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组织结构”全英文课程建设路径的探索和实践

2023-02-22 01:55庄勤亮陆春红杨旭东
纺织服装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织物组织全英文织物

庄勤亮,李 乔,陆春红,杨旭东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上海 201620)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纺织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也是新时代的大势所趋。早在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得到充分的重视。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任务中强调,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外籍优秀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2]。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3],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4];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5];等等。在各项政策的引领和推动下,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逐步形成。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6]。高水平全英文课程建设成为高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可以提升高校接纳和培养外国留学生的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专业课程与国际接轨,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课程训练系统。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一流本科课程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建设要求,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课程的创新性,增加课程的挑战度[7],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全英文课程亦不例外。国内已有高校将全英文专业课程建设作为探索高水平国际化办学的一种形式[8-9]。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各大高校积极开设研究型全英文课程[10-19],不断推进国际化进程,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我校(东华大学)肩负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一流学科建设的重任,学科建设质量对提升我国纺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纺织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意义。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由一系列专业核心课程组成,“织物组织结构”是专业平台课程之一,该课程建设始终坚持与时俱进。2004年开展双语教学的尝试,2014年成为我校纺织学院全英文系列课程的建设项目之一,授课对象从本科实验班学生逐渐扩展到留学生,2017年正式作为面向留学生开设的全英文课程,课程体系逐年得到完善,积累了一定的英文教学经验。优质课程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阐述“织物组织结构”全英文课程建设面临的挑战、课程建设路径、教学效果的多元评价方法,为纺织工程专业全英文课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织物组织结构”全英文课程的意义

我国纺织工程专业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织物组织结构”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完整、科学,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在学校国际化进程中,培育全英文纺织工程专业一流本科课程,加速教学改革创新,是培养国际化纺织专业人才的重要内容。“织物组织结构”课程与纺织面料设计密切相关,因此课程也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引导青年一代了解中国的纺织技术,为加强和促进纺织技术和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全英文课程正是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化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推进,国际合作日趋频繁,国际竞争全面渗透,纺织高等教育急需培养既具备专业素质,又拥有国际视野,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织物组织结构”课程借鉴原有中文课程严谨、全面、扎实的教学基础,在新时代融入最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信息化技术,形成以质量为导向的全英文课程教学,对提升国内学生国际化素养、扩大我国纺织专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纺织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

二、“织物组织结构”全英文课程面临的挑战

理工科专业的全英文课程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英语课程教学,“织物组织结构”全英文课程的目标是采用第二语言讲述织物基本概念、织物构成原理以及应用等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实验教学等教学环节,掌握机织物各种织物组织结构的构成方法、织物外观特点及形成原理、织物样品分析、用途导向的机织物面料设计等内容,同时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创新。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运用数学、纺织材料学等知识对织物结构参数进行计算、分析能力,掌握基础织物组织的结构特征、构成方法,运用织物构成原理对上机工艺和参数进行设计,具有初步的织物分析、设计能力,就织物结构、特征、上机等方面与业界同行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要达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本课程全英文教学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适配的专业教材。在国际纺织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纺织产业东移的特征明显,半个世纪前欧美发达国家纺织院校因纺织产业转移而进行专业调整,纺织工程专业出现萎缩乃至消失,由此带来的问题之一是国外纺织专业英文教材的更新不及时。虽然经典英文教材依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但就纺织产业的发展、纺织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这些教科书仅适合用作教学参考书籍。

(2)支撑课堂教学的学习资源不够充分。运用全英文进行教学和学习具备语言学习的部分特征,例如,学生对词汇的学习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运用,才能内化并掌握。除了传统的文字阅读方法可提升学习效果,多媒体方式也可以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网络资源丰富,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各样,但相关内容分布零散且不成体系,亟待整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程目标,帮助学生高效地掌握与织物结构相关的词汇,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这依然制约着全英文教学的开展。虽然在选修全英文专业课程前学生大部分已经达到大学四级或六级水平,但是大部分同学无意识地沿用了常用的“背单词”“重输入轻表达”等方法。全英文教学不是简单地将中文表述翻译成英语,而是力求“以英语作为母语”的方式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方法的差异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4)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全英文教学氛围不足,需要师生自觉、自律,方能进入学习佳境。

三、“织物组织结构”全英文课程建设路径

我校“织物组织结构”课程是国家“双一流”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的本科核心课程,建设全英文“织物组织结构”课程具备很强的专业基础,十多年的课程双语教学也奠定了一定的教学基础,近五年,面对全英文教学所面临的挑战,教学团队按照课程“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要求,探索并实施了“织物组织结构”课程建设路径。

(1)适配的教材及课件是保证课程质量稳定的重要基础,教学团队自主编写了与课程目标和内容适配的专业教材《织物组织结构》,教材内容突出“织物组织结构”的基础性、应用的灵活性和前沿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强其可读性。教材设计以问题为导向,学生的思路被明确的问题所引领,以专业术语阐述和织物结构图示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教材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内容相匹配,助力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不易受生僻词语的羁绊。

