成思政课知识性学习。教师通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深度讲授,建构学生认知新体系,开阔学生新视野,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的制高点。

2.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优质思政教育资源汇聚“云端”

一是深挖“大思政”教育特色场馆素材,如博物馆、校史馆、红色主题展馆、实践教学基地等,以数字化形式搭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资源平台。二是把地方特色、红色文化、非遗等融入“大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打造特色文化思政品牌,推动社会实践、思政课堂与网络空间的深度融合,实现网络思政联通实践,增强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和渗透性。三是将精品课程、主题教育、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等引入网络,做强“两微一端”新媒体矩阵,推广“易班平台”,开发网络思政微课,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打造优质教学资源库,推动优质思政教育资源汇聚“云端”,实现优质思政教育资源网络化、信息化。

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更加智能化、多元化、便捷化。教师要关注学生使用教学平台学习的频率和时长,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教学平台开展学习、作业、测试及上传有价值的实践教学成果等活动,将学生在教学平台的表现纳入思政课总评成绩,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要坚持与时俱进,通过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回应学生期待,解答学生思想困惑。同时,教师要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正面引导,实现榜样育人。

(三)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校地网络资源共享

1.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多主体协同合作的实践教学育人体系

在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部、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共同参与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积极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开展方式,优化整合实践育人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报刊等多渠道推广实践教学成果,构建思政课“大格局”,共绘思政育人“同心圆”。

2.强化实践基地建设,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

一是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共建具有地域特色、主题鲜明的实践教学基地,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党史学习、革命文化等专题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实践基地建设长效育人机制,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拓展实践基地社会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实践基地作用,提升实践育人成效。二是推动校地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开设校地合作思政实践课程,如“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旅游”“研学助农”等,将课堂搬到田野,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践行责任与担当。三是激励思政课教师以实践为着力点,开展特色教学、理论宣讲、现场授课等,建设“研学实践圈”,打造“大思政课”育人精品项目。

3.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增加虚拟实践的形式

虚拟实践是指通过网络模拟现实实践内容,开展虚拟仿真实践体验,打造可视化的虚拟仿真教学与活动体验区,让学生通过沉浸式学习体验,身临其境地感受血战湘江、巧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越沼泽等真实场景,在体验中感受信仰的力量,触发学生的心灵共鸣和情感共振。思政课教师也可以结合重大节日、重大事件等,组织学生参加网络实践活动,如清明节网络祭拜活动、网络“重走长征路”等,实现现实与虚拟的有机联动。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认识社会,在虚拟实践中反思、体验和升华,提升实践能力。

(四)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网络“大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

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不仅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厚理论功底,还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及时更新信息化教学理念,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1.以“四种意识”激发教师网络教学动力

一是强化阵地意识。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学生,正面回应社会热点、新闻舆论焦点和学生的思想盲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传播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舆论引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传播和教育功能最大化。二是强化责任意识。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功能,挖掘数字思政的潜在价值,以高度的责任感扎实开展好“大思政课”教学活动。三是强化信息意识。优化网络环境,巧用信息化教学设备,推广小班化教学、翻转课堂等,利用网络提供的智能化服务,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地因材施教,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四是强化创新意识。思政课教师要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与信息化教学的深度融合,掌握网络教学技能,创新教育方法,增强育人效果。

2.以“四种手段”增强教师网络教学能力

一是加强教师网络培训。引导教师深入学习信息化理论,提升教师信息获取、处理和传递能力,提高他们对教学信息的把控力,增强教学信息素养。二是善用各个网络平台。借助“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等,加强教学研究,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夯实理论根基,增加理论深度,做到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解释理论,把深刻的抽象道理讲活、讲透。三是加强教师集体备课。开展以章节为重点的“云上大练兵”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磨课直播的方式,精心打磨高质量教学内容,共同精进教学技艺,以练兵助力成长,打造全员思政“金”课。四是增强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借助课程载体与实践基地,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政治素质、理论素质、教育传播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等,快速收集与处理网络信息,掌握舆论导向,提升专业技能,提高网络应用技术。

四、结语

网络环境下,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思政课也面临重大挑战,构建“大思政课”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路径。“大思政课”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要求凝聚社会力量和育人资源,建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主体协同育人、联动育人机制;要求构建师生主客体良性互动的教学模式;要求积极运用网络教育宣传平台,全方位育人。网络环境下,构建“大思政课”教学模式,有助于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完成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