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底层的视觉诗歌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的绘画风格探究

2023-02-20 22:30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底层绘画

何 斌

(草堂大学 国际交流教育院, 韩国 全罗南道务安郡 21990)

一、引言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1864—1901,以下简称“劳特累克”)是法国著名的后印象派画家和版画家,他出身贵族家庭,先祖曾任法国的外交官。他患有遗传性疾病,身材矮小且双腿畸形,这使他在同龄人中显得格格不入,因而他的童年并不幸福。劳特累克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自幼在家中接受家庭教师的教导。他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经常在家里的墙壁上涂鸦。成年后,他前往巴黎,进入柯尔蒙画室学习绘画。劳特累克并不满足于学院派的传统绘画和当时流行的绘画主题,他在蒙马特区的舞厅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记录,喜爱绘制巴黎社交场所的底层人物和娱乐情景,对蒙马特区的观察和记录也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来源。

劳特累克以对巴黎夜生活的描绘及其独特的绘画风格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不仅表现出对底层人民的关注,还表现出他借助绘画表达情感和捕捉瞬间的卓越能力。在劳特累克的作品中,常见的绘画主题包括舞厅、酒吧、咖啡馆以及夜生活表演场所等,他通过捕捉这些场所中主人公生动而真实的姿态与神情来展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他善于通过绘画表现人物的特征和情感,对女性的描绘尤其细腻而富有表现力。

劳特累克的绘画包括素描、水彩、油画、版画等。他擅长运用线条和色块来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还经常使用大胆而夸张的形象来凸显绘画主题,通过明暗对比和色彩饱和度来营造戏剧化的艺术氛围。

劳特累克也是一位优秀的海报设计师。他设计了许多广告海报,用独特的风格和图案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些海报成为当时巴黎社交场所的一个重要宣传手段,对后来者产生了深远影响。鉴于他的绘画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被公认为现代绘画史上后印象派中重要的艺术家。

二、劳特累克的绘画创作背景

(一)社会背景、个人身世与日本浮世绘

劳特累克的绘画创作与他所处的时代和巴黎这座城市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黎成为艺术家、作家和思想家的聚集地,吸引了大批的创意人才,是那个年代欧洲最重要的艺术中心之一,也是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发源地之一[1]。这座城市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各种文化和社会群体交织在一起。巴黎的夜生活丰富而繁华,舞厅、酒吧、咖啡馆等成为了艺术家观察和描绘社会的重要场所。

劳特累克出生在法国南部的一个贵族家庭,身体残疾使他与传统上流社会隔离开来,并使他逐渐接触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他关注并深入探索那些被边缘化的人,如娼妓、舞蹈演员、马戏团演员等,这些人成为他日后绘画的主要对象。他的绘画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平等现象。

劳特累克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思考贯穿于他的绘画创作始终。他通过捕捉人物的瞬间表情、身体姿态以及场景的氛围来传达情感,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他对色彩的运用、对光线效果的追求,以及对绘画形式和线条的处理把握精准,刻画出的形象生动而真实。此外,劳特累克还受到浮世绘艺术(日本木版画)的影响。他热衷于收集浮世绘作品,并从中汲取灵感。这种东方艺术风格在他的作品中也得到一定的体现,尤其是在构图和色彩运用方面。

(二)蒙马特区的夜生活和娱乐场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蒙马特区(Montmartre)成为巴黎社交生活的中心,尤其是繁荣的夜间娱乐场所,使这里充满了活力和创意。这里有许多剧院、舞厅和酒吧,这些娱乐场所吸引了大量的底层人民和艺术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艺术圈。劳特累克关注并深入研究在蒙马特区夜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人们。他经常出入蒙马特区的夜间场所,例如红磨坊(Moulin Rouge)、勒巴什夜总会(Le Bal du Moulin de la Galette),这些场所充满了欢乐、热闹和戏剧性。蒙马特区丰富多样的色彩、灯光以及热闹的人群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三)街头人物和普通劳动者