(2)构建基于国际教育资源的课程支撑材料。国际数字媒体的教学资源丰富,针对“织物组织结构”课程,按照基础级、拓展级、高阶级的不同层次,链接了相关专业内容辅助课堂教学。例如,基础级采用了美国棉花公司的“机织物组织”视频,通过动画讲解织物基本概念、原组织和变化原组织的构成方法及特征,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引入规范的专业术语,打好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拓展级采用了英国纺织协会电子刊物TextilesMagazine、纺织教程网页(https://textiletutorials.com/category/weaving/)、纺织学习网页(https://textilelearner.net/)等资源,便于学生获取与织物相关的面料知识;高阶级则链接了电子刊物TextileProgress、纺织世界网(https://www.textileworld.com/)、世界纺织信息网(https://www.wtin.com/)等资源,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形式阐述前沿的高性能纺织品、智能纺织品等,在滚动观看学习中,学生不仅熟悉了词汇,更了解了纺织专业的发展动态。

(3)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入PBL(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教学法。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即教师讲授知识点—学生记忆知识点—学生解答布置的问题,传统方法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时有其优势。然而,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非结构化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步骤,运用P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织物组织结构”课程与机织面料产品联系紧密,采用PBL教学法的可行度很高。例如,以“春天”为主题的面料设计中,如何采用纹理变化表现花卉颜色的层次感,从工艺的复杂角度要求经纱和纬纱各自只能采用一种颜色的纱线,此时运用不同的组织,可以改变织物不同区域主体纱线的构成比例,从而表现出色彩的明度变化。通过PBL教学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提升了创新能力。

(4)录制全英文课程视频。将“织物组织结构”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录制成系列的小视频并上传至线上教学平台,便于学生利用碎片时间随时、反复地观看。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节奏,消化吸收视频中的学习内容。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知识点,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和交流深度。

(5)筑起立体的课程教学构架。围绕“织物组织结构”课程内容核心,构筑由学校课堂、实验课堂、社会课堂组成的三维教学构架。学校课堂着力讲授织物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构成的基本原理;实验课堂注重织物的结构分析,通过阅读国外面料生产企业的产品工艺单,准确表达织物分析的核心参数;社会课堂充分利用国际面料展会资源,组织学生参观面料展,在展会上,学生不仅在终端产品中看到各种织物组织的合理运用,而且熟悉了各种织物组织的英语表达方式,从不同维度准确理解语言表达的内涵。

(6)建立强有力的课程教学团队。“织物组织结构”是纺织工程专业的平台课程,全英文教学既面向中国学生,也面向留学生,建立强有力的教学团队对课程质量的提升和保持课程质量的稳定性都有重要的意义。本课程教学团队人数固定在4人左右,由资深教师和中青年教师构成,成员均具备博士学位。团队齐心协力,共同打磨教学课件、录制教学视频,在教学实践中稳步提升教学能力,保证课程质量的可持续性。

四、基于学生知识与能力产出导向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织物组织结构”课程参考纺织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评价体系,通过考试评估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及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织物分析实验和计算机辅助机织物设计实验评估学生对织物结构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多元化评估方法使课程的教学效果可评价、可追踪、可分析、可改进。

“织物组织结构”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展开,课程目标细化为5个方面来评估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融合的学习效果。目标1为熟练掌握各种组织及其上机图;目标2为掌握基础织物组织的结构特征、构成方法;目标3为了解如何设计产品,具备选择各种工艺参数的能力;目标4为具有初步的织物分析、设计能力;目标5为能就织物结构、特征、上机等与业界同行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且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

目标1和目标2与纺织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评价体系中学生“能够针对纺织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方案设计,并能体现创新意识”相一致;目标3与学生“能够分析研究设计产品过程中存在的互相制约因素,合理调整织物设计的参变数,设计出满足功能要求的合理组织结构”相一致;目标4与学生“能够针对设计的解决方案进行产品、技术及工艺设计”相一致;目标5与学生“能够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可持续发展因素”相一致。2017—2019学年3届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详见表1。能力达成值由工程教育认证评价体系的计算方法得出,合格线为0.60。由表1可知课程目标5个方面的能力达成值均表现较好,随着课程建设举措的逐步推进,课程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程目标都达到了预设的期望值,教学效果比较稳定。

表1 2017—2019年3届学生的“织物组织结构”课程目标能力达成值

五、结语

国际化英文课程建设是加快高校国际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在探索纺织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织物组织结构”全英文课程建设与授课过程中,针对全英文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通过自主编写与课程目标和内容适配的专业教材、构建基于国际教育资源的课程支撑材料、引入PBL教学法、录制全英文课程视频、筑起立体的课程教学构架、建立强有力的课程教学团队等措施,持续、稳步地提升教学质量。在国家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织物组织结构”课程建坚持守正创新,练足全英文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功,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以此扩大国际影响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纺织工程专业本科课程。

猜你喜欢
织物组织全英文织物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浮纹绮”组织结构与织造工艺分析
大豆蛋白纤维交织物的保健性能研究
《纺织品织物折痕回复角的测定》正式发布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传统综版织技艺融入高职院校“织物组织”课程教学探索
基于技术应用流程的机器学习全英文课程高效课堂设计
陶瓷纤维含量和组织对织物远红外性能的影响研究
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全英文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华侨大学泉州校区的问卷调查
织物柔软剂的香气发展趋势