劳特累克的绘画作品经常描绘街头人物,这些人可能是娼妓、舞蹈演员、街头艺人。他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他以真实而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这些人独特的面容、姿态和表情,将他们置于丰富多彩的背景当中,通过对细节的细心观察和准确捕捉,成功地传达了这些街头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此外,劳特累克也经常描绘普通劳动者,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工人、农民、码头搬运工的形象。他对工业化时代工人阶级生活状态和现实困境的关注是显而易见的。他通过对人物形象肌肉线条、粗糙手部、身体姿态的强调,表现了这些劳动者所承受的体力重荷和生活艰辛。精准的形象描画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观众与这些普通劳动者产生了强烈的心灵共鸣。

劳特累克对街头人物和普通劳动者的传神描绘,不仅是画家对这些人物外貌特征的再现,更是通过形象来传达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的关注与思考。他准确捕捉对象瞬间形象,深刻体察人物动态,运用精妙的艺术语言创造了深沉而富有张力的宏大作品。例如,在《红磨坊舞会》中,劳特累克运用夸张和讽刺的艺术手法,着力描绘舞厅中的人物和场景,与绘画中常见的舞厅欢乐场景不同,这幅画中的女性礼服华丽却面容憔悴,男性西装笔挺却面露疲惫和失落。舞厅不再有欢乐和轻松的氛围,反而充满了身份的不堪、价值的沦丧、追求的虚无和生活的无助,准确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些形象的描绘和画家情感的表达均与现实主义绘画的理念密切相关。画家展现了城市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痛苦,表达了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除此之外,其作品还有一些细节特别值得关注。例如,他受德加的启发创作的《苦艾酒》,试图描绘一幅巴黎底层社会的风俗场面——一个老妓女和她的情夫坐在小桌边饮酒。画作中妓女的形象十分生动传神,尤其是摆在桌面上的那只手,显露了她的粗俗之气;那侧转的姿态、空洞的眼神使人对她懦弱的本性毫不怀疑。劳特累克有意丑化了人物的形象,批判了他们的行为,画面暖黄的色调凸显了画家的意图,同时也赋予画作一种幽默诙谐的既视感:将社会性的主题概括成了一个戏剧性的噱头。由此可见,他对巴黎的现代文明充满了嘲弄,但这嘲弄的背后却是画家深深的悲哀和心酸。劳特累克的画作不但揭示了城市底层人民对于物质文明的向往,还揭示了城市底层人民对无法摆脱的命运的绝望。作品中舞女的窘迫寒伧与男性的衣着华丽、姿态优雅对比鲜明,揭示出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差距。

劳特累克通过对街头人物和普通劳动者的形象描绘以及对他们内心世界和生活经历的关注,呈现了社会底层人民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不屈挣扎和美好希望。他用画笔记录下了这些平凡而真实的人物,为后人留下了永恒而深刻的时代印记。

三、劳特累克的绘画风格

劳特累克的绘画风格与他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有关。探究劳特累克的绘画风格,需要重点关注他作品的表现形式、色彩运用、线条与形象的变形与扭曲等因素。在创作早期,他十分注重将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和景象转化为艺术形象。劳特累克善于捕捉生活细节,不论是静物、人物还是自然景观,他都能以精准的笔触和细致入微的描绘,将它们真实地描摹在画布上,使观众感受到作品的生动与真实。在色彩选择上,他常常运用鲜艳明亮的色块营造作品的氛围,善于利用对比色和色彩层次来突出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通过大胆而富有张力的色彩组合运用,劳特累克的作品具有某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在绘画技法方面,劳特累克充分展现了他独特而多样的才华。他灵活运用各种绘画技巧,如点彩、刮画等,以突出作品的细节和纹理;他善于运用明暗对比来表现光影效果,使作品更具立体感和逼真感[2];同时,劳特累克还擅长运用不同笔触和线条来刻画物体的形态与质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二级学院彼此之间差距较大且业务交叉过于复杂 同一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之间很难平衡发展,这既有大环境的影响,又有各自院校自我布局的因素。高职院校受就业影响非常大,在21世纪初,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非常火爆,一个计算机专业比一个二级学院的人数还多;再后来,计算机专业又变成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国家贸易专业等,不同专业的畸形招生造成不同二级学院的畸形发展,进而影响二级学院的财务管理很难实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劳特累克的绘画风格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在他创作的中期,他更加注重主题的选择与表达方式的使用。在自然景观描绘方面,他通过对大自然深入的观察、独特的体味,将大自然景观转化为自己独特而富有情感的表达,无论是山水、海洋还是花草树木,他都能以独到的视角和精湛的技法将它们完美地呈现在画布上。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劳特累克擅长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和色彩,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肢体语言的捕捉与描绘,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塑造出饱含情感的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透彻洞察力。在光影处理和透视效果方面,劳特累克展现了他对于光线与空间关系的独特理解:通过巧妙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原理,使光线与空间相互交融,营造出作品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无论是创作的哪个时期,他的画作总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人的深入思考,具体体现在颜色运用与表现手法、布局与构图方式、主题内容与题材选择、线条与形象的变形与扭曲等多个方面。

(一)颜色运用与表现手法

1.调色板选择

在艺术创作中,劳特累克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调色板来营造独特而生动的视觉效果。他经常选择鲜艳明亮的颜色,以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也会运用柔和和谐的色调来传达某种情感或氛围。

2.色彩搭配与对比

劳特累克擅长运用色彩搭配和对比,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张力。他经常将对比鲜明的颜色放置在一起,以突出画面的重点或主题,还经常巧妙地运用互补色或类似色来增强作品的整体协调性。

3.光影处理技巧

(二)布局与构图方式

1.平面布局与透视感表现

劳特累克经常采用平面布局的方式,将不同元素放置在画面的不同位置,巧妙运用透视原理,创造出深度感和空间感,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作品中的远近距离[3]。

2.空间处理与形态结构

劳特累克在绘画中十分注重空间处理和形态结构的塑造,善于利用线条、形状和纹理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空间关系。他精确地勾勒每个物体的轮廓,让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作品所呈现出的空间结构。

(三)主题内容与题材选择

1.风景画

劳特累克经常选择风景作为自己绘画的主题。他的风景画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广阔壮丽的山水画,也有细致入微的城市风景画。他通过精心选取场景和角度,巧妙处理色彩、光影等元素,将大自然和城市中的美景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2.静物画

除了风景画外,劳特累克还经常选择静物作为创作的题材。他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平凡事物的美,通过对细节的精细描绘和色彩的娴熟运用,给这些静物注入生命和灵性。无论是花朵、水果还是日常用品,劳特累克都能以独特的视角和技法将其转化为美的艺术。他以鲜艳明亮的色彩、精确流畅的线条及自然和谐的形态结构,创造出了一种奇幻而梦幻般的视觉效果,使观众沉浸其中,得到美感与情感共存的艺术享受。

(四)线条与形象的变形与扭曲

劳特累克对线条的特殊处理和形象变形是他作品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他通常使用速写式的线条来描绘人物的姿态和动作,使人物具有强烈的夸张感和节奏感;善于使用变形和扭曲的形象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体验与情感世界。

在劳特累克的作品中,观众常常可以看到人物身体在空间中扭曲变形,这种扭曲变形不是为了追求真实的写实效果,而是为了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精神状态。例如,在他的名作《舞蹈者》中,人的身体几乎被扭曲成一个U形,夸张的线条处理和形象变形使作品充满了动感和节奏感。此外,他还使用许多简化的形式和符号来表现人物和场景,如长条形的领带、圆形的帽子等,这些符号的使用不仅减少了画面的复杂性,也为作品增加了一定的装饰效果。他通过线条处理和扭曲形象的技法来表达主题,凸显人物的情感状态,表现对人物情感的敏锐关注;同时,这种处理方式也为他的作品注入了独特的视觉感受,赋予作品一种神秘感,增加了艺术品的吸引力,进而吸引了观众的目光[4]。

除了绘画,劳特累克还在版画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他运用各种不同的技法和手段,创作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的版画作品,在当时的艺术品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作品被广泛收藏并多次展出,为他赢得了高度的声誉。至今这些版画依旧是世界版画领域的代表作品,版画印刷品的发行热度持续不减,足以证明劳特累克在法国艺术经典中的持久影响和重要性。

四、城市底层的视觉诗歌

劳特累克的绘画作品真实再现了城市人民的底层生活。他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基础,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以及社会场景的细致描绘,形成了一幅幅富有情感色彩的画面[5],因此,他的绘画被称为“城市底层的视觉诗歌”。劳特累克用他独特的绘画语言,艺术地将城市底层人物和场景带入观众的视野,让人们看到了城市中被遗忘和被边缘化的群体以及他们的存在与价值,引发了对社会公正和人道关怀等重要议题的思考,同时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并愿意为了解这个环境付出行动。例如,在他的名作《洗衣女工》中,劳特累克以极其逼真的笔触描绘了洗衣女工的艰辛生活,使观众对这一群体的生活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劳特累克的艺术风格对他描绘“城市底层的视觉诗歌”至关重要。他的绘画强调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用以营造一种浓烈的氛围;在构图方面,他善于运用透视和线条来引导观众的视线,使画面更加具有深度和张力;他擅长运用象征手法,以隐喻和暗示人物内心的情感与冲突。

(一)城市底层生活的真实再现

劳特累克以其细腻入微、真实再现城市底层生活的绘画作品而闻名于世。他通过画笔将城市中被忽视和边缘化的人们和场景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人们对社会底层生活的关注与思考。无论是贫民窟中拥挤杂乱的小巷,还是工业区里冒着浓烟的厂房,在他的画作里都得到了真实再现。

劳特累克通过细节的捕捉和透视的巧妙运用,将城市底层人民生活的繁杂与苦难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从贫困的流浪者到工地上辛勤工作的工人,从拾荒者到街头艺人,这些形象都是城市底层生活中普通人物的缩影。劳特累克用他独特的视角捕捉这些人物生动而真实的瞬间,让观众既能感受他们内心世界中的苦难、挣扎和希望,也能看到他们的坚韧、乐观和奋斗精神。

(二)对社会阶层的思考

劳特累克的绘画作品,不仅是对城市底层人民生活的再现,还是对整个社会阶层的深入思考,透露出他对社会阶层的敏锐感知。他善于通过场景、人物和细节来呈现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和冲突。通过他的画作,人们可以看到富裕和贫穷、权力和无助之间的强烈对比,这使得观众能够深入思考城市底层人民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不公平现象。他通过艺术手法将这些社会问题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正和人道主义关怀等话题的深入思考与广泛讨论,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

(三)文化变迁与城市底层生活

劳特累克的绘画作品还反映了文化变迁对城市底层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随着时代进步和经济发展,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旧建筑被拆除、新建筑出现,传统文化逐渐被商业文化所取代。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原本熟悉而亲近的事物逐渐消失或被新兴事物所替代,这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冲击。这种变迁所带来的不安定感和失落感在他的画作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6]。在他的画作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些被遗忘的文化符号和场景,如传统建筑、老式街道、街头小贩等。这些形象是城市底层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劳特累克作品的重要表现元素。他通过对这些被遗忘事物的再现,让人们重新审视并思考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

五、劳特累克的影响和传承

(一)劳特累克绘画风格的独特性

在20世纪早期,劳特累克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从法国艺术界脱颖而出,引起了极大反响,被视为视觉艺术的一次重大革新。在描绘城市底层人民生活时,他采用了极具表现力的线条和颜色以及扭曲的形象,传达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和社会现实的真实性。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他的作品具有独特性,表现了他在色彩和形式方面的创新性[7]。

(二)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的有机融合

劳特累克的画作成功融合了现实主义的描绘思想和视觉艺术元素,他的作品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述,还是对美学的深入思考,让人们感受到了艺术表达和社会现实的深刻联系,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一种灵感和创作方向[8]。

(三)对劳特累克的继承和发展

劳特累克对世界艺术的影响长久而深远。他不仅是法国艺术界的巨擘,还在国际艺术界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绘画不仅为后来的现代派艺术家提供了灵感,还为现实主义和现代艺术的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的艺术家在他绘画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将他的艺术遗产进行了较好的传承。

劳特累克的绘画作品是一种深邃的“视觉诗歌”,不仅在主题上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且在技法上通过对色彩、线条、形象的独特处理和表现,探索了艺术的本质和意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的视觉表现和技巧,更在于他对社会现实的独特理解和深刻表达。通过作品,他展现了当时巴黎城市底层人物的生活和处境,传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他的作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现实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劳特累克的绘画作品对现代艺术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对于线条运用、色彩构成、绘画技法等都有深刻理解,打破了传统绘画的限制,创造了自身独特的视觉语言。他的作品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充分的借鉴和启示,促进了现代艺术的发展。

猜你喜欢
底层绘画
航天企业提升采购能力的底层逻辑
高校生态建筑底层架空设计应用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回到现实底层与悲悯情怀
南太平洋环流区底层水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
中国底层电影研究探略
略论“